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趣读两晋南北朝,品味风雨三百年》
第51节作者:
诸葛侯爷 正是在王濬攻克武昌之后,贾充再次提议暂缓伐吴:“王濬之克武昌也,充遣使表曰:‘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晋书·贾充传》)
文中提到的时间都是指农历,换成公历的话,攻克武昌的时间大概到了4月,所以贾充才有借口以夏季来临为由,不宜再伐吴,甚至提出腰斩张华的极端反战举动。
对于类似的议论《晋书·杜预传》也有记载:“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但是杜预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晋军兵威已振,有如以刀破竹,开始的几节竹子尚需用力,其余则可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杜预举行的这次军事会议应该在攻克江陵之后,参与的将领后来有随王濬东下,所以才有《杜预传》中军事会议之后“(杜预)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的记载。
盛夏南征江淮一直是北方政权的大忌,贾充上表之时,他的党羽中书监荀勖亦有上表,当时这种反对继续伐吴的声音并不少,如《晋书·张华传》所载:“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面对贾充的发难,晋帝司马炎也只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
杜预听闻贾充有表,立即写奏章“驰表固争,言平在旦夕”。(《晋书·贾充传》)不过杜预的奏表刚抵达轩辕关,孙皓便已投降,这是后话了。
由于晋帝司马炎的坚持,贾充的再次发难终是未能阻挡晋军的进一步行动。
日期:2016-07-01 11:17:59
第五十三章 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是扬州战场的统帅,他攻取的目标是江西,最紧要的是夺取横江渡口,这一任务在2月之前已经完成,这意味着王浑已经随时可渡江攻打建业。
此时的建业还拥有几万的吴兵,王浑贸然渡江恐被吴军半渡而击,所以他依然按照晋帝司马炎最初的诏令,顿兵江西,等王濬水师东进,而后再渡江攻建业。
面对晋军大举临江,孙皓有点坐不住了。广州郭马之乱爆发之初,孙皓派遣徐陵(今江苏镇江)督陶浚领兵七千人从西道(湖南方向)南下,当陶浚抵达武昌之时,晋军发动了平吴之役,眼看王濬水师逼近武昌,陶浚选择领兵返回建业。
形势愈加危机,陶浚向孙皓禀告了荆江上游的形势,孙皓深感震惊,派遣游击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西进抵御王濬,又派遣丞相张悌,督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领3万精兵渡江抵御王浑。
张悌率军抵达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之时,沈莹提议应该在这里以逸待劳。
沈莹认为西晋已经在蜀地治水军多年,吴军荆江上游的各部队,素来没有戎备,名将陆抗死后,当家的又都是年少之人,恐怕抵挡不住晋军攻势,晋军必将顺江东进,可在牛渚与晋军决一死战,若能获胜则江西自然平定。
沈莹的意见遭到了张悌的反对,张悌认为蜀国被曹魏吞并之后,吴国灭亡已然是迟早的事,一旦晋军前行到了牛渚,吴军必然惊慌不定,或许会不战而溃。不如趁此时渡江,尚且还能与晋军决一死战。
张悌说服众人,遂于牛渚渡江。吴军渡江而战,本是拼死一搏,却也在初期进军十分顺利,并在杨桥(今安徽省和县境内)包围了王浑的部将、城阳都尉张乔。
当时张乔手下只有七千人,他自知无力抵抗,于是请求投降,同时关闭栅栏积极防御。
诸葛靓本想把他们全部屠杀,张悌反对,他认为:“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三国志·三嗣主传》)
诸葛靓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张乔不过是因为救兵不到、力少不敌,这才暂且假装投降以拖延时间,并非真的屈服。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张悌不从,抚慰一番之后继续前进。
日期:2016-07-01 17:57:08
不久,吴军与晋军主力相遇,晋军的指挥官是扬州刺史周浚,两军于是各自列阵相对。
即将发生的战争决定了吴国的生死,然而战争的结局却是一边倒的,关于这场战争的史书记载少之又少,相关史料仅有两段:
《三国志·三嗣主传》:“(张悌)与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浚成陈相对。沈莹领丹阳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陈,於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张乔又出其后,大败吴军于版桥,获悌、震、莹等。”
《晋书·周浚传》:“(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
由此可见张悌所率领的这三万士兵为吴国中军,属于战略预备力量,而沈莹所率领的“丹阳锐卒”,即是所谓的丹阳兵。
熟悉三国历史的都应该听说过丹阳兵,丹阳郡位于今天安徽省宣城,南部多峻岭,山民十分彪悍,如《三国志·诸葛恪传》所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所以在丹阳所募之兵为天下精兵。
《三国志·孙策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袁术)谓策曰:“孤用贵舅为丹阳太守……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
毫无疑问,沈莹所率领的这五千丹阳兵可谓精锐中的精锐,他们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头戴青巾,披坚执锐,多次攻陷敌阵。
然而面对周浚所率领的晋军主力,丹阳兵连续发动了三次冲锋,始终未能攻破敌阵。
当沈莹领兵退却,吴军却忽然自乱阵脚,形势瞬间发生逆转。
这时,晋将军薛胜、蒋班乘吴兵混乱之机发动反击,吴军阵型很快就土崩瓦解,虽然将帅极力制止,但并不能让士兵停止溃逃。
更不幸的还在后头,此前投降的张乔见吴军溃败,立即率军从背后杀过来,结果吴军在版桥大败,损失惨重。
战场十分惨烈,吴军几乎被屠戮殆尽,诸葛靓仅带着数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张悌,但张悌不肯离开,诸葛靓又亲自拉他,并说:“存亡自有大数,非卿一人所支,奈何故自取死!”
张悌流泪道:“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道邪!”
诸葛靓再三拉他走,但张悌一心求死,未能拉动。诸葛靓只好独自流泪离开,仅走了一百多步,回过头去看张悌,他已经被晋军所杀。
这一战晋军大胜,战斗的结果宣告了吴国已经回天乏术,建业可调动的兵力损失大半,光晋军被斩首的兵士就有七千八百级,吴人为之大震。
日期:2016-07-02 21:23:36
经过这次惨败之后,孙皓自知胜负已定。史书记载了一份孙皓在张悌兵败之后写给其舅何植的书信,其中有这么一段:
“闻晋大众,远来临江,庶竭劳瘁,众皆摧退,而张悌不反,丧军过半。孤甚愧怅,于今无聊。得陶浚表云武昌以西,并复不守。不守者,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兵之背战,岂怨兵邪?孤之罪也。”(《三国志·三嗣主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