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末路 (细解与明亡有关的那些事)》
第32节

作者: Wubeifa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出身方面,明英宗之后翰林院修撰会在每一次科举之后直接颁发给一类人,这类人就是每一科进士的一甲。所谓一甲,总共只有三个人,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所以在官场一起步就能从修撰做起的进士,那必须是每科的一甲,可谓凤毛麟角。这样的出身是会带来很高的人望和政治资本的。
  日期:2016-12-11 21:30:22
  而杨慎就是凤毛中的凤毛,麟角中的麟角,是状元。杨慎是正德六年的状元,状元在任何时代都是让人心生羡慕的,现在那些个每年都有,且全国各省文理加起来六十多个的半吊子高考状元还都吸引着媒体趋之若鹜去采访取经,那你想想杨慎这种三年才一届,全国仅此一位,一考中马上就能进入高级公务员队伍的正牌科举状元在士林有多大的影响力。
  第二,他是杨廷和的儿子,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是个标准的官二代,他出生那年,他爹杨廷和就已经进翰林院多年。而杨慎本人从小就天赋异常,文采斐然,有神童之誉,因此获得当时的首辅大学士李东阳的青睐,让他作为自己的门生。李东阳我前面说过了,不只是内阁首辅而已,还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在文人当中拥有极高的声望。连续两任内阁首辅和杨慎有如此亲密的关系,前后长达20年,所以杨慎在朝中的影响力当然就又绝非一般的状元可比拟了。

  第三,杨慎本人很给力。如果不认识杨慎的人可能会对他这个状元的来历表示怀疑,他中状元那年,他的老师李东阳是内阁首辅,他爹杨廷和是内阁次辅。按照一般人论,这样的科举结果可能会惹得物议沸腾,让人质疑这是不是走后门的结果。但杨慎中状元却完全没有引来类似的猜疑,大家反而普遍抱有一种如果不是他中状元倒是见了鬼的想法。究其原因,就是杨慎本人实在给力。从杨慎后来的成就看,他的能力应该是远超常人的,记忆力非凡,涉猎极广,而又富于创作力,才气逼人。

  日期:2016-12-12 11:37:20

  至于说杨慎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之类的说法就不必当真了,只能作为戏说。杨慎被认为是明代记诵最为广博,著作最为丰富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硬要排名,还整出个恶俗的三大、四大来就有些过了。有明二百七十六年,文采斐然之士多如牛毛,成就各异。才气这种东西除非境界相差很大才能一目了然,否则如果硬要比较,就会陷入文人相轻的怪圈子。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是很有道理的。

  南北朝时期的名士谢灵运曾经发下狂言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由这句话就衍生出著名的成语“才高八斗”。石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十斗。谢灵运说天下的才总共只有一石的话,那曹子建也就是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我谢灵运占了一斗,从古到今的所有人共用剩余的一斗。口气狂到了顶点,谢灵运的才气自然是一时之选,曹植更是毫无疑问的文坛翘楚,但才气这种东西怎么可能用计量单位来计量呢?才气这家公司的股份曹子建一个人占了80%,谢灵运占了10%,而其他从古到今的所有人都只是悲催的散户?这自然是笑谈。既然才气无法计量,当然也就无法排名。

  论记诵之广博,著作之丰富,杨慎可以称为明代第一,但所谓三大才子之首就笑笑拉倒了。实际上论名气,杨慎不及其他两位:解缙和徐渭。很多人只知道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不知道它的作者是杨慎。而且我想很多人知道这首词还是因为老版《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
  日期:2016-12-12 17:08:37
  杨慎这样的出身,这样的背景和这样的个人能力,在朝中自然是有话语权的。更何况,他爹杨廷和巨大的身影还在他背后不时晃悠。自此,何孟春和杨慎带头造势,而兵部尚书金献民、都给事中张翀、翰林检讨王元正、大理寺少卿徐文华等作为核心人员鼓噪呼应。
  史载,张翀等人还说出了抗议事件中经常会出现的胁迫性语言,他说:“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共击之!”,也就是说,张翀等人在百官中倡议说:“我们今天的作为是以后万世都要瞻仰崇拜的,今天如果有人不奋力抗争,敢临阵脱逃,或者出工不出力,那大家就要群起而攻之。”
  这样的语言,经常在群体性的事件中出现,其目的就是要裹挟那些犹豫不决、意图磨洋工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有个特点,就是不敢真出头,不敢卖死力。你让他们带头反对不敢,你让他们在群情激愤之下带头灭火他们也不敢,所以最终只能被激进的言论所裹挟。

  通过骨干分子的号召,核心人员的鼓噪,吃瓜群众的跟随,大礼议的最高丨潮丨之势已成。
  就此,六部三院等二十三卿,翰林院二十二人,六科给事中二十一人,都察院御史三十人,六部九卿以下的诸司官员一百三十三人,大小在京官员总计二百余人齐聚左顺门。干什么呢,当然是采取非暴力方式,跪地大哭。二百多个人衣冠楚楚的成年人跪地大哭是什么样的盛景,我们很难想象,但肯定是非常震撼。
  哭肯定要有内容,不能干嚎。干嚎是没有意义的,哭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你想干嘛,不能造成任何影响。所以群臣在哭的同时,也要喊口号,喊别的不行,容易喊出大不敬的罪过来,所以群臣一迭声大喊高皇帝和孝宗皇帝。其意无非就是借这两位祖宗的名头来告诉嘉靖你办错了事,对不起列祖列宗,高皇帝和孝宗皇帝都要怪罪你这的。
  日期:2016-12-12 17:38:14

  这样的大哭现在中国的电视剧上很少看到,但韩国古装电视剧上倒还偶尔能看到。一群大臣在宫外或者殿外跪伏,中气十足地大喊:“殿下,请你三思啊。”
  语气沉痛,但是没有眼泪也没有鼻涕。所以所谓哭,并非我们现在说的流泪而哭,而是悲喊。如果是眼泪鼻涕一把把的,那首先就有失威仪,其次也说不成话了就。
  当时嘉靖正在文华殿斋居,而文华殿就在左顺门外,嘉靖听闻哭喊之声后估计也一时有点懵,但是不理又不行。如果是奏章,那几千份在那里摆着都可以不理会,但那可是全大明最精英的二百多个官僚,不可能就这么不理。于是,嘉靖派司礼监太监跑去传谕让他们先回去,不要闹了。
  那怎么可能,好不容易造就了这样庞大的声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这次退走,下次再想召集群臣来给皇帝施压就很困难了。群臣不退。

  太监一溜小跑回去告诉嘉靖,嘉靖再次让太监回来,传谕说:“恭穆献皇帝的神主都快到了,册文祝文都已经写好了,无可更改,你们退下吧。”
  嘉靖的意思很明白,他爹称号为“恭穆献皇帝”的事已经是木已成舟,板上钉钉,再无可能把“本生”二字又给重新加回来,你们的抗争徒劳无益,退下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