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第49节作者:
诸葛侯爷 第五路军由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
江陵是吴国荆州治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也就意味着杜预这一路大军的任务是十分重要的。
如《读史方舆纪要》所称:“府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粤,亦一都会也。”
对东南政权来说,荆州是其门户,而江陵正处于荆州的正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胡三省有言:“魏人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方城。蜀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 汉中剑门。吴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江陵城。”(读史方舆纪要》)
杜预的主攻方向是江陵,由于江陵位于长江以北,并无山川险阻可凭借,而江陵是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又不能舍弃,所以吴国为了加强江陵城的防守只能大造城池,并于江陵城北建造堤坝,蓄水为塘,以淹北道。
同时经营位于江陵西南长江对岸的乐乡,再次处驻有重兵,以为江陵后援。
272年的西陵之战,羊祜曾率军五万攻江陵,始终未能撼动江陵城防,可见江陵防守之严密。所以杜预并没有贸然率军攻打江陵,而是等上游的王濬和下游的胡奋攻克了江陵的外围据点之后再发动总攻。
第六路军由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而下。
在晋军灭吴之役的过程中,王濬率领的益州水师可以说立了头功,从三峡一路东进,直至建业,转战数千里。根据晋军的部署,其余五路军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撕开吴军防线,吸引分割敌军,使敌军首尾不顾,处于孤立作战的地步。而王濬的水师力量,则是吴国各处孤军的收割机。
值得注意的是,王濬是由巴东出发,即今天重庆奉节,他的水师想要进入江汉地区,三峡是必经之处,显然这一地区要比其他六路要险峻的多。
而且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吴军重点守备之所,既要防备蜀汉,又要防备魏晋。
陆逊、陆抗父子在这一带经营多年,即便是陆抗死后,驻守此处的多为陆抗时期所重用的将领,王濬想要顺利攻克这些地区并不容易。
而且按照晋帝司马炎最初的诏书,灭吴之役的荆州战场统帅是杜预,扬州战场的统帅是王浑,王濬本是配角,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
晋帝司马炎也意识到王濬水师的关键性作用,在晋军平定江陵之后,王濬事实上已成为灭吴的主力。
日期:2016-06-27 19:42:17
第五十一章 平吴1
晋吴两军兵力相差不过数万,考虑到吴国属于防守的一方,可利用山川、城池之险,晋军兵力上应该属于劣势。
不过,此时的吴国上下失和,兵将离心,又有多少人愿意为孙皓死战到底呢?
真的就如孙皓所说的那般,会有翻身的希望吗?
话分两头说,先从荆州战场说起。
西路大军由晋国大将杜预、胡奋、王濬等率军出击。
晋帝司马炎给王濬、唐彬的任务是浮江而下。
《晋书·王濬传》记载:“太康元年正月,濬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阳,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
照这么说,王濬是由280年1月由成都出兵,比其他各路军晚了整整两个月,似乎说不过去,应该是指王濬直到280年1月才抵达丹阳。
不过攻克丹阳的时间应该是2月1日,《晋书·武帝纪》载:“二月戊午,王浚、唐彬等克丹阳城。”
丹阳位于今天湖北省秭归县东,根据《水经注》的说法:“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
从王濬11月出兵,到次年2月克丹阳,历时3个月,可见三峡地势易守难攻的程度。
丹阳仅仅是三峡中的一座小城,在丹阳以西百余里还有重镇建平,驻守此处的是吴国建平太守吾彦。
《晋书·吾彦传》称其:“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所以深得陆抗赏识。
强将手下无弱兵,就是这个理!
当初王濬在益州大造舟舰,所削下的木屑随江而下,吾彦意识到晋军已经开始准备伐吴,面对上游顺江飘下的木片十分忧虑,于是捞起木片送至建康,禀报吴主孙皓,希望能够增加建平的兵力。
然而孙皓不以为然,吾彦只好筑造铁链横锁大江,以阻断航路。王濬伐吴之时,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被晋军攻破,唯有吾彦坚守,无论晋军如何攻城,始终未下。
王濬攻建平受阻,但下游荆州、淮南的局势不等人,王濬只能弃而不攻。按《晋书·吾彦传》的说法则是:“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考虑到建平的重要性,王濬应该有派遣少部分兵力监视城内守军才对。由于晋军攻建平受阻,估计在建平城耗费了不少时间,所以王濬直到2月才抵达丹阳。
建平城建于长江北岸,晋军水师确实可以绕过,但是吾彦打造的铁锁则是王濬不能飞渡的。
不过王濬早有准备,羊祜坐镇襄阳之时,曾抓获吴国间谍,从他嘴里得知:“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晋书·王濬传》)羊祜便把这一情报告诉王濬。
日期:2016-06-28 21:11:32
为破解吾彦的铁锁横江,王濬特意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百余步。并在木筏行扎了许多草人,让它们披甲执杖,放在大木筏上,挑选水性好的勇士乘木筏先行。
一旦木筏遇到铁锥,铁锥就会扎到木筏上,然后将铁锥取出,用木筏带走。
王濬同时打造了许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晋书·王濬传》)。
三国时期一丈等于2.4米,十围大概有周长3米,按史书的说法,这个火炬十分巨大,高24米以上,周长30米以上,很是夸张。火炬的燃料是麻油,放置在船头,遇到铁锁就点燃,以火克钢。
史书称:“(船)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晋书·王濬传》)
这一说法也很夸张,铁的熔点是1500多度,麻油燃烧似乎达不到这么高,不过足以把铁烧软,使其承受不了自身的重力而被拉断。
2月3日,王濬攻克西陵,杀吴都督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等人。
从王濬2月1日克丹阳,仅过两天便攻克重镇西陵,速度之快让人诧异。
其中原因是因为在公元278年的西陵之战时,杜预使反间计使孙皓调走了东吴熟悉西陵防务的名将张政,而留宪新官上任不知虚实。
如《晋书·杜预传》所载:“故大军临至,使其将帅移易,以成倾荡之势。”
2月5日,王濬攻下了荆门、夷道两城,杀夷道监陆晏。
此时晋军已经深入吴境数百里,222年的猇亭之战即发生在此处。
当年吴军利用蜀军深入敌境、远离后方,补给十分不利之机,火烧蜀军营垒,一战而克蜀国四十余城。
当王濬攻克夷道,吴军还是很自然的在这里对王濬发动了反击。而这一次,王濬并没有步刘备的后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