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1节作者:
Wubeifa 日期:2016-11-19 19:41:00
按照一般的划分,公元1644年,也即阴历甲申年是明朝灭亡之年。后续南明诸政权虽仍继续抗争了十数年,却非但未能成功进行北伐从而再造朱明社稷,甚且连效法东晋、南宋以南北朝之实而享中夏正朔之名也没能办到,只落得陆续败亡。此后清朝的统治持续二百余年,南明的合法性自然也从不可能被承认,清亡之后,两百多年的惯性之下,也未见得有多少人愿意去再较南明是否为正统的这个真。因此,明朝的灭亡无论是以实质意义而言,还是以普遍被接受的史观而论,都以崇祯帝的煤山自缢而非以永历帝的被杀为标志。此帖也无意于在明亡的时间点上做太多纠缠,因此在这里也先做一下说明:此帖所说的明亡概以1644年甲申之变为标志。南明的诸事纷纭则不在本帖讨论之列。
明朝的灭亡至今已超过六个甲子,将近四个世纪。四个世纪不可谓不长,要知道美国的建国至今也不到250年,而近代德意志的统一则尚未有150年。为什么在四个世纪中间,不断地有贤与不肖之人对明朝的灭亡抱持着激烈的情绪,又对明亡之本末发生浓厚的兴趣,在明清易代之时如此,在清亡民兴之际如此,在中国如此,在朝鲜也如此。为什么在将近四个世纪之后,现在稍有一些历史知识的中国人还会对明朝的灭亡耿耿于怀,甚至往往仍有捶胸捣足之痛?背后的原因当然极为复杂,但我想大体而言,以“明亡具有特殊性”这种说了等于白说的话来解释倒也未尝不可。至于特殊性到底在哪,我想大体有以下几点:
日期:2016-11-19 19:43:59
一、明亡的后果是清朝在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清的法统自然绝非康熙帝所说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清的太宗确实可能“初取天下无心”,但绝非不忍,而是不能。一旦有机可趁,多尔衮是没有半点不忍的。清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充满杀戮,但清的统治者比契丹人、蒙古人高明,自入关一刻就知道时刻牢牢掌握合法性的绝对话语权,初期以“剪灭闯寇”,“报君父之仇”为旗号把自己扮演成明的同情者和复仇者,继而又通过较为全面地继承汉族王朝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在二百多年的时间内驯服人心,基本完成了从异族政权到华夏正统王朝的华丽转身,成了明的合法继承者。单从这一点而言,清的统治者尤其是顺、康、雍、乾这四朝的政治智慧是高超的。但这个华丽转身也只能是“基本”完成,因为所谓原罪是很难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就能抹去的。满洲政权的少数民族身份、八旗入关之初的一系列暴行和暴政、清朝统治期间的满汉之分都是清朝的原罪。在政权稳固,国家大体安泰之时,这些原罪往往被忽视或者容忍,但当国家逐渐沦落之时,这些原罪就被人一一揭开,使得清朝后期的昏庸和腐朽越发地刺眼和不可容忍,人民在愤怒不满之下自然也就要跟清朝新账老账一起算了。与清朝算完总账的后果之一就是越发地慨叹明朝的灭亡,大体上这样的慨叹都基于这样的联想:明朝如果不亡,中国绝不至于到后来的地步。这样的联想之合理性已不可能去验证,但也确实并非无稽之谈。明如果不亡,中国的落后于世界可能仍将难以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有走上明治维新式复兴道路的可能。明帝作为立宪君主,也远比清帝作为立宪君主要合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人之意。明亡的后果是清朝得了天下,这在明亡之初和清亡之初都是让人尤其难以释怀的,甚至在现如今都是相当一大批人的痛处所在。简单而言,明亡之后如果是大顺坐稳江山,明的灭亡绝对难以引起人们持久的兴趣和激情。
日期:2016-11-19 19:46:38
二、明亡存在巨大的偶然性和突然性。明朝的灭亡无论是在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看来,都好像并非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明朝的灭亡和秦、隋之墙倒众人推固然完全不同,和汉、唐的渐次衰微直至无药可救也有很大的区别。汉家有天下四百年,在民众心目中的统治合法性自然是难以磨灭,以至于刘渊在反晋的初期还要冒汉朝之名以聚拢人心。但汉朝的灭亡虽然让人惋惜,却算不上突然。自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开始,汉的统治已经开始崩解,此后再无兴复的迹象,连回光返照都没有,就像人体病入膏肓一样,渐渐地走向死亡,让人哀痛则哀痛,震惊却未必了。唐的衰亡之像则更是在其灭亡前150年的安史之乱即已显现,晚唐的历史基本就是唐中央一步步丧失权威直至崩溃的历史,期间或有几个天子试图复振,也不见什么起色。所谓陵迟衰微,唐的灭亡可以说毫不让人惊讶。反而是它依靠巨大的惯性在藩镇、权阉、党争、边患、民变等各种磨难交织之下还能延续统治直至享国将近300年,这一点倒让人觉得甚为惊奇。在将唐与明相比较之后,也更觉得有些意思。安史之乱的暴烈程度绝不在李闯之下,安史所率领的是藩镇之兵和骁勇的北部诸胡,而闯王所率领的却是一群流民。安史之乱攻破东西两京,皇帝出逃,但唐朝却终究能够起死回生,此后又在内外交困之中延续了将近150年。甚至,就在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际、长安又被吐蕃人攻破。唐亡之前,长安先后被安史、吐蕃、藩镇、黄巢等攻破过数次,皇帝出逃在中晚唐简直成了保留剧本。而明北京只被民军攻破一次,就七庙堕。其间的差别,不得不让人深思究竟唐和明之间存在哪些本质的区别,导致了命运的不同,只是明朝运气不佳还是别有原因。明的灭亡之偶然性是否如我们认为的那么大?
日期:2016-11-19 19:48:26
三、晚明似非亡国之世。一般朝代灭亡之际,史家所描绘的都是一副末日景象,基本上都是饿殍盈野、十室九空,土地兼并达到顶峰、户口大量流失、民变四起,民不聊生,让人觉得这时不亡更待何时。而晚明的社会看起来却并非这么简单。一方面,晚明关于天灾的记载不绝于书,尤其是在崇祯一世,“旱”,“大饥”,“蝗”,“父子、夫妻、兄弟相食”等记载比比皆是,覆盖的地域范围也绝不仅仅是在激起民变的西北和中原,也包括江西、浙江、四川、湖广等传统上认为的富庶之地。但另一方面,在诸多清初遗民的笔记、诗歌中所描绘的又绝非一派末日景象,至少在这些记载中,晚明所呈现的是一派繁华景象,城镇人口滋长,商业显著繁荣,仓储丰厚,社会风气宽松,朝廷的各种禁令成了摆设,物价平易,百姓生活恬乐,让人不禁心生向往。而关于晚明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断也在近现代大量出现。这样两种极端景象几乎同时出现在晚明这数十年间,让人对于晚明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抱有很大的兴趣。究竟是民不聊生早就该亡,还是民生安乐,亡了可惜呢?明亡究竟是否打断了中国可能已经开始的资本主义进程,以至于中国在后面数个世纪不断落后于世界,最终沉沦了一个半世纪?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