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5-28 11:48:39
整个故事在史书上的记载只寥寥几句,但对于这次招安,为什么只封王仙芝,怎么封的,为什么没有封尚君长和黄巢,并且只封王仙芝当了个科级干部,从唐王朝常委会扯皮这件事来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种可能:
从朝堂的支持率来说,王铎一个人,不具备力排众议的能力,可自己堂弟不能见死不救,——要死直接死了倒还省事了,兴兵报仇就是了,可要命的是,除了自己,门生裴渥知道王镣还活着,不能寒了人心啊!就怕舍了孩子也套不住狼,还把媳妇给搭进去了,——于是求助了自己背后的势力。角力从台前转到了幕后。由于王铎是招安的执行人,所以王仙芝等假如真能任职,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必然是属于王铎派系的人。不能让王铎太得意了!在角力的过程中,或许有人不得已接受了王铎提出的招安提案,可如果能最大程度的削弱王铎的招安成果,也是对王铎势力的压制。朝堂之上只管内斗,谁去考虑外患的问题?如果能将王仙芝部队的招安人数压制到最少、将王仙芝部队招安后任职的职位压制到最低,无疑是钳制王铎势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希望招安成功的人,虽然在皇帝的金口玉言之下,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结果,暗中依然怀有破坏、捣鬼的心思。你不是要招安么?行啊,招呗,我给你弄一个草军难以接受的结果,看那边还啃不啃这个鸡肋。先把人数限制到最低,一根骨头几条狗抢,看草军那边会不会狗咬狗打起来;又把官职限制到最小,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看你王仙芝有没有脸来当这个猪屁股。
王铎自己对于招安也没有什么强制性要求,毕竟在这件事里,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管怎么样,得到了招安这个结果,虽然官小了些,那也不打紧,只要各方各面都说得过去就行。和为贵嘛。
至于王铎,又或者是他的反对派有什么靠山,史书上没有明说,不过,想来也不至于是孤军作战。根据猜测,朝官们能抱的大腿,不外乎两种可能:首先,是在外驻兵的某节度使。诸节度使不在乎多几个大腿挂件,那帮朝廷大员还能求着自己,多爽?官员们虽不是心腹,也可作耳目喉舌,用于传递重要消息,监视朝廷动向,作为新闻发言人和驻京办事处代表,必要时候,能为节度使们争取一些利益。当然,虽然不怎么瞧得起北司,朝官们也大可以和宦官相勾结,“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共同利益面前,同进同退。当然,假如两头都能勾搭上当然更好。南衙北司再加上藩镇,三者之间,有时候斗得横眉竖眼,有时候也好得勾肩搭背。这精彩程度,其实一点也不亚于魏蜀吴三国大战。
最后,大约除了王仙芝,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王铎只需要表示出自己想要救堂弟的作派,至于王镣怎么样,或许他并不真的关心,只要自己派系的其他官僚不会因他见死不救而寒心就行(当然也或许他确实想要救堂弟)。不过,倒霉的是,王镣跑路没成功。这事也不能赖王铎办事不力,你看裴渥和传旨的老太监不都逃之夭夭了么?
想要限制王铎势力以及反对招安的人,目的也得逞了:王仙芝拒绝了招安,王铎势力并没有得到扩充,甚至可以借此狠狠打击王铎一下:你看,就你坚持的招安,现在怎样了?其实就算王仙芝能接受,他们也不在乎:区区一个正八品,或许比芝麻大点,能有绿豆大么?
黄巢一开始也做好了两手准备,能行,就和王仙芝一起去当公务员;不行,就借这个由头拉队伍单干。早在起义初期,老黄就已经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先是让王仙芝带头造反,去顶住风头,自己准备好了再跟随其后;其次是为自己造势,传出谣言:“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旧唐书�6�1黄巢传》)这是什么意思呢?金就是黄,曹州是黄巢和王仙芝会师的地方,“曹”与“巢”谐音,从一开始造反,黄巢就算计着,一步一步按照他谋划的走下去。因为,黄巢的野心可不小,那点蝇头小利,他老黄还看不上。黄巢真正想要的,应该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满城尽带黄金甲”,“自然天赐赭黄衣”。
第一次招安就这么草草结束,该吵架的还是在吵架,该造反的还是在造反。朝廷内的纷争、草军内的纷争,以及朝廷和草军的争斗,就这么慢慢的凸显出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