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看了看高堂隆,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知道高堂隆所指何人。
没过多久,这位屡次向曹叡进谏忠言的老臣一病不起。
“取笔墨纸砚,我要上疏!”
家人劝道:“您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怎么写字啊……”
“我口述,你们代笔。”高堂隆固执地坚持。
继而,高堂隆挣扎着用尽最后的气力口述他要上奏的内容:“……请陛下严防鹰扬之臣祸起萧墙,应该准许心系皇室的藩王在藩国建立军队,让他们像棋子一样星罗密布拱卫京畿的安全,只有这样皇室才能长治久安……”这番建议属于极敏感话题。要知道,朝臣私通藩王属于重罪。所以,朝臣为了避嫌,对藩王犹恐避之不及,更别提帮藩王讲话了。
即便是高堂隆,虽然他常提醒曹叡提防权臣,但让藩王掌兵这种话也是不敢随便说出口的。而今,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再没任何顾虑,总算把压在心头多年的话讲了出来。
几天后,高堂隆病逝。
曹叡得知高堂隆的死讯犹如五雷轰顶,继而,他垂头丧气地叹道:“高堂隆死了,是老天不让我成事啊!”
他想办的事,正是借提升藩王实力强化皇权。一年前,他顶着偌大压力宣召燕王曹宇入朝辅政,这一年来,舆论抨击就从没停过。高堂隆则是屈指可数支持曹叡和曹宇的臣子,他这一死,曹叡和曹宇都抗不住了。
果不其然,曹宇很快向曹叡提出辞呈:“臣辜负了陛下,臣想回藩国去。”
曹叡挽留不住。但他要是让曹宇就这么灰溜溜地回藩国,两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他考虑再三,言道:“要不,你搬去邺城住吧。”邺城是魏国五都之一,虽然不是朝廷,但也算个颇具政治影响力的都市。曹叡希望曹宇在邺城积累些政治资望,以后再找机会让他回来。
曹宇走了。曹叡更郁闷了。他回想着高堂隆临终前的话,连让曹宇参政都没法实现,让藩王掌兵又谈何容易?
曹叡身心疲惫,近来,他感到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不知道生命还能延续多久。他祈祷别再出现战争,别再给司马懿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最终,他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日期:2016-03-31 14:38:46
不可或缺的权臣
就在高堂隆和陈矫去世的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渊举起反旗,自称为燕王。
辽东公孙家族的崛起上可追溯到董卓乱政时代,自那时起,公孙度就占据了辽东。三国时期,魏国对辽东公孙家族采取怀柔政策,只要别造反,爱怎么闹腾都行。到了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上位后多次越轨,时不时还跟吴国皇帝孙权勾勾搭搭。公孙渊知道魏国对自己的容忍不会维持太久,这才自立为王。
这么一来,魏国被东、南、西、北四条战线包围起来,而有实力的军事统帅,当时就只剩扬州都督满宠和雍凉都督司马懿二人了。
在魏国初期,几大主战区的统帅都由曹氏和夏侯氏担任,后来逐渐替换成外姓重臣,到了今天,甚至连外姓重臣都补不上缺漏。
该派谁去讨伐公孙渊?曹叡只能从满宠和司马懿二人中择其一。现实情况是,和吴国接壤的东部边境远比西部边境吃紧,满宠是无论如何不能调离扬州的,而自诸葛亮死后,西部边境平静了很多,因此,所谓人选其实只有司马懿一人而已。
司马懿沉寂三年多,重新崛起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几天后,他被曹叡宣召入朝。几番虚情假意地寒暄过后,曹叡转入正题。“我希望能尽快结束辽东战事,您估计公孙渊会采取什么策略?”
司马懿脱口而答:“对公孙渊而言,他放弃辽东逃往北方是上计;凭借辽河(今天的浑河)地利阻挡我军是中计;龟缩在辽东襄平城(今天的辽阳市)死守是下计。公孙渊贪婪无厌,以他的秉性,断不会采取上计。臣料定他会先据守辽河天险,兵败后退守襄平城,必被我擒获。”
“好!您估计战事会持续多久?”曹叡问话间突然咳喘不止。
司马懿注意到了曹叡的病态,他有些惊讶,不过还是迅速将思绪转移到曹叡的问题上。“去一百天,战事持续一百天,回程再一百天,中间预留六十天休养,这么算来,一年足以。”
公元238年春三月,曹叡下诏,命司马懿带着胡遵、牛金等雍州宿将,率总计四万大军征讨辽东。关于牛金这个人,他和司马家族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其源头均指向当时一本流传甚广的谶书——《玄石图》中的一句神奇预言——牛继马后。牛即牛氏,马即司马氏,暗示牛氏会取代司马氏。据传说,司马懿看到“牛继马后”这句话后,为免除后患用毒酒谋杀了牛金,但这基本没什么可信度。
日期:2016-03-31 19:16:05
就在曹叡下诏后,散骑常侍何曾上奏道:“自古率军出征者必须要设置监军,一方面作为主帅的辅佐,另一方面也为防备主帅出现变故(意指主帅举军谋反)。如今太尉统率数万劲旅却没有监军,他麾下将领皆是他多年的僚属。人心非金石,这实在太危险了。”
这里,我们要着重讲一下监军这个官职。顾名思义,监军的职责是专门监视出征在外的最高统帅,防止其率全军叛变,这不同于监某某州军事(监某某州军事是级别低于都督某某州军事的地方军事统帅),如果放到今天,监军就相当于军队里的政治指导员。指导员和军队长官(例如连长、团长、师长)平级,且彼此制约,这种制度称作双长官制,举个例子,师长要叛变,指导员不答应,当场就能开设军事法庭处决师长。
何曾的奏疏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司马懿的军队中居然没有监军,这极不寻常。曹叡当然不是因为信任司马懿才这么做,他对司马懿的忌惮无以复加。然而,他放眼朝廷,却找不出一个能有效防范、制衡司马懿的亲信重臣。处在这样的窘境下,如果还在司马懿的军队中设立监军,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让司马懿心存芥蒂,而眼下,能最快速度解决公孙渊才是当务之急。
曹叡为安抚司马懿,竟把何曾赶出朝廷,外派做了河内郡太守。这事也相当耐人寻味。要知道,司马懿的老家正在河内温县,曹叡虽然没法给司马懿设监军,但他知道何曾是一心一意对自己尽忠,所以才让何曾去管理河内郡,也算拐弯抹角起到了制约司马懿的作用。
可对于何曾来说,他本是皇帝近臣,却因为这一句话被赶出了朝廷,绝对是热脸贴了冷屁股。更重要的,通过这事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司马懿谁都惹不起。在很多年后,何曾还会重返朝廷,不过,他再也不会干出类似的傻事了。
曹叡为安抚司马懿花尽了心思,他重新起用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此时司马师年已三十岁,他因牵涉“太和浮华案”遭禁锢至今已度过八年无所事事的光阴。
就在司马懿出征那天,曹叡亲自恭送到洛阳城西的西明门才止步。接着,他特准司马孚、司马师继续把司马懿送到河内温县,让这一大家子衣锦归乡风光一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