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两晋王朝皇位交接的人性解读(上)》
第49节

作者: 江湖庙堂abc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8-28 05:59:42
  四十八、一代名将的凄凉身后事
  要想做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往往是要么成功要么成仁。——希契科克
  383年秋天,安徽寿阳古城。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
  一场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正狂风骤雨般拉开大幕,前秦苻坚携密密麻麻共90万大军日夜兼程来势凶猛直扑南下,如狼似虎般欲吞噬整个东晋王朝。一路上,苻坚不停叫嚣着: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截断流水!
  东晋这边,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前线主帅谢玄马上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8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同时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
  其实,四年前,谢玄跟苻坚已有过较量。379年,苻坚派部将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结果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谢安也因此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苻坚为什么这次会如此迫不及待?他在357年夺得帝位,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拔拓氏之后代,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在他眼里东晋也无非是强弩之末,想趁热打铁一统中国。王猛死后,苻坚认为时机成熟,扬起铁骑,决定进攻东晋。
  前秦军队大军压境,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东晋降将、原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军事上有个惯例,喜欢派降将去对方阵营劝降,一来属于老同事说话好说,二来可以感化对方,比如说些我在这边享受的待遇还是不错什么的。但这次,苻坚错了,他实在不该派朱序。当年的襄阳之战,朱序苦守多年最后才不得已投降,其实他还是身在秦营心在晋。

  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谢玄透露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谢玄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原先只守不攻等敌方疲惫后再攻的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年不轻气却盛的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这时候,朱序又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秦军阵后的他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至洛阳时仅剩10余万。

  淝水一战干的非常漂亮,战场上谢安、谢玄他们驰骋疆场得心应手,但是战后的士族之争、皇族之争让谢家他们心力交瘁。
  晋孝武帝是个有个性有想法的皇帝,就是上文所说的被贵妃用被子捂死的那个皇帝,他想改变以往权臣天下的局面,集中皇权,所以就在谢安他们全力部署应敌之际,重用了皇弟司马道子,参录机衡。由于谢氏、桓氏集团的相对配合,暂时没有遇到来自士族的反抗,皇权在相当的程度上加强了。直到孝武帝末年,孝武对权臣防范还很严密。
  司马道子后来对孝武帝说,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宗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望。
  由于孝武帝的这种心态,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谢玄不仅功高不赏,反而让孝武帝产生权臣功高会不会震主的忧虑。此时,附于司马道子的太原王氏王国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个典型的小人,我下文还要详细说说,王国宝以“谗谀之计”行于孝武帝与谢安之间,故意制造矛盾,以至于孝武帝的疑心病日趋严重,最后谢安为了避难于安居建康,不得不出镇广陵以避祸灾。

  但另一方面,孝武帝对士族权臣有复杂心态:既不得不依靠士族权臣,又不得不防其僭越。一次,孝武帝召桓伊宴,谢安侍坐,桓伊抚筝而歌怨诗,词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听后,不禁泪流满面。淝水之战后的第三年,谢安去世了,司马道子于是得以骠骑将军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文武,也悉数归入骠骑府了。
  在这个背景下,谢玄的角色就比较尴尬了,一方面朝廷还要用他,另一方面却时时提防着他。
  在淝水战役后,谢玄接替司马恬担任了东线的指挥,向彭城方向攻打,晋军攻占彭城后,前锋渡过黄河,前秦的苻丕也归附求援,与晋军联合对抗慕容垂,北伐形势有利于晋朝,包括三魏地区在内的河北大片领土也被收复。
  前景一片光明,前途一片大好,就在此时,朝廷经过讨论,突然要求谢玄退兵,退驻淮阴,让朱序退驻寿阳。因为朝廷内部对北伐的支持有异议,尤其是与谢氏有矛盾的政治势力不愿让谢玄北伐成功。史书记载,桓氏集团对北伐反对得最积极,朝廷让桓石虔担任豫州刺史驻防马头(安徽怀远),但是桓石虔请求留驻历阳,在桓冲去世后,桓氏与谢氏的矛盾没有因为谢安把三镇划归桓氏而缓解,桓氏集团并没有像桓冲那样忠于朝廷,积极支持北伐。

  不料谢玄回到淮阴后,患上疾病,他上疏请求解除职务,诏令不许。因为晋孝武帝打心底是支持北伐的,他不顾朝议,在谢玄称病辞职时,依然要求他留任,只是对朝议部分妥协,下诏让谢玄驻防淮阴,而让朱序镇守彭城,否决了朝议让朱序退驻寿阳,完全放弃北伐的意见。
  宁可把自己的椅子坐斜了,也不可坐别人的椅子,这个规矩,谢玄很懂。谢玄见皇帝不批准,又自陈述,说既然不能履行职责,恐怕会荒废军务。朝廷又下诏让他移镇东阳城。谢玄便奉命上路,以病重恳求解职。朝廷为谢玄派了一名医术高明的医士,并让他好自调养休息,又让他回京口治病。
  谢玄奉诏到了京口,病却长期不见好转,于是又很伤感地上疏道:“臣兄弟七人,都先后凋谢殒灭,惟有臣一人,孑然独存。经历的艰难困苦,谁可与臣相比!臣之所以含悲忍痛,希求继续苟活人世,是因为满怀无穷忠心,欲上报朝廷恩德,或许能恢复康健,便可以完成此志。况且臣家中遗孤甚多,想起他们,心中就不胜悲伤,为此求生之心,不能即刻付与尘土。臣一片勤恳之情,实可哀怜。恳求陛下怜悯臣的忠诉,霈然降恩,不使臣含恨九泉。”如此戚戚的哀求也打动不了朝廷,所上奏的奏疏被扣住不予答复。谢玄前后上了十余道奏疏,很久之后,朝廷才改任谢玄为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谢玄抱病登车去会稽郡任职。

  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在会稽去世,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六岁,一代战神陨落了。在弥留之际,他做梦也没想到,32年后,他的手下、一名很不起眼的士兵,居然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东晋王朝的掘墓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