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脸谱看封神------解读封神演义》
第22节

作者: klingkun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4-09 22:58:48
  十七、 侍臣鹄立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玉皇
  在这一节,我想说的是作者制造这一大段故事,到底是要表达着怎样的思想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黄飞虎成功的偷渡到了西岐,纣王完成了他执政路上的逆袭。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纣王的政治生涯,他拥有了其列祖列宗都不曾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过去的商朝,天子往宝座上一坐,然后一天的工作基本上就结束了,朝政大事都由丞相去做,军中事物都由元帅去管。再看纣王陛下继位以后,别管是忠臣、老臣、直臣、谏臣、权臣、功臣在他面前全没戏。三朝元老怎么样?一句话就做成铁板烧了。当朝首相怎么样?间接活活逼死。皇叔怎么样?跟开玩笑一样就给解剖了。掌握天下兵马黄元帅怎么样?要不是开挂也难逃一死。

  从此之后,纣王权柄达到极盛,再也没人能忤逆他的意思。他想怎么作就怎么作,想怎么耍就怎么耍。纣王当君主牢牢掌握了四门功课:吃喝玩乐。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闻仲,当初平北海袁福通回来之后,老头慷慨激昂的开府治事,力陈十策,想着把这个被纣王拉脱轨的国家拽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但是随着战友们的缄口,以及内阁的强大,让闻仲这个修仙五十年的半仙之体都无可奈何。
  鹿台还拆不拆?算了吧,没准街上的老百姓以此为荣,笑话西岐的市容市貌差呢,虽然鹿台又不是老百姓能进去的。妲己杀不杀?杀了又能怎样?即便是没有妲己,纣王依旧是纣王。作为一个能和云中子大仙谈玄机的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你说他种种暴行是妲己教唆的?我只能说即便是没有妲己,纣王废姜后是早晚的事。如果哪天纣王不小心看上了鲧捐那丫头,指不定掀起多大浪呢。杀不杀费仲、尤浑?没意义。内阁是纣王说了算,谁入阁都是那德性。无非是替纣王办事的狗而已。

  这个国家制度被纣王重新打理了一遍,此时的商帝国就像一台运行塞班系统的手机,就算闻仲去掉这台手机的德州仪器单核处理器,换成骁龙820处理器;去掉256m的内存,换个4
  G的内存;屏幕用4K,摄像头换蔡司认证的4100万像素纯景镜头,这台手机一样与世界脱节,连个新版本的微信都运行不了。闻仲想要成功,只能换系统,但是换系统就意味着造反,闻仲妥协了。纣王不是爱玩吗?那就玩吧。纣王不是杀了姜桓楚吗?那就不招安姜文焕了,让窦荣办他。同理,鄂顺也不招安了,让邓九公办他。崇黑虎这个家伙当上北伯侯就心满意足了,暂时不用管他。至于西岐的武王姬发,想辙办他不就完了么。

  所以在后黄飞虎时代的朝歌,连闻仲也变成了多干活少说话的那类人,每天兢兢业业处理纣王懒得管的政务,日子就这么混着。
  与朝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西岐。武王姬发虽然是西周领袖,但是真正的决策者是丞相姜子牙,别管是用谁扁谁,都是姜子牙说了算。武王能继承王位,是因为血统。姜子牙能当丞相,是因为能力,能力显然要比血统靠谱的多。纣王的大臣,包括闻仲在内,在指责姜子牙等西周君臣的时候,总是以纣王为出发点,说西周不忠。而姜子牙指责闻仲等商臣的时候,出发点是天下,说纣王对不起天下。在明末,很多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认为,做臣子的要为天下万姓负责,而不能只为皇帝一姓负责。小说里西周这种虚君政治模式,大概是明朝末年的知识分子能想到的最好的制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根据世人对君主制弊端的思考,写成了思想界的奇书《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思想境界之高,可以说一点都不低于孟德斯鸠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君主立宪。

  黄宗羲总结,当皇上都致力于把国事变成皇家的家事,这样就可以不让大臣插手。久而久之,统治阶级的私事,就被当作整个国家的公事去做了。比如说皇上爱喝茅台,即便是天下饥荒,粮食欠收,老百姓饿殍遍野,政府也得先把皇上喝酒的粮食备下,并且得说这是国家大事。这就是黄宗羲说的:“以我(皇帝)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所以皇帝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还说:“(皇帝)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皇帝)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就是这个道理啊,明朝GDP世界第一,分给老百姓了吗?没有啊,全让皇族给分了。但是这些数据可是榨干老百姓得到的,老百姓却没有份。

  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指出当臣子的要向下负责,不能向上负责。老以皇上的好恶为行为准则的大臣,跟宦官、小三有什么区别?但是专制社会,官员的任免和生杀都是上边决定的,从体制上讲没法实现官员向下负责。包龙图的故事都是传说,即便是真的,盼清官这事也太不靠谱,跟买彩票差不多。再说那种体制下,包龙图又能怎么样呢?正如我大国足一般,根本就是体制有问题,不是换个教练就能解决的。那怎么整?黄宗羲又提出,立法。这个法不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得是为天下人计的大法。我们仔细一琢磨,这就是君主立宪啊。

  黄宗羲这些观点,肯定不是他突然之间就能领悟的,应该也是在明末这种思潮下逐渐总结出来的。回到小说当中,我们看到商臣的无论是闻仲,还是张桂芳、张奎、韩荣等大将,都是只忠于纣王一个人,而且还不知道忠于纣王有什么意义。再看姜子牙,武王有个样就忠于武王,武王也跟纣王一样王八蛋,老姜扭脸就得去东鲁投奔姜文焕。那你说姜子牙忠于谁?老姜是忠于天下。
  在小说当中,商朝是现实国,西周是理想国。在现实当中,闻仲是个愿意修仙的人,结果逼的去打仗;黄飞虎是个爱打仗的人,结果逼的去搞内政;姜子牙善于用法,却成了包工头。再看理想中的西周,那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大概就是作者对和谐社会最大的期望。
  其实在明末,很多知识分子对周武王是嗤之以鼻的。这些人受理学教育多年,认为纣王再不对,臣民们忍着就行了,武王造反就是不对。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才是好样的。而许仲琳就用这部小说,告诉大家伯夷、叔齐用生命去效忠的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纣王的前半截故事如果按照官本位思想来看,那是非常了不起的。纣王天生神力,继位后杀权臣梅伯而收权,废丞相以揽权,设内阁处理政事,收北海、东海两股叛逆,灭三藩(收崇侯虎,杀鄂崇禹、姜桓楚),撤武成王以揽兵权。
  看着眼熟,比如康熙冲龄践祚,利用鳌拜杀苏克萨哈,再出手干掉鳌拜以收权,废议政王会议制度以揽权,设南书房处理政事,收台湾、蒙古,平三藩,撤大将军王福全以揽兵权。
  事干的都差不多,只不过站的角度不同,一个成了暴君,一个成了英明神武。正如黄宗羲所说,秦始皇废分封、汉朝大封同姓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这些被人称赞的英明之举,实际上都是这些帝王自私的表现,想的就是他们一家的利益而已,即便是他们打着国家的旗号。
  所以作者塑造纣王和武王对立的形象,以及闻仲和姜子牙对立的形象,就是要告诉读者,想问题要选好角度。
  从帝王的角度讲,他们其实希望朝廷变成一个山头,皇上就当山大王,地下的小弟都是土包子,对大哥无限崇拜,让干啥干啥最好。什么样的大臣是皇帝理想中的大臣呢?我想最典型的大概就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品大学士曹振镛。曹振镛是三朝元老、武英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教习、太傅、紫光阁第一功臣,死后谥号文正。这一连串的头衔,可谓是官居极品,有清一代能达到这个地位的汉族大臣还真不多。那么说曹振镛凭什么地位如此之高?是他能力超群吗?不是,这基本上是个废物,只会多磕头少数话。那他凭什么得到这一连串的头衔?如果可以采访一下曹大人,曹大人的回答一定是:本官五十一年没投过反对票!

  大家可以鼓掌了,这就是老曹当官的秘诀,也是皇上最希望得到的臣子。老曹这人多让皇上省心啊,他不当官谁还能当官?
  所以说大浪淘沙,在纣王的清洗之下,朝中大臣要么剩下曹振镛这样的人,要么逼着活人变成曹振镛这种人。黄飞虎当了多年的曹振镛,终于到了西周又变成了黄飞虎。闻仲誓死守卫纣王,逐渐的变成了曹振镛。这就是时代的悲哀,时事能造英雄,也能灭英雄。纣王一言堂的商朝把黄飞虎折磨成了一个庸臣,他最多能做的就是纣王让他去干缺德事,他故意搞砸。他要是学杜元铣耿直进谏,估计早就被纣王搞死了。但是黄飞虎到了理想国度西周,他马上就活了,在军队上大展拳脚,训练出了一直强悍的部队。回首再看闻仲,全是大写的凄凉。

  无论是站在纣王对立面的黄飞虎,还是坚决站在纣王身边闻仲,他们在商朝都过得很不开心。或者说满朝文武都不开心,人人都扼腕叹息。可是纣王很喜欢这样,只有这样他才能酒池肉林腐化堕落。是权力让纣王沦为了民贼独夫,受千夫所指。不过,他很快乐。
  理清楚纣王一步步的逆袭成功,下面的篇章就有必要捋着神仙这条主线,说说姜子牙的故事了。到底老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咱下节再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