《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父亲变成了一个狂热的玄学家》
第34节

作者: 慌年
收藏本书TXT下载
  秦贵和感到有太多的事情无法解释,但他现在却只能故作镇静,因为他的大哥显然已经收到了严重的惊吓,这个时候若不及时安慰,很有可能会面临精神崩溃。于是,秦贵和拍了拍大哥的后背,说道:“别瞎想了,大概是你自己眼花了,死了的人又怎么会从棺材里往外看呢。你自己也说了,是好像看见了,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呀,我看你这几天是太累了,时候也不早了,你快去早点睡觉,我来值第二个班岗。”

  秦贵仁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万事小心,万事小心。”
  第二天早晨,两拨人继续赶路,虽然双方都没有再提昨天晚上的事情,但是两伙人原本就很脆弱微妙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了。在此,我们闲话少叙,他们这样又走了两天,突然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六个村民指着一个方向,破天荒地对秦贵仁等人说了一句“陌共”。
  “陌共?这是什么意思呀?”炊事兵有些疑惑。
  大家想了一会儿,秦贵仁恍然大悟,说道:“他应该说的是湄公!湄公河!也就是澜沧江!前面的水流声音应该就是澜沧江或者是其中的一条支流,我们顺着河流就可以找到回去的路了!”
  一听到能回家了,大家都是一片欢呼,而那六个村民却并没有理会他们,而是沿着另一条截然相反的方向走去。

  在这之后,秦贵仁的部队发生过一次讨论,一部分人归心似箭,想早点回家,而秦氏二兄弟和那个炊事兵却对那六个村民的去向十分感兴趣。其中的具体细节我就不再重复,总而言之,最后秦氏兄弟和那个炊事兵选择偷偷跟踪那六个村民的脚步,看看他们到底要去哪里,而剩下的一拨人则选择沿着澜沧江找到回家的路。
  就这样,这三个人开始了跟踪六个村民的旅途。由于他们之前曾经进行过一番讨论,而讨论期间,那些村民已经走了很远,所以,他们费了好大的功夫才重新找到那些抬棺的村民。这其中的艰难曲折,我也只能一笔带过,他们曾经差点被发现,曾经差点因为跟丢而迷路,不过,这一切都不如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匪夷所思。
  那六个村民在摆脱了那些士兵以后,行进的速度更快了,似乎是在赶时间一样。而秦贵仁等人也坚持不懈,持续跟踪了他们整整一天一夜。炊事兵不由得怀疑道:“连续走了这么多天,这些家伙到底有没有目的地呀?我们的干粮可不多了。”
  目的地?想到这里,秦贵仁心头一紧。虽然有些事情不需要推理就可以凭直觉做出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却很有可能起到某种误导的作用,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认定这群人是有目的地的,殊不知,当时老村长对秦贵仁只是说会有村人往北方去,却并没有说要去哪里,难道,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

  不!不可能,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的话,那也太不符合常理了。老村长死亡以后,六个年轻的村民抬着他的青铜棺在整个越南和中国西南交界处毫无目的地游走,这样的行为,无论怎样解释也解释不通。
  他们一定有目的地,而且这目的地应该就不远了。秦贵仁的猜测并不是无凭无据,因为他知道,那些村民身上所带的干粮一定也早已所剩无几了。
  果然,在跟踪的第二天傍晚,六个村民终于来到了一个坐落于两山之间的苗族小村寨。秦贵仁等人赫然发现,这里的人们竟然好像是在恭候那六个抬棺村人一样,一见青铜棺来到了村寨,整个村寨都热闹了起来。
  更令秦贵仁等三个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夜晚的苗族村寨中也做了一些形式神秘的仪式。他们把大青铜棺摆在村子的中央地带的一个类似于大祭坛的地方,使一些村民围着青铜棺跳起了姿势丑陋的巫舞,并且也燃烧了一些烟叶一样的烟草,那阵阵熟悉的香气却不知为何让秦贵仁等人感到十分恐怖。
  仪式进行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这个时候,村民请那六个抬棺青年走上祭坛。只见那六个村民合力重新开启了青铜棺的棺盖,令人吃惊的是,一个模样清秀,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的妙龄女子从青铜棺中走了出来。
  以上的故事发生在1979年三月到四月之间,也就是三十年前云南考察的前奏和起因。根据段郁文的讲述,后来秦贵仁等三个人在目睹了青铜棺内走出一个妙龄女子之后,由于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三个人在一片恐慌和惊讶中就悄悄离开了那个苗族古寨。

  秦贵仁心里明白,这一系列的事情绝对非同小可,弄不好,也许会成为国内的一个重大发现,所以,在撤离山林的时候,他们三个人偷偷做了详细的记号。
  后来,三个人顺澜沧江北上,很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部队,他们经过了一番审讯调查,因为军方要确保他们在战争期间没有当逃兵,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审讯过后,秦贵仁他们被授予了不同等级的勋章。
  此后,又过了一年,三个人陆续从部队中退伍复员,开始了各自的生活,但云南边陲发生的那些诡异经历三个人都不曾忘却。
  秦贵仁曾经尝试着向有关专业人士讲述这些事情,但是,由于故事中的很多情节都显得过于离奇,所以很多人并不相信他们的那些经历。不过,有一样东西可以作为这一系列怪事经历的证据——那就是秦贵仁从村落里偷偷拿出来的青铜樽。
  他曾经尝试过把青铜樽的照片寄给当时的一些有名的历史学家,不过,寄去的相片和信件全部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汪成宝的人给他写了一封长信。
  汪成宝在信中先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完全相信秦贵仁等人在云南的种种经历,并希望秦贵仁能够带着他去那个苗族古寨在走一遭,做一下详细的考察。

  在这一段的叙述中,段郁文讲得有些含糊不清,因为,据秦贵仁自己的回忆,他并没有记得自己曾经给一个叫汪成宝的人寄过信。那么,汪成宝又是怎样得知秦贵仁的经历呢?这也是我父亲和段郁文感到十分困惑的事情,但是,我对此并不关心,我只是想知道那次云南考察到底经历了什么,于是,段郁文继续讲述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闲话少叙,在汪成宝的策划下,一支五人考察队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次碰面。
  那是在四川成都的一家茶馆里,秦氏兄弟把那青铜樽拿给汪成宝观看。
  汪成宝拿起青铜樽放在手里先是掂了掂,试试重量,然后看了看雕刻在樽器上的花纹,便传给我的父亲,说道:“范哥,你看看。”

  汪成宝的学识泛而有专,他虽然主攻历史学,但是对考古学和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一点跟我父亲很像。
  我父亲拿起青铜樽,他看得比汪成宝要仔细得多,最后点点头道:“老汪,你说的没错,这件青铜器的确有些年头了,起码有两千年的历史。”
  一旁的秦氏兄弟一听这话,眼前一亮,问道:“两位,你们都是专业人士,我们兄弟俩都是粗人,什么也不懂,你们看,这东西能值多少钱?”
  汪成宝和我父亲一听这话,相视而笑,回答道:“这东西虽然年代久远,但器形平庸,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况且如今的国内考古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像这样的青铜器其实很多见,你要是卖自然也能卖出去,但值不了多少钱。”

  秦氏兄弟一听这话,似乎有点失落。他们这样的问话虽然显得有些世俗,但是却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
  我父亲把青铜樽还给秦贵仁,说道:“从年代上来推算,应该是古滇国的东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