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林场司机的真实经历》
第46节

作者: 药之物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13 22:46:00
  多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接下来这个故事很长,会写到好几代人的故事,将连续更新好几天,敬请惠览。
  许燕生今年43岁,他是我的邻居,我一直叫他生哥。
  生哥是黑龙江人,大饼脸,高鼻梁,眼神犀利,身材高大,体型偏瘦,面色苍白,头发稀疏,额头上有深深的横纹。
  生哥的父亲还健在,但是生哥从来没有叫过他一声爸,每次都当外人的面叫他招顺。生哥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后面的故事里会讲到。
  招顺的老家在鹤岗,祖上好几代都是做教书先生开馆谋生。招顺当年是来林场的知青,因为身家清白、又会吹口琴,招顺在当时是一个知青战斗队的文艺骨干。
  1968年9月的一天,在林场的一次晚间学习会上,大家照例高唱《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招顺站在队伍最前面吹着口琴伴奏,兼做指挥。那时,知青们每天都有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吃的总是不够。在有气无力、高低不齐、强弱不一的合唱中,招顺似乎听到了一句有点异样的女声合唱。
  招顺一边吹着口琴、一边仔细倾听着,后来,当他确定那是一句异样的歌词后,就打手势让大家都停止了合唱。
  他找到队伍中一个身材矮小瘦弱的小姑娘,那是一个新来没几天的朝鲜族女知青,老家在佳木斯。她两只眼睛都有一点斜视,性格很内向,少言寡语,同时她的年龄也是所有人当中最小的,才17岁。

  招顺让那个小姑娘独唱一次《社会主义好》,众目睽睽之下,小姑娘吓得浑身发抖,脸色煞白。
  最终,在大家的催促下,小姑娘开口了,她低着头,小声的唱着:咚锵锵儿好,咚锵锵儿好,咚锵锵儿咚锵锵......
  全场哗然。
  日期:2016-07-13 22:49:00
  在招顺的询问下,这个可怜的、瘦弱的17岁女生,语无伦次的、结结巴巴的说清楚了原因。原来,她的小学和初中都在佳木斯一个相当偏远的朝鲜族乡村学校就读,当时的音乐老师为了教这些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朝鲜族孩子们尽快学会歌曲,就把所有歌词都改成类似咚锵锵这样的象声词,期望先记住音调再说。
  但是,也许是缺乏语言天分,这个女孩子学习普通话比别人困难的多。她经常在紧张和慌乱的时候,把本来已经学会的普通话都给忘的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她天真的以为,只要是同一首歌,歌词不一样也应该可以的。
  还没等招顺反应过来,在场的觉悟高的知青们,就已经对这个瘦弱矮小的女生开始了批评和斗争。在他们看来,这个女生分明是在找借口,她胆敢篡改革命歌曲的歌词,就是对伟大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和蔑视,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明目张胆的挑战和反攻,篡改歌词如同造谣投敌一样罪大恶极。

  最后,被吓得浑身发抖的小姑娘,在知青点领导的授意下,被推搡着关进了禁闭室。
  第二天早晨,当知青点的领导正在准备一次更大规模的批斗大会时,那个小姑娘却再也无法来到会场了。早在头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把自己的一只衣袖撕了下来。然后,她爬上木头柱子,用衣袖,把自己瘦弱的身躯挂在了禁闭室高高的房梁上,也把自己17岁的豆蔻年华永远的终结在那个黑暗的禁闭室里。没人知道那个漆黑的夜晚,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日期:2016-07-13 22:51:00
  招顺此后的人生道路,却异常的一帆风顺。
  半个月后的一天,招顺劳动回来后一时技痒,他用毛笔,在男知青宿舍的木头大门上写了两句诗:把红旗插遍山头,让战歌飘满原野。结果那天正好有领导来视察,招顺漂亮的毛笔字和顺应时代的创作能力马上被领导看中。从那以后,招顺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投身于唱歌写标语的宣传工作之中。

  招顺是个懂得把握机会的人,他白天全力投入到宣传工作中,晚上还坚持笔耕不辍。招顺写了大量的文章向山外的报刊投稿,终于,漫长的等待之后,招顺有一篇充满革命觉悟的文章被市里的报纸刊登了,随即,招顺成了宣传队的领导。
  1970年3月,招顺结婚了,妻子是林场附近一个屯子的会计女儿。
  1971年的1月,招顺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是个女儿。招顺夫妻非常疼爱这个女儿,如同掌上明珠一般的宠爱,这个女儿生得很漂亮,五官端正,皮肤白皙,头发乌黑浓密。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时间到了1972年,招顺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了她妻子出生的那个屯子里的文书。

  日期:2016-07-13 22:54:00
  1972年7月中旬的一天,招顺在屯子里看见宣传队的标语写得不是很端正。他一时技痒,当场走过去就要了笔和颜料,他既不用铅笔描边,也不用直尺找平,一口气就在墙上刷刷刷写了10个漂亮的老宋体大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在周围人们敬佩和羡慕的目光中,招顺写完大字,放下了笔和颜料,随即开始了对站在周围的同事们的指导和教育。
  就在这时,招顺手下的一个办事员匆匆的跑到旁边,他急切地看着招顺,似乎有话要说。但是这时的招顺正在口若悬河淘淘不绝,他一边继续着自己的口头训诫,一边严厉的瞪了一眼这个办事员,办事员自然知趣的再也没有打断他的讲话。
  经过在宣传队的几年锻炼,招顺的口才变得很好。那天,他站在留有自己墨迹未干书法的墙边,一口气连续讲了40分钟,从亚非拉国际形势到屯子里的具体工作,他没有事先准备草稿,居然没有一句重复的话。招顺讲完后,周围站成一圈的人们热烈鼓掌。

  带着领导常有的欣慰和谦虚,招顺微笑着,也轻轻的、动作柔和的拍了几下巴掌,作为回应。这时,他看向那个已经在旁边等了40多分钟的办事员。
  那个办事员也带着谦卑的笑容鼓掌,他不敢靠近招顺。招顺停止鼓掌,轻轻的招手示意,让他过来。
  办事员靠近招顺的耳边,轻轻的说:领导,您的闺女生重病了,您的爱人让我叫你回去,我刚才不敢打断您对革命形势的讲话......
  日期:2016-07-13 22:58:00
  那天,当招顺匆匆赶回家,却发现妻子已经抱着孩子去了赤脚医生家。他赶忙又跑到赤脚医生家,却看到自己的女儿以一种奇怪的、扭曲的姿势躺在床上,双眼向上翻着;医生蹲在锅灶前,不知道在煮什么东西。
  招顺的妻子一边哭一边讲:下午没注意的时候,孩子乱揪着吃了一些草籽,很快就变成这样了。
  赤脚医生满头大汗的解释:可能是马钱子中毒,我在熬甘草绿豆汤解毒。
  招顺站在旁边,面色苍白、满头大汗、神情慌乱,嘴唇颤抖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危急,煮好的甘草绿豆汤也喂不进去,顺着嘴边一股股流出来。仅仅15分钟后,被招顺夫妇象掌上明珠一样宠爱的女儿去世了。
  1972年的9月初,招顺妻子再次怀孕。但是,还没到两个月,她不小心在河边摔了一跤,又流产了。
  1972年的12月,招顺妻子第三次怀孕。
  1973年9月初的一天中午,天气炎热、红日高挂,招顺妻子一个人在家,她把冬天的衣服一件件搬出来晾在院里晒。当她回屋去拿最后一件大衣的时候,突然,一阵突如其来的剧痛几乎把她击倒在地上,她眼前发黑,低着头,死死的靠住门框,艰难的站住身子。
  夏天中午炽热的空气中,她觉得有一团湿淋淋的东西沉甸甸的坠在自己的裤裆里,她看见了一股鲜血顺着自己的小腿流出了裤脚,在泥地上流成一条蜿蜒的红色带子。
  一只燕子站在招顺家的院子里,叽叽喳喳的叫着。
  那天,许燕生出生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