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的发掘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基本上成就了考古史上的一项奇迹,最开始发现永陵,是成都的一个铁路局为了躲避日军飞机轰炸在修防空洞的时候挖到了一道砖墙,起初人们认为这道砖墙是一处“琴台”的基脚,后来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赶来调查,才初步断定这是一处古墓。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大坑之中,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冯汉骥、吴金鼎两位考古学大亨先后主持了这处墓葬的第一、第二阶段发掘工作,甚至这次永陵的发掘,还惊动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其闻讯后,当即给友人车辐置信问询。信中坦言:“月前,此间报载,成都发现蜀王建墓,有玉册诸物,足下曾见否?此事如在欧洲学界,必当大轰动。可惜中国学术空气稀薄,又在战时,竟不得集各数有权威之学者,细细加以探讨,甚为可叹!”传为了一段佳话。
而在这永陵中,最为争议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明皇帝嘉靖帝的真面目,二是传说中的一大国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明永乐元年间,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纂修的大型类书,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本来这部百科全书是保存在建康的,后来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嘉靖三十六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而当家的这回去的,就是冲这部《永乐大典》,也不知道他得到了什么消息,《永乐大典》的正本竟然就藏在嘉靖帝的陵墓里,而《永乐大典》里记载的,则是一个关乎嘉靖帝,甚至关乎全人类的惊天秘密—长生不老!
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当道,满族成为全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总瓢把子,康雍乾三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大盛世,其中关于乾隆皇帝这位相当牛逼的国民总扛把子,便是和嘉靖帝的永陵有着一段不可不说的渊源。
原来满族当道以后,各个皇帝在自己在位的时候就开始琢磨自己的陵墓,好歹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好歹也是除了自己这十几代以外中国再没人有幸可以真正坐龙椅的人,以后躺着的地方怎么也不能在寒酸不是,所以各个皇帝开始琢磨起修墓的事情。
清朝的第一位总扛把子顺治皇帝便动了一个心思,拆明屋!
所谓的拆明屋,就是将明朝的建筑全部拆光,自己再用这些建筑建陵墓,也就是别人种下果树自己摘果子,这可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强多了。
于是乎,在老祖宗的带领下,清朝各个皇帝都开始干起了这个项目,其中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的明代建筑,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就是乾隆了,竟然置皇体颜面于不顾,以天子之尊,一意孤行,去拆永陵。他的行为,给后世留下一段皇帝盗木的丑闻。
众所周知,乾隆继位的时候,正是康熙、雍正王朝盛世的后半期,国力鼎盛,国库丰盈,因此整个陵园、地宫的建筑,均是遍选天下精工美料,其中仅木材一项就分别来自四川、两广、云南、贵州及东北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而这些木材又以珍贵的楠木最多;其石料则取自北京房山和蓟县盘山的石场;砖料由山东临清、江苏专工制造;瓦料由京西硫璃厂运送;即使用量最大的土料,也是数十里外精选的含沙量适当的“客土”。整个陵寝由圣德神功碑、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神道碑亭、隆恩门、配殿、方城、明楼、左顶以及地下玄宫等主体建筑组成,其神道南端与孝陵相连。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材料精致,工艺精湛。尤其是地下玄宫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水准,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中所罕见的。
要知道,明十三陵中的永陵,那可是耗费明世宗十几年光景的心血结晶。尤其令历代皇帝羡慕的是永陵的享殿是楠木殿,香气袭人,沁人心脾,蚊蝇不近。它的木架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建成,不刷漆而光泽油亮,不雕饰而纹路精美。
乾隆皇帝在巡视时看中了这些金丝楠木,一心想拆毁楠木殿,将这些楠木用到自己的裕陵中去。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援引《大清律》上奏道:律例规定挖明坟者死,皇上金口玉言,万民之尊,此举事关国体,干系重大,诚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乾隆读此奏折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但金丝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得心安。
俗语说得好,上天不负有心人,乾隆皇帝苦苦思考之后,决定要借修葺十三陵的名义来取得永陵的金丝楠木。毫无疑问,修葺十三陵,永陵一定也会得到修整。当时永陵的恩门和恩殿虽然“头停椽望尽属破坏,柁、檩、枋、垫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时用材宏壮、施工精细,其大木构架尚无大损。
负责修陵的大臣金简、曹文埴等人本应建议按原制修缮,可是,因为这两个属下知道乾隆皇帝修整永陵的真实目的,因此就上奏说:鉴于十三陵修缮范围较大,而其时楠木已经“采伐殆尽”,若“仍照旧式修整,则长陵、永陵两处购求大木更难办理,因此请皇帝准奏将永陵来个拆大改小的方案。拟将永陵享殿等处拆卸,其永陵宫门、享殿,再将拆下两庑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规制建造享殿五间、宫门三间。”他们认为,“如此转移筹办,不独长陵规模可仍其旧,轮奂维新,即永陵殿宇亦得与诸陵一律缮治整齐,观瞻并皆宏敞”。
这个建议在今天看来是不符合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的,就是当时,这两个大臣也不是不明白这个方案着实不妥。可是要知道,乾隆皇帝修葺的真实目的就在于永陵那让他眼红的金丝楠木,因此这个投乾隆皇帝所好的奏请很快就被准奏了。永陵的恩门、恩殿因此全部被缩小规制建造。
就这样,乾隆既盗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
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张扬出去。皇帝毕竟是皇帝,自有应付万变的招数。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给天下人一个说法,乾隆自下诏书把自己“发配”到江南,算是对群臣子民的一个交待。
相传这乾隆盗墓的时候,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说乾隆皇帝当初在为自己的陵墓选址的时候,看中了的一块地方,乾隆皇帝觉得海淀这个地方风景秀美,就想在这个地段造大园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