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轶事多:比野史还荒唐的正史,欢迎大家吃瓜围观》
第41节

作者: 汉风HF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4 10:55:17
  好了,现在咱们说回孝庄:
  那么,孝庄和多尔衮的那些事,哲哲和吴克善怎么看呢?不用怀疑,他们是绝不会阻拦这件事,非但不阻拦,而且应该还会推波助澜,努力促成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符合她们家族既得利益的事情。
  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吴克善的女儿、顺治的废后,这门婚事就是多尔衮做主替顺治说来的(后来,这也成为顺治废掉皇后的理由)。事实上,那时候吴克善与多尔衮的私交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这种私交,也是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因为,在福临长大、强大到足够亲政之前,他们必须笼络住多尔衮。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多尔衮当时只是第二辅政,而济尔哈朗才是第一辅政。多尔衮应该也想通过与孝庄一家拉近关系,来踢走济尔哈朗,成为国内真正的一把手摄政王。与此同时,从政治上来说,多尔衮也需要继续与蒙古结盟,以进一步壮大自身,为入关做准备。因此,在当时,多尔衮与孝庄一家越走越近,是双赢,是必然的结果。
  日期:2016-12-04 14:06:54
  总而言之,多尔衮与豪格争储失败,最终福临登位,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斗争结果,是各方势力调解平衡的结果。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八旗内乱、保存清国的实力、维护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因此,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是非对错可言,但成王败寇,历史总是为胜利者书写的!
  日期:2016-12-04 17:53:29
  很多电视剧中,关于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描述,大多一笔带过,或者过度渲染了多尔衮与顺治帝的矛盾与争斗,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对此,楼主只能说,非也非也,电视剧里都是骗人的。福临一个小娃娃,早期根本不懂那些权力斗争、是非恩怨,后期也并没有什么实力去和多尔衮争斗,就是怨恨,也只能埋在心底,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那些年,真正与多尔衮缠斗不休的人,是皇太极的死忠者——郑亲王济尔哈朗!说起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点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日期:2016-12-05 08:43:06
  大家早上好,要讲这个故事,咱们先得系统地介绍一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前头咱们虽然也提过他,但并不全面。好了,我们开始: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二贝勒阿敏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他比多尔衮大十三岁,自幼就被努力哈赤养在宫中,极受宠爱,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关系很好。他很早就随着叔父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除了多尔衮之外,唯一获封“叔王”称号的人。
  他这一生所受的荣宠,堪称清初难得的有福之人,正如他的名字“济尔哈朗”一样,都带着“幸福、快乐”的味道……
  日期:2016-12-05 12:32:18

  在清初爱新觉罗宗室中,济尔哈朗的家世很特殊。他的父亲舒尔哈齐是清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舒尔哈齐本人以及济尔哈朗的三位兄长,却先后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所害。
  两个家庭,本为骨肉至亲,却形成了父一辈、子一辈的积怨。济尔哈朗12岁那年,父亲被幽禁,努尔哈赤念其年幼,便将他收养在自己宫中。对于他来说,努尔哈赤既是伯父兼养父,又是加害父亲的仇人。面对两个家庭间的情与仇,济尔哈朗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实际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
  事实上,济尔哈朗与他的哥哥阿敏不同,他不仅对伯父的养育感恩戴德,与诸位堂兄弟也亲如手足。他生性比阿敏宽厚些,为人处事也更为谨慎,在表面上给人一种软弱听话的错觉,这与他性情暴躁、专横狂妄的哥哥阿敏南辕北辙。因此,两人的相处格式格格不入,随着济尔哈朗年龄慢慢长大,他与阿敏的关系也日益疏远。
  日期:2016-12-05 12:49:34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眼界决定格局。这句话套用在阿敏与济尔哈朗这两兄弟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他们两兄弟的性格不合、眼光见识不同,因此矛盾由来已久。楼主这里有两个事例可供大家参考。
  第一件是发生在天聪元年征伐朝鲜时,这年济尔哈朗28岁,在大是大非上已有独立的判断。那时阿敏想久居朝鲜自立,济尔哈朗闻言不肯赞同,他与其他贝勒一起坚持战前的决策。阿敏拗不过他们,于是只得与朝鲜议和盟誓后罢兵回国。(这件事咱们前面提过)

  第二件是发生在天聪四年永平屠城事件之前。当时,皇太极命阿敏率兵前去替换镇守永平的济尔哈朗。阿敏却节外生枝,请求与济尔哈朗同驻永平。皇太极以济尔哈朗“久驻当地,辛苦可念”为由而婉拒。谁知却因此惹怒阿敏,使他大为不满,对送行的诸贝勒说:“先汗在时,曾命我弟与我同行,今皇太极即位,乃不令与我同行。我到永平后,一定要留他同驻。若他不从,我当用箭射他!”送行的贝勒们听了,赶忙予以制止,可是他却越说越气,最后干脆抬起胳膊大声说:“我自己杀我弟弟,谁能把我怎么样?”

  这件事,反映出了阿敏的专横,同时,也说明他对济尔哈朗早有不满,他们兄弟的感情早已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日期:2016-12-05 16:31:05
  阿敏获罪后,他名下的镶蓝旗转归济尔哈朗所有。济尔哈朗由此成为地位最高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阿敏庞大的家产和人口。
  可见,阿敏的获罪,济尔哈朗非但没有受到伤害,反而成了这件事最大的受益人。不久之后,他还率领诸弟和众子侄一同向大汗发誓:“我父、兄行为有罪,自遭报应。如果我们认为有罪的父、兄做得对而产生异心,一定不得好死!”立下如此毒誓,倒不是因为他希图自保、无奈为之,而是他发自肺腑地觉得阿敏,阿敏所犯之罪,不可饶恕。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济尔哈朗同时晋封为和硕郑亲王,与其父、兄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纵观济尔哈朗在皇太极执政的17年中,他竟从未受到过责罚,一直受到皇太极的信任与青睐,这种境遇在他的同辈兄弟中实属难得。光就这一点,足以看出他为人处事的精明和审慎了!
  日期:2016-12-05 17:38:07

  那么,济尔哈朗真如表面看起来这般敦厚,甚至带着点软弱吗?显然不是!他作战十分勇猛,善于冲锋陷阵,而且颇有谋略,在战场上,是一员福将。他很少有打败仗的时候,基本可以多尔衮平分秋色。这也足以说明他平常的软弱,多少有些“装”的成分在里头。
  事实上,莽古尔泰倒台前,皇太极在军中扶持的力量不止多尔衮兄弟这一股,济尔哈朗也是他重点扶持的对象之一。在战场上,皇太极经常需要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兄弟相互配合,围点打援。那时候,济尔哈朗与豪格、多尔衮兄弟,基本就是皇太极时代后金战场上的“黄金搭档”、“双保险”,有他们上战场,这仗几乎就没有攻不下来的情况。
  日期:2016-12-05 21:18:41
  这里,楼主针对济尔哈朗的军功方面列举了几件事,相信大家可以通过这些事例,感受到济尔哈朗真正的实力:

  天聪七年三月,济尔哈朗奉命筑建岫岩城。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从登州渡海来降。明总兵黄龙闻讯,以水师前去攻击,朝鲜方面也参加了行动。
  济尔哈朗闻讯,亲自率兵前往迎接护送孔有德等人,并暂时喝退了明朝与朝鲜的联军。六月,皇太极与众人商议对外的军事策略。对于朝鲜、明朝、察哈尔三方联手合力打击后金的这一形势,众人一筹莫展。这时,济尔哈朗上疏皇太极,提出了化解这一困境的方法:“朝鲜如果不遵守盟约,就退回他们的贡品,只和他们互市交易,不必前去攻打。明朝是我们的敌国,应该先攻取他临近京城的几个城,长久驻扎,伺机进攻。另外,还要屯兵山海关以东,锦州以西,扰乱明朝的耕种,让他们的军队疲于奔命,不得休息。再分兵一半,在山海关前安营,一半绕道至关后,内外夹击,让明军左右为难。”

  这一方法既明智又实用,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于是,后金采用了这一策略,果然冲破重围,打开局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