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一梦——你从来没听到过的印度声音,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第38节

作者: 小禅G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6-22 11:58:08
  第十九章 大自然的馈赠
  (一)
  印度的文化多元而悠远,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诞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化符号:古老厚重的《摩柯婆罗多》、神秘多彩的印度教、缠绵悱恻的泰姬陵、风靡世界的宝莱坞电影……它们都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崛起,或者一个文明的自我认知。但如果我们必须找一个文化符号,古今印外通吃的话,瑜伽要说自己是第二,前面几位绝对不敢说自己是第一。
  我一直希望遇见一个人帮我揭开瑜伽的神秘面纱,却苦于没有渠道,我甚至看过网上一些培训班,不过都开在城里,时间也不合适,所以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其实八面玲珑的IITGN早就请了城里一个著名的瑜伽教练,在校园里就能满足瑜伽爱好者的需求,只是我一直没有得到这个消息。直到三月份拉谢尔走后,有一天,劳跟我说,他每周都参加一个瑜伽班,感觉很不错,问我有没有兴趣参与。

  原来这样的人就在身边,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只是一直没有回首罢了。
  有人问:“瑜伽这么盛行,是不是印度人都会做瑜伽?”这个问题其实就和是不是中国人都会功夫一样以偏概全。瑜伽是什么,印度人都知道,但不会做瑜伽的大有人在,那些瑜伽爱好者,水平也因人而异。正因为普通老百姓都不精,所以才需要培训班,需要教练。
  这个教练的名字叫做赫曼特(Hemant),黧黑光头,身体精瘦,四肢修长,一看就是瑜伽练多了的材料。他每周来IITGN三次,周四周六周日开班,一次大约一个小时,每次向各个参与者收费两百卢比。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赫曼特已经在大教室里铺好瑜伽垫子。“温度最好在十八度,最好下午空腹参加,这样效果最好……”他的性格很和蔼,看到我这个中国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喜出望外,提醒我,“练瑜伽不是为了追求那些华丽的姿势,而是适合自己就好。不要做一些超越自身条件的高难度动作,以免伤到自己。”
  那一次来了五个人,除了我之外,还有三个印度同事和劳。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劳呈现出的状态非常专业,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双目微闭,盘腿而坐,进入了冥想的状态。
  我就坐以后正想问一些问题,赫曼特却直接带领我们念了一段咒文(中途还会双手合十念这段咒文)。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还没人来指点一下,就这样开始了?没办法,反正别人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吧,我跟着念念有词,找到了出家人的感觉。
  刚开始只是简单的准备活动,转转手腕,扭扭头,尚觉得很舒服。渐渐地,难度开始加大,那些奇怪的动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难,每个动作都要停留十几秒,我感觉有些吃力,跟不上了。特别是需要拉韧带的时候,我总是想做到最好,搞得自己痛苦万分。不得不承认,三十三四岁,人已经进入初老的岁月了,身体一僵,很多过去可以做到的动作,现在已经不行了。
  让我稍感安慰的是,那几位印度同事,其实也做得很吃力,韧带拉不到位,倒立立不起来,直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反倒是劳,所有动作的到位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赫曼特教练,从头到尾都淡定地完成,一声不吭。
  晚餐时分碰到了劳,我羡慕地问:“我全身酸痛,你怎么如此专业的?”

  “我可不是最近才开始练习的。”他说,“在法国,瑜伽也很流行。我很早以前就开始上瑜伽课,很享受瑜伽,所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练瑜伽需要宁静的心态,我想他的这个爱好,也和他与世无争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劳问我还愿不愿意继续练习。我不愿意轻易服输,何况正因为全身酸痛,才表示练习有效果。我表示每周愿意去两次:“定个短期目标,一定要找回小时候的灵活性。”
  那之后一个月,我每个星期四和星期天去上课,几乎都会碰到劳。他总是那么投入,连赫曼特都要找他来做示范动作。除了我和劳以外,其他人的流动性却很强,每次来的人也不完全一样,有时候班上会达到八个人,有时候只有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东施效颦,到逐渐把这些动作变成了自己的主动行为。即使是赫曼特用印地语发号施令,我也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我的柔韧性有了增强,虽然还是比不上劳,不过比其他上了年纪的印度教授好。在这心无旁鹜的时光中,满满的都是神宁意恬。
  当然,瑜伽也绝不仅仅是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我决定让量变上升为质变,去尝试了解瑜伽背后的精神和智慧。
  在这之前,?离情别绪的时刻又到来了。
  五月初的一次瑜伽课,赫曼特带了个数码相机,对着劳拍了很多照。我起先以为他是用法国人帮他做广告,哪知他说了一句话:“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你走了以后,这些照片就是我珍贵的回忆。”

  我这才意识到,在我们结束期末考试,提交完成绩之后,劳已经完成了使命,不再续约。他即将回法国待命,再按他的说法,他应该会在下半年前往海地。
  这是法国人的最后一次瑜伽课,我们一如往常地完成了练习,一如往常般回家。在教师餐厅,他结束了最后一顿晚餐,忙着和伙计结算伙食费用,我甚至没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和他道别。
  离开餐厅,我在街上转悠,心里特别不甘心,一年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这样再也见不到了?
  老天似乎明白我的意思,就在我围着小区附近转了一大圈后,我在家门口的小路上碰到了劳,他正背着一个大书包向我走来。
  “很高兴又见到你,朋友。”我特别加重了那个“又”字,“你去哪里?”
  “我明天要走了,现在去街上买点东西。”他似乎也对再见到我很欣慰。
  “Bon Voyage!”
  “谢谢。”他问,“你们中国人在朋友出远门告别的时候,会说什么?”
  “你不是懂汉语吗?把手给我。”
  他把手伸出来,我用手指在他掌心上写了12个字母:“你自己试着读一下。”
  他反应了片刻,支支吾吾地说:“YI……LU……SHUN……FENG.”
  “是的,一路顺风。”
  一路顺风!
  这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性格实在太平淡,如同明净的湖水,以至于整整一年都没给我留下什么值得记录的故事,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不可能再见到他,只祝福他未来不管去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一路顺风。
  日期:2016-06-22 15:20:18
  (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