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往事》
第5节

作者: 秋之白华诸夏怀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李思恭脑海里,闪过了三个字:怎么办?
  日期:2016-06-09 15:38:06
  十二、李思恭是一个好汉
  李思恭审视了一下当前的大唐局势。
  眼下的大唐,两个中央并存。这两个中央,哪一个都是他李思恭得罪不起的。
  唐僖宗是正统,名正言顺的天子,这一点不容置疑。
  “建贞朝廷”里的高官,大多是僖宗朝廷之前的精英,这一点,是僖宗朝廷比不了的。
  再看看地方藩镇的态度。
  整个大唐帝国,除了李克用、王重荣等极少数军阀表示不承认“建贞朝廷”的合法性以外,其余的,大多对“建贞朝廷”表示臣服,并且接受了李煴的册封。
  想想李克用,不知什么缘故,李思恭骨子里都有些惊恐——这个战神级别的人物没有明确表态,让李思恭更加深刻感受到了大唐帝国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次该怎么站队?

  站队正确固然是好,但是站队错误的话,胜利的一方,估计很快会跟自己来个秋后算总账——毕竟附逆的罪名,自己可担当不起。
  李思恭觉得自己压力很大,那么多党项族壮士,包括自己的弟弟的生命换来的这一切,很可能因为自己走错一步,而满盘皆输。
  后世西夏王朝的统治者或多或少都有些赌国运的习惯,也许,这都是继承了李思恭思想的缘故。
  日期:2016-06-09 15:41:30
  事实证明,李思恭的担忧是对的。
  因为就在“建贞朝廷”宣告成立没几天,王重荣、李克用在表示不承认“建贞朝廷”合法之余,表示服从僖宗朝廷,讨伐叛逆。
  唐僖宗光启二年六月,拥护唐僖宗的各路兵马和“建贞朝廷”的兵马开始了战争。王重荣、李克用先后发兵攻打“建贞朝廷”。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朱玫从讨伐叛逆的“王师”成了叛逆,而王重荣和李克用从对抗中央的“叛军”变成了“王师”。
  李思恭带领军队南下,慢吞吞的在自己的驻地边界一带打转转,虽然嘴上喊着“奉诏讨贼”,但是,一切行动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这一切,和当初李思恭讨伐大齐皇帝黄巢,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直判若两人。

  因为李思恭值得,目前来说,不论和谁打,都要死伤好多兵马,损失好多钱粮。而战争带来的,论虚名,李思恭已经觉得够多了,至于实利,两个大唐朝廷,不论谁胜了,又能给他多少?
  更何况参与不确定性的战争,成本大,收益小,实在不值得冒险。
  而不派一兵一卒去参战,最起码将来胜利的一方最多指责定难军“讨逆”不积极,终究不能太和他计较。
  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从这一点看,李思恭是个好汉。
  日期:2016-06-10 15:53:30
  十三、李思恭的最后岁月
  唐僖宗光启二年十二月,王重荣斩杀伪帝李煴,在此之前,朱玫已经被自己的倒戈部下击杀了。
  李思恭观望了这场历时大半年的内战。如今内战止息,李思恭率领定难军返回了夏州。

  在战争中,反复无常的藩镇,也让李思恭更深刻意识到,大唐朝廷,真的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也就是只要不明目张胆的挑战大唐朝廷的权威性,那么,占点朝廷的小便宜,大唐朝廷,也不会计较的。
  于是,李思恭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开始了“揩油”的勾当。
  而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给后来西夏王朝的建立者,积攒下了不少家业。
  唐僖宗文德元年(西元888年)春,年仅27岁的唐僖宗驾崩了。帝位由僖宗皇帝的弟弟李晔继承。唐朝从此进入唐昭宗时代。
  而就在这一年,李思恭发兵攻取了大唐的鄜州、延州,并让其弟弟李思孝驻扎,并自封为“保大军节度使”。此外,李思恭还向大唐朝廷申请册封,请求唐朝皇帝册封李思孝担任鄜州观察使等职务。
  对于这些“揩油”行为,唐昭宗即便有心制止,也力不从心。因为李思恭这种行为,在当时的大唐,已经很普遍了。
  日期:2016-06-10 15:57:36
  唐昭宗大顺元年(西元890年),李克用在军阀混战中吃了败仗。本着墙倒众人推的指导思想,在军阀朱全忠——也就是唐齐战争时,曾经的齐军大将朱温。朱温在战争后期归顺唐朝,并被僖宗皇帝赐名为朱全忠——的积极鼓动下,唐昭宗决定颁布诏书,派遣多路军阀去讨伐李克用,其中,李思恭的定难军、李思孝的保大军也在其中。
  大顺元年六月,李思恭兄弟的军队来到晋州和唐朝其余各路藩镇会师,准备讨伐李克用。
  李思恭不会忘记之前,定难军和李克用麾下的军队以往交战的记录,因此,此番虽然奉唐昭宗的旨意出兵讨伐,但是,李思恭和他弟弟李思孝,基本上秉承“出工不出力”的思想,甚至比起光启年间同李克用作战时候的消极程度,还要严重一些。

  大顺元年十月,代表唐政府的各路藩镇军和李克用的藩镇军队发生激战,很快被李克用的军队杀得落花流水,李思恭、李思孝兄弟见此局面,非但没有救援友军,反而急忙指挥军队撤回夏州、鄜州本部,对于内战,采取旁观态度——仿佛唐昭宗压根没有派遣他兄弟二人讨伐李克用似得。
  对于这些,唐昭宗仍旧是无可奈何。
  日期:2016-06-10 15:58:29
  而大顺元年定难军的这场“勤王”,则是李思恭人生里,最后做的一件比较有声势的事情。
  五年后,唐昭宗乾宁二年(西元895)年,李思恭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征战的一生。
  但党项人不会忘记他,后世的西夏王朝君主们不会忘记他。后世了解西夏王朝历史的人也不会忘记他。
  因为如果没有李思恭,也许,就没有百余年后,西夏王朝的建国。
  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
  日期:2016-06-11 16:15:38

  十四、兄终弟及
  唐昭宗乾宁二年,大唐定难军节度使李思恭与世长辞。
  李思恭死了,但是,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总要有人来接替。
  自从中唐以来,地方很多藩镇的节度使位置接替,很多都是经过节度使本人来指定,唐朝中央政府对此一直是无可奈何。

  中唐时代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晚唐了。
  因此,谁来接替李思恭,已经不需要远在长安的唐昭宗考虑了。
  日期:2016-06-11 16:16:48
  自古以来,父死子继,党项人也不例外。
  李思恭死了,定难军节度使的位置,就应该由李思恭之子李仁祐继承。
  只是很不幸的是,李思恭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李仁祐比他老爸李思恭死的还早,自然无福消受李思恭给他留下的基业。

  李仁祐有个儿子,叫李彝昌。只是李彝昌还是个孩子,比唐僖宗登基的时候还小,当然,比后世没藏太后的那个儿子倒是大很多。
  只是一个小孩子,来承袭节度使的位置,终究有些说不出去。
  最终,经过,经过拓跋(李)家和定难军高层的协商,大家一致决定,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谏继任定难军节度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