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第44节

作者: 诸葛侯爷
收藏本书TXT下载

  张华不愧是个人才,话说的在理,又懂得说话的艺术,一番劝说之下,不胜其烦的晋武帝终于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伐吴!那就开始吧!
  司马炎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掌管伐吴一战晋军的所有用度,按计划从水路运粮。
  听到消息的贾充、荀勖等人开始慌了。
  这还得了,贾派还没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若是在这一战当中,让杜预等人拔了头筹,那可就得不偿失啊。
  众多贾派官员纷纷以西北未平不宜出兵为由不同意伐吴,坚持他们的意见。

  可惜他们反应太慢了,决心已下的晋帝司马炎一改犹犹豫豫的性格,大怒,呵斥了贾充等人一番,向来唯领导马头是瞻的贾充惶恐无比,立即脱掉官帽认罪,这才得以消了司马炎的怒气。
  仆射山涛退朝回来和别人说:“古人云,‘只有圣人能做到内外无患,假如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就必然有内部的忧患。’以晋目前的情况来看,放着吴国作外部威胁,难道是良计吗?”
  日期:2016-06-17 22:03:22
  第四十五章 伐吴之争2
  难道西北的叛乱真的是伐吴大业的绊脚石吗?
  没多久,贾充就被打脸了,被小小的司马督马隆狠狠打脸了。
  带着三千壮士一路向西的马隆,向西渡过温水,秃发树机能等人带领几万名部众凭借险阻抵抗。
  因为山路狭隘,马隆就造了扁箱车,还造了木屋,置于车上,边作战边前进,走了一千多里,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损失惨重。
  十二月,马隆与秃发树机能大战,杀了秃发树机能,凉州于是平定。
  原本自从马隆西去,音讯断绝,朝廷为他担忧,有的人说他们已经都死了。
  没办法啊,这个年代,有没电话网络,几千号人进了山区,要想再找到他们,也是十分困难的。
  想必朝堂之上,甚至是司马炎都不会异想天开地认为这区区三千人就能做到数任西北总司令没能完成的平叛大业。
  秃发树机能所带领的秃发鲜卑,已经整整叛乱了十年,如今已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
  可惜,这次他们看走眼了!

  直到后来马隆的使者夜里到了洛阳,带来了平定西北的好消息的时候,众人才记起马隆当初离开洛阳时候留下的豪言壮语。
  晋帝司马炎更是高兴坏了,马隆的成功不就意味着他的识人之明啊。清晨,司马炎高兴地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假如听从了诸位的意见,就没有凉州了。”
  当初在朝堂之上嘲笑马隆的诸位大臣顿时脸色涨红,心中更是嫉恨上小小的司马督马隆。
  贾充更是对马隆恨得牙根痒痒,几天前,自己还拍着胸脯说攘外必先安内,谁曾想西北就这样被马隆这小子平定了。
  这是打脸啊,结结实实地打了贾充一顿耳光!
  马隆小儿,竟辱我至此境地,这笔账我会慢慢跟你清算的!
  恐怕伐吴之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就会一去不复返了!我不甘心啊!
  在贾充想来,三千人怎么可能击败数万人的叛军?这怎么可能的事情呢,贾充一度以为是假传捷报,可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令他承认事实。

  很快,兴奋过度的晋帝司马炎下达命令,赐给马隆符节,授官宣威将军。马隆到了武威,鲜卑部落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率领一万多部落来归降。
  西北叛乱未平,一直都是贾充等人拿来阻止羊祜伐吴的最大借口,现如今这块遮羞布被人揭掉,如此不是一次响亮的打脸呢。
  贾充,这次你还有何理由阻拦伐吴?!
  伐蜀大业自264年就完成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16年,大一统的宏伟目标离西晋越来越近了。
  从276年羊祜上《请伐吴疏》,到278年羊祜病逝,在这2年的时间里,羊祜多次提出应该即刻伐吴,但晋武帝始终没有同意,羊祜因此含恨而终。
  羊祜在天有灵,听到西北的捷报一定会安息的。
  日期:2016-06-17 22:30:32
  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晋的国力已经不是吴国可以比拟的了。虽然时有叛乱发生,但是西晋所掌控的范围内,大部分地区承平多年,底蕴也由此慢慢积累了起来,西晋的国力已是吴国的数倍。
  反观东南的吴国,在孙皓的‘英明领导’下,江河日下,如今已经是上下离心,将无战心,兵士厌战。
  吴国的防线,从陆抗死后,几乎就成了纸糊的了。
  那么,晋武帝为何还如此举棋不定?难道是因为晋武帝优柔寡断,耳根子软吗?
  这种说法显然不惧说服力,《晋书·武帝纪》对晋武帝有这样的评价:“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司马炎能在史书上留下这样的评价,说明他的能力并没有那么不堪。虽然在中国古代历朝的开国之君中晋武帝并不出众,但确实也有过人之处,否则又怎能建立一番大业。
  造成晋武帝推迟了三年伐吴的根本原因并非他不够明断,其实在当时的朝野内外,始终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反对伐吴之声。
  即便是坚持伐吴的最大权威,羊祜,也无法抵挡这股贾充发起的反对伐吴之声。
  当领导没有自己的决断,反而受到下属的重大影响,显然司马炎这个领导的没有掌控好手下的权力。
  有时候当手下的权力足以左右事情进展的时候,领导们也该引起注意了,不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那是一件多么尴尬的事情啊。
  史书上关于群臣伐吴之议的记载有不少,虽然《晋书》各传记中上明确支持伐吴的人物比反对的要多,但实际上当时朝野反对伐吴的大臣是大多数,所以《晋书·王濬传》才会声称“时朝议咸谏伐吴”。
  原因在于史书记载向来多褒少贬,除非是大过,否则史书一般不列举。
  我们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贾充、荀勖、冯紞三人是反对伐吴最为激烈的,这里简单介绍下三人的背景。
  贾充为贾逵之子,是西晋的开国元勋,司马氏能取代曹魏大臣中以他出力最多。
  司马昭担任丞相时,曹髦曾举兵攻丞相府,贾充率众距战,并杀曹髦,司马氏得以转危为安。

  晋武帝司马炎虽是司马昭长子,但司马昭本想让次子司马攸继嗣,贾充劝阻,司马炎才得以被立为世子。
  司马炎受禅之后拜贾充为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可以说贾充深受晋帝司马炎信任,是西晋初年最有权势的大臣。
  荀勖时任侍中,是贾充朋党。
  冯紞时任左卫将军,“得幸于武帝,稍迁左卫将军。承颜悦色,宠爱日隆。贾充、荀勖并与之亲善。”(《晋书·冯紞传》)
  贾充、荀勖、冯紞三人在朝野之中有不少党羽,特别是贾充,其女儿贾南风又嫁与太子司马衷,可谓权倾朝野。
  可以想象,贾充反对南征,那么必然指使一大批大臣支持其观点,遂有《晋书·张华传》关于伐吴之役“群臣多以为不可”的记载。那么,贾充等人又为何反对伐吴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些位极人臣的权臣们为何要反对伐吴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