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山河(中国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代)》
第8节

作者: 失败者联盟把兄弟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给皇帝小朋友写信的卢携是朝官(高级文官),朝官的梦想就是当宰相,卢携的梦想也是有朝一日能当上宰相: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感觉多么爽,听着就是那么牛。不过,唐朝的宰相并不好当,除了要面对藩镇(特别行政区)老大这样的强硬派,还要和宦官太监做残酷斗争。
  文官需要通过荫封、科举等方式才能进入体制,前者难度系数比较大,需要投胎的时候投一个好人家;后者难度系数略低,参加公务员考试并被录取就行(也有考不上的,比如黄巢)。要从普通文官做到朝官,就要看各自的家世、机遇、本事了。
  相对来说,当宦官的门槛低一些,做一个净身手术就行。一辈子做一个小黄门不难,要想做大做强,认干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办法,掌握“迷龙术”则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事估计田令孜田公公能深有体会。
  朝官的老大是诸位宰相,宦官的头子是枢密使和神策军护军中尉,由于三观不同,朝官和宦官经常会发生争执。由于朝官的地盘在南边,宦官的根据地需要从北门出入,所以朝官集团被叫做南衙,宦官集团被叫做北司。而朝官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叫做南衙北司之争。

  宰相制度自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是辅佐君王处理国家政事,历史上有不少千古名相:伊尹、吕尚、管仲、吕不韦、李斯、萧何、陈平、曹操(这个可以不算)、诸葛亮、魏征、房玄龄、狄仁杰、王安石等,数不胜数;像董卓、李林甫、蔡京、秦桧那样的奸贼也大有人在。秦朝时出现大一统国家,中央高度集权,宰相的权力也水涨船高,几乎可以皇帝陛下的权威相抗衡。
  皇帝想一手抓权,不想受到牵制;宰相也不都是软柿子,总有和皇帝对着干的时候。这就是君权与相权之争。中国历史上有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强势的皇帝,当然也不乏曹操、诸葛亮这样强势的宰相。
  君王们喜欢既能干活、又乖巧低调的宰相;对不听话的,就总有些头疼(万一再出一个董卓那就更不妙了)。这样,形成一个微妙的局面:既要用宰相,又要防宰相。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就是分权,削弱相权。把一个人管的事分给几个人管,一个人干的活分给几个人干,让宰相掌握的资源和能量变少便稀薄,变得不能和君王抗衡。
  秦末汉初的宰相叫做丞相,有时候分左右丞相,有时候就是一个人,可算是权倾一时;汉武帝嫌丞相权力太大,干脆改用三公制度,搞了个三权分立,沿袭到东汉;发展到了唐朝,可以称之为宰相的,两只手可就数不过来了。
  唐朝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六位长官,都可以叫做宰相:尚书省有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中书省有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有侍中二人。
  细心的朋友发现了:三省的长官不是七个人么?这里要说明一下:尚书省是行政的核心机构,尚书令作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实际掌握的权力十分庞大,所以仅保留行政编制,不具体任命,其职责由尚书仆射履行。六部的长官称为尚书,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比三省的长官略低半格,不过县官不如现管,重点是有权,所以也称宰相。
  看看,看看,眼下就有十二个了吧?这还不算完,还有呢。为进一步将权力分散,又设立了参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官职,他们的行政级别较之前的十二个人又要低一些,但也具备参政议政的权利,虽然名不正言不顺,实际干的也是宰相的活。
  嗬!这下热闹了,原本就一个宰相,现在该叫做“宰相团”了。
  这还不够。分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制衡。
  朝官以宰相为首,都怀着想要做宰相的梦想,扶植他们,达不到制衡的效果。那么,该如何选择制衡宰相的势力呢?宦官就成了首要人选。
  宦官任职于内侍省,专职服务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相当于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搞服务比搞对抗要讨人喜欢,比起在皇城出入的大小官员,这些朝夕相处的家奴更得君王宠信。皇帝就动了小心思:宦官们鞍前马后的伺候着,端茶送水的,比那些整天指手画脚的朝臣们贴心得多;外面那些家伙不听话,天天驳我面子,气得我够呛!得把家里人提拔上去,到时候说话,也有个帮腔的。
  出于这种考虑,皇帝开始提拔重用宦官。先是让宦官在专门发布圣旨的办公室(枢机房)做秘书长(枢密使),这些秘书长后来就直接代替皇帝陛下决策了(贴黄);原本戍边的神策军改编中央禁军后,由宦官头子当了警卫队司令(护军中尉)。两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合称“四贵”(私下叫“四鬼”)。这样,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宦官都掌控了巨大权力。别看宰相有十几二十个,可真要干起来,未必能斗得过这几个宦官头头。为了进一步增强宦官的权力,还让他们到各藩镇当政委(监军),指导各节度使开展工作,并监视这些藩镇老大的一举一动。

  本来是心想,“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结果却造成了宦官权力膨胀,甚至威胁到了君权。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陛下又起了小心思,开始打朝臣的主意,希望能借力夺权。
  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为将权力从俱文珍、刘光琦等宦官处收回,联合以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为首的朝官,着手进行改革,意图削弱宦官权力。不久,唐顺宗离奇中风,经过治疗,居然哑了;王叔文因为母亲死了,依礼要回家守丧(“丁忧”);王伾竟也患了中风,革新派失去了中坚力量。同时,俱文珍、刘光琦等联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反对革新党,又策动神策军将官拒绝范希朝接权,并暗中策划宫廷政变,胁迫唐顺宗禅位,改元“永贞”。没多久,李诵“病逝”了。宦官得势以后,即刻展开清算:王叔文“病死”,王伾赐死,其余八人均被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又称“永贞革新”。这一次的南北之争,宦官集团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唐文宗李昂为巩固君权,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子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意图暗杀。结果事情败露,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以宦官的胜利告终。参与此事的官员都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受株连约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在与宦官的斗争中,朝官再一次失败。
  看看,看看,就是这么牛气,就是这么嚣张。唐朝中后期,朝政基本为宦官集团所把持,宰相们通常落于下风,“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资治通鉴》)。”大约是生理上有了缺陷,宦官就更要从其他方面证明自己,读书人怎么了?爷们(?)也不比你们这帮书呆子差!具体的做法或是大权独揽、或是多置财货。当然,也不乏身残志坚、贤良忠贞的好同志,这个以后会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