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这样学(二)内功篇『黄帝内经』》
第32节

作者: 归然子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7-27 20:22:14
  经脉有走手的,有走足的,所以六经又分为手六经和足六经。
  厥阴经分为足厥阴经和手厥阴经。
  少阴经分为足少阴经和手少阴经。
  太阴经分为足太阴经和手太阴经。

  少阳经分为足少阳经和手少阳经。
  阳明经分为足阳明经和手阳明经。
  太阳经分为足太阳经和手太阳经。
  以上就是我们人体的十二经脉。经脉如电线,每一个电线都与一个储电瓶相连,也就是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相连,那何经与何脏相连呢?

  我们在内功篇时讲过,六气化生六脏六腑,六脏与六腑互为表里,脏属阴与阴经相连,腑属阳与阳经相连。
  首先看厥阴经,厥阴经为风之气所化,风为春之气,人的脏腑对应春天的为肝,所以厥阴经与肝相连,可厥阴又分为手厥阴和足厥阴,那到底是哪个与肝相连呢?我们的手在上属阳,足在下属阴。而冬春属阴,夏秋属阳,所以肝属阴与足厥阴经相连,称为足厥阴肝经风木。
  木生火,心包属火,手厥阴为心包经。
  少阴经为君火所化,君火为夏之气,心脏与夏天对应,夏属阳,所以心与手少阴经相连,称为手少阴心经君火。
  水火即济,肾属水而济火,足少阴为肾经。
  太阴经为湿气所化,湿为长夏之气,脾脏与长夏对应,脾为至阴,所以脾与足太阴经相连,称为足太阴脾经湿土。
  土生金,肺属金,手太阴为肺经。
  少阳经为相火,相火游行天地之间,人的上中下三焦如天地,相火又属阳,所以三焦与手少阳经相连,称为手少阳三焦经相火。
  木生火,此时火旺而木弱,木已化火,胆属木,足少阳为胆经。
  阳明经为燥气所化,燥为秋之气,肺脏与秋天对应,而阳明经为阳经与腑相连,大肠与肺相表里,秋属阳,所以大肠与手阳明经相连,称为手阳明大肠经燥金。
  土生金,此时金旺而土弱,土已化金,胃属土,足阳明为胃经。
  太阳经为寒气所化,寒为冬之气,肾脏与冬天对应,而太阳经为阳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冬属阴所以膀胱与足太阳经相连,称为足太阳膀胱经寒水。

  水火即济,小肠属火以济水,手太阳为小肠经。
  六经从六气,足厥阴肝经主风之气,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
  手少阴心经主君火之气,足少阴肾水之寒从而化火。
  足太阴脾经主湿土之气,手太阴肺之燥从而化湿。

  手少阳三焦主相火之气,足少阳胆木之风从而化火。
  手阳明大肠主燥金之气,足阳明胃土之湿从而化燥。
  足太阳膀胱主寒水之气,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
  六气就在我们体内,六气在我们体内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则我们的身体就处于无病的状态,六气失衡则我们就病了。我们简单的举个例子。
  我们说过脏与腑互为表里,我们的脾与胃互为表里,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足太阴脾之气为湿,手太阴肺从足太阴而化湿,也就是说肺之气也是湿。
  手阳明大肠之气为燥,足阳明胃从手阳明而化燥,也就是说胃之气为燥。
  我们的脾湿,肺湿,胃燥,大肠燥。而脾与胃为表里,脾之湿济胃之燥,胃之燥济脾之湿,燥湿互济阴阳平衡。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之湿济大肠之燥,大肠之燥济肺之湿,燥湿互济阴阳也达到平衡。
  就这样阳明之燥与太阴之湿互济达到平衡则我们的身体就是健康的。由于燥湿的互济我们的大便即不坚硬也不稀溏。
  当燥盛时我们的大便就是坚硬的,所以仲景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家实就是大便过于坚硬。
  当湿盛的时候,我们的大便就是稀溏的,所以仲景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自利益甚就是大便稀溏。
  仲景治六经之病,就是平衡我们体内的六气。
  下面让我们走进《伤寒论 》,看看仲景是怎样教我们平衡六气的。
  日期:2016-07-28 21:48:08
  第三节  太阳经本病
  我们人生的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界给我们造成的,称为外感;一种是由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慢慢造成的,从内而生,称为内伤。
  外感之病就是感受外界之气造成的,外界之气就是天之气---风火暑湿燥寒。

  内伤之病就是我们体内之气失衡造成的,体内之气就是天给我们的气,也就是天之气---风火暑湿燥寒。
  所以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是风火暑湿燥寒造成的。于是才有了《黄帝内经》里黄帝说的那句最经典的话---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火暑湿燥寒。然也!然也!
  仲景为医中之圣,其写的《伤寒杂病论》讲的就是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伤寒讲的是外感病,杂病讲的是内伤病。后世之人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部,一部专论伤寒为《伤寒论》,一部专论杂病为《金匮要略》。
  外感病为天之气所伤,所以其发病急,其病情也重,最容易要人命,仲景说:十年之间,其宗族去世之人,十个有七个是得伤寒而死。可见伤寒之急与重。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诏儒臣校定医书,就是先校正的《伤寒论》,因为他们认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所以我们学医就要先学习《伤寒论》。
  外感病急,而内伤病却比较慢,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都属于慢性病。不过外感病急,治疗起来却比较快,一般两三剂药就能搞定,而内伤病慢,治疗起来也慢,严重的要二三十剂药才行,而当人既有外感又有内伤的时候,要先治外感,再治内伤。
  我们先谈外感病。外感病就是被天之气---风火暑湿燥寒感伤而生的病。而被风火暑湿燥寒所感伤的病,统称为伤寒。
  扁鹊的《八十一难经》就说:伤寒有五种,一种为中风,一种为伤寒,一种为湿温,一种为热病,一种为温病。

  被风所伤为中风,被寒所伤为伤寒,被湿热所伤为湿温,被暑所伤为热病,被火所伤为温病。仲景的《伤寒论》讲的就是这五种伤寒。
  六气之中,风火暑湿寒都伤人,只有燥气不伤人,但最容易伤人的是风和寒,所以仲景的《伤寒论》主要讲的就是中风和伤寒。
  但是不论是风还是寒,其感伤人体都要从体表往体内进攻,而人的身体从体表到体内主要有六经构成,而六经就是人体的六道防线,这六经从外往内的顺序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外邪从体表往体内侵略要按顺序的进攻每一道防线。
  外邪进攻人体要一道防线一道防线的进攻就是《伤寒论》的传经问题,外邪进入人体之后,一日传一经,先从最外面的太阳经传,第二日传阳明经,第三日传少阳经,六日后六经传一遍,如果身体好正气足,自身自能抗邪,六日之后其病自解,所以仲景说: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冒之后,如果身体好不吃药过一星期自己也能好的原因。
  外邪侵害人体就好比打仗时攻城,我们知道 一座城至少有四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一个,我们把城门比喻成人体六经,东门好比太阳经,敌人先进攻东门,由于东门防守坚固没攻进去,敌人还在城外,城内还很安全,太阳经就不会有发热症状,而敌人还在城外,自己还要严加防守,所以只有恶寒、恶风症状。
  敌人看东门打不进去,第二天就去攻打南门,但是南门没防守好,敌人攻进去了,南门沦陷了,阳明经好比南门,这时敌人从阳明经进入了阳明腑中,阳明腑的燥热之气就被释放了出来,浑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而恶热,我们这时根据阳明腑的症状,进行调兵遣将,按症下药,开个方子把敌人给灭了。

  如果南门防守坚固,敌人没攻进去,那么就没有阳明腑症,还是阳明经病,敌人还在城外,南门还要严加防守,所以阳明经还是恶风恶寒之症。
  如果南门也没打进去,到了第三日就该攻打西门了,西门好比少阳经,敌人打进去了就是腑病,打不进去还是经病,经病就是恶风恶寒之症。
  四日到太阴经,五日到少阴经,六日到厥阴经。这就是《伤寒论》的传经顺序。
  六经如城门,六经相连的脏腑如城内,如果没有攻打到城内,只是攻打了一遍城门,这叫传经不传脏腑。
  仲景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是传经不传脏腑,脏腑有不传,但是经必须是挨经相传,六日经尽而汗解。
  当人刚被外邪侵袭时,怎样知道传不传脏腑,这个我们根据脉象就能进行判断,就好比攻城,我们怎样知道城会不会攻破,这时我们就要看看城内的实力,看看各个城门的防守能力就知道了。

  仲景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
  我们的脉静,说明我们体内的正气足,外邪攻不进去,就不会传脏腑,如果脉急数,说明体内已经抵抗不住了,那就会传脏腑。
  人体的最外面的防线是太阳经,下面我们就先从太阳经病说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