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16节作者:
江湖庙堂abc 西晋在接连不断的内乱中,已经使得统治者丧失了处理内迁民族问题的自信心,他们害怕少数民族威胁他们的统治,所以对内迁的态度是坚决拒绝,而且要把他们赶回原居地。
元康九年(299年),太子洗马(负责太子宫图书管理的官员)江统,上表著名的《徙戎论》。他深虑四夷乱华,应该防微杜渐,提出将氐、羌等族迁出关中的主张。只要他们在这里,这里就会不安定,并以并州的匈奴部落为隐患,发还其本域。
文中提到“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称戎狄是“人面兽心”,建议摒除胡人,“今我迁之,传食而至,附其种族,自使相赡,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为济行者以廪粮,遗居者以积仓,宽关中之逼,去盗贼之原,除旦夕之损,建终年之益。若惮暂举之小劳,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烦苦,而遗累世之寇敌,非所谓能开物成务,创业垂统,崇基拓迹,谋及子孙者也。”他还指出,胡人与晋朝人不相杂居,各得其所。即使他们有为乱华夏之心,兴起战乱的预兆,也与中原相隔极远,隔山阻河,虽然有敌寇作乱,所危害的地区也不会太广泛。
江统的上书,虽然符合朝廷的意愿,但真正实施起来就很困难。因为这些少数民族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迁到内地的,人数众多,分散各地,与汉族杂处,很难轻易把他们赶走。
怎么解决少数民族的问题,成为令西晋朝廷头疼的事情。即使迁徙成功,这占关中一半人口的势力集中在边境地区,晋王朝如何抵挡他们的重新集结入侵?或被其他外部势力利用?中原各阶层、各势力之间的矛盾,也不会因为戎狄的外迁而减弱,因为贵族势力的拼争已箭在弦上。如何顺应时势确立起可行的新的社会秩序,把人们从无休止的对现有的有限资源的争夺中拉回到有序的现实生活中来,使僵化的社会重新焕发出活力。
说好说,做却难做。西晋由于自身不稳定,对自己的不自信,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排斥态度,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更加激化矛盾。历史上的唐太宗正好与此相反,他乐于与少数民族打交道,朝廷里有不少是少数民族人做官。为什么唐太宗不把少数民族作为异己力量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朝自身力量强大,社会稳定,用魏征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假设唐太宗在某个公众场合发表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演讲,我想他的姿势应该很美,他的形象应该很高大,他的语调应该很欢快。
当时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发展已成燎原之势,西晋政府想挡也挡不住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个不值得过多讨论的话题。国力强了,谁见谁服;国力不强,谁见谁灭。跟胡人是否杂居无关。没有杂居,昏庸的汉末亡于自己人篡位之手;没有杂居,腐朽的明末葬送在外族铁骑之下。
接下来很快就发生了八王之乱,朝廷上下都忙于到底是听八王中的哪一个王爷,忙于帮助这个王爷去消灭另一个王爷,就没时间去思考江统提出的《徙戎论》了,也让朝廷暂时忘记了这种危机四伏的隐患。
而此时,五胡的领军人物正在暗暗崛起。
开头说的那个小孩不简单,他叫石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年少的时候,命运的颠簸让他做了地主家的耕奴。石勒不安于命运的安排,他千方百计的要摆脱困境,有几天,他一下地,就伫立在一旁,皱着眉头,凝神地听着什么。同伴们觉得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吞吞吐吐,神秘的说:“你们有没有听到一种声音?”什么声音?大家莫名其妙。战鼓、号角的声音。你们听,好像有千军万马。大家学着石勒,竖起耳朵听着,有人附和说听见了,我也听见。石勒又悄悄的说:“我从小就经常听到这种声音。”据说能听到鼓角之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征兆,大家都把石勒看作是与众不同的异人。于是他很快地就拉起了一只强大的军队。
还有一个人物刘渊,匈奴族,新兴(今山西忻州北)人,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称汉王,建立汉国。从另一个人身上可以看到刘渊的为人处世。一个叫陈元达的人,少年时丧父贫穷,常边种地边念书,喜欢边走边吟,怡然自得。到四十岁时,仍不与人交往。刘渊为左贤王时,听说后就招他来,陈元达不去。刘渊称王后,有人对陈元达说:“过去刘公让你屈就,你轻视他不去,如今他称王像龙一样飞起来了,你怕他吗?”陈元达笑着说:“这是什么话?他的姿态风度都很超群,有囊括天下的志向,我早就知道了。但以往所以不去,因机遇未到,不能没事张扬,他自然会用我的。你要记住,怕不用三天,文书必到。”当晚,刘渊果然征用元达为黄门郎。人们说:“你大概是圣人吧!”
遗憾的是,一边是匈奴人的积极阴谋企图推翻晋朝,一边却是晋朝官员自“愚”自乐的特殊表现。晋朝官员中,才子的比例很可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但社会并没有从中得到大多的好处。
两只马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每天到处逛荡,连手底下有多少马也不知道,这样的人却屡次被提拔。这样一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何必去干工作呢。事实上,晋朝的官员就是以干具体工作为耻。建康县官王复从没骑过马,见马嘶叫跳跃,大惊失色,对人道:“这分明是老虎,你们怎么可以说它是马呢?”从这位雅致至极的肉柔骨脆,体瘦气弱官员的指马为虎,可以看到晋朝的一个缩影。其实,晋朝也有八荣八耻,其中,行政官员以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民生疾苦为荣,法官也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
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没有自信,彷徨无助,只能是坐以待毙。随着刘渊和石勒的反晋声势的高涨,西晋王朝进一步没落,丧钟已经敲响。
日期:2015-07-18 09:19:14
十七、洛阳失陷前后的四张面孔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
311年,洛阳在强大匈奴兵大军压境下,终于失陷,晋怀帝司马炽被俘了。这时候,有四张面孔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面孔折射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乱世出英雄,乱世更能检验人性。
首先一张面孔是西晋名将苟晞。这个人颇有来历,发迹于“八王之乱”时期,皇族争权,战乱频仍,诸王专权 “你方唱罢我登场”。苟晞先后投靠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范阳王司马虓和东海王司马越。精通兵法的他,先后战败汲桑、吕郎、刘根、公师藩等,威名甚盛,当时的人甚至把他比作韩信和白起。
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时对他亲信有加,并结拜为异姓兄弟,十分亲密。结果引起司马越的幕僚潘滔的嫉妒,潘滔向司马越打了小报告:“兖州是中原要冲,魏武帝就是从兖州起家的。苟晞心怀大志,不是纯臣,不可久留兖州,否则要成心腹之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