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绳子和电线下到崖底,发现山口等人已气若游丝,像冰雕一般无法动弹。山口等被运达搜救据点已是2月1日零点。
至此,共找到了12名幸存者。虽然幸存者被发现时基本都处于濒死状态,但大家看到了找到更多幸存者的希望,因此争分夺秒。但天不如人愿,2月1日天气恶劣,无法进展。
2月2日,搜救行动继续,第31连队也派来了218人协助搜救。
一早,从鸣泽向田代方向搜救的小队在大崩泽的烧炭小屋救下了长谷川贞三等四人,下午三点在田代元汤小屋找到了村松伍长和古馆要吉的遗体。
从1月23日出发以来,在这极寒且食物短缺的环境中历经了11天,还能幸存下来,简直是奇迹!除了幸存者有强韧的毅力外,恐怕真的是靠神佛眷顾了。
被救出的17人中,高桥房治因心脏麻痹于2月1日晚上九点四十分死去;山口少佐在侍从武官宫本照明大佐探视后,于2月2日晚上九点开枪自杀;2月7日,绀野市次郎死于并发症、小野寺佐平躁狂而亡;2月8日,佐佐木正教因并发症死去;本已恢复的三浦武雄在3月14日突然病情恶化,死去。最后活下来的只有11人,仅3人毫发无损——仓石一、伊藤格明和长谷川贞三,其余8人都经历了截肢手术后免除了兵役。
2月2日以后,搜索继续进行。这次事件已成为国内的焦点,天皇向当地派出了侍从武官了解情况,陆军省拨了专款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全国各地为遇难者捐了款,各家报社的记者云集青森进行报道。就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下,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如大仓组恶意抽取马橇的佣金、丸八旅店抬高住宿费刁难遇难者家属等,都被舆论揭露并严肃处理了。
到了二月中旬,搜索重点转向找到全部遗体和武器上,为此还从北海道找来了七名虾夷族人参加遗体发掘,给他们的工钱比日本人高,还供给米饭和酒,这七个人后来一共找到了11具遗体。
入春后,雪开始融化,搜索队在驹入川设置了三道水栅以防遗体流入大海。5月10日在松森村和幸畑的川岸各发现了一具和两具遗体,遗体都是几乎全裸,面部腐败无法辨识。截止此时,210人中只有9人还未确认身份,所以根据生前的体征进行了辨识,松森村的遗体根据“身体短小、脚小、多白发”的特征认定为小野寺善四郎;幸畑的遗体A根据“身体高大、脸大、臼齿缺失”认定为佐藤胜治;遗体B根据其右脚上残留的绑腿上的文字认定为泽藤兼松。然后分别通知遗属认领。
至5月24日又找到了五具遗体。而22日在鸣泽西方发现的遗体根据衣着和装备确认为小野寺善四郎,那么松森村的遗体肯定另有其人了,只得和遗属商量交换回遗体,很是尴尬。
截止24日,未确认身份的遗体仅剩千叶胤雄和佐藤哲治两人。最后一具遗体在中之森东方的三叠泷被发现,其军服上有佐藤胜治的名字,那么之前幸畑的遗体A又认错了,最后认定遗体A为佐藤哲治,松森村的遗体被确认为千叶胤雄。自此,遗体确认工作就此结束。
武器和装备的搜寻也基本完成,至6月20日仅剩两支步枪和八把刺刀未找到,最后认定应该是坠入到河里了,搜寻工作就此终止。
第5连队神成行军队遇难事件的搜救工作,共投入第5连队、第31连队、工兵第8大队、炮兵第8连队等总计6900人。青森市提供了5103人共计投入41376工日、马橇1948辆、马车561辆。资金方面,陆军省投入了143666円、青森市投入了853円。
搜救活动结束的同时,事件责任问题也差不多处理完毕了。
由于行军队的悲惨遭遇引发了全国的关注,特别是对陆军的声誉产生了重大影响,陆军省在2月1日便成立了“步兵第5连队遇难事件调查委员会”,陆军省人事局局长中冈默少将任委员长,并派一名委员——陆军省总务局机密课员田村仲之甫少佐——前往事发地调查,田村于4月10日提交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不可预见的恶劣气候”导致,指出如果准备、实施、救援措施得当,可以减小损失。关于事件的责任,报告认为直接责任应由大队长山口承担,津川连队长虽不负直接责任,但其救援工作不及时,进一步增加了损失,应负一定的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罚。
陆相寺内正毅接到报告后认为不能“从轻处理”,并向参谋总长大山岩元帅和教育总监野津道贯大将征询意见。大山岩认为损失了两百多部下,连队长津川难辞其咎,不能继续担任连队长的职务了。而野津的意见却相反,他认为“行军前的准备工作不是连队长的责任,救援不及时也有师团长和旅团长的责任!不能光处罚津川一人。”大山强调人祸,野津强调天灾,面对如此对立的意见,寺内只得向天皇汇报,征求意见,天皇认为调查委员会报告中的处理方式是妥当的。
寺内随即通过师团长立见中将发布了对津川的处分公告:“禁闭七天”。
神成行军队伤亡达199人,责任处罚竟然只有七天禁闭,真是“天不见怜”啊!
大山岩得知处分结果后非常不满,对次长田村怡与造说了一句话:“同样是损失陛下的士兵,平时的责任应该比战时更重!”
日期:2016-04-29 21:50:20
第五章 天不见怜(三)
在搜救队将重点转移到搜索遗体阶段时,在遥远的西伯利亚,广濑武夫开始了他孤独的雪中行军。广濑计划从贝加尔湖东面的斯列坚斯克至哈巴罗夫斯克,全程约2000公里的马橇旅行。由于囊中羞涩,只能买到没有顶盖的大木箱型橇车,马匹和马夫只能在驿站另外雇佣。
平均气温约在零下30度左右,广濑必须御寒做足准备。橇车的坐床用干草和麦秆铺垫,放上行李箱,盖上毛布。身体的保暖是最重要的:全棉的贴身内衣外套着羊毛背心,腹部围一圈法兰绒,下摆塞进棉裤,再用法兰绒包住裤腿,脖子用海军用的羊毛围巾围上,然后套上军装。脚上套两双羊毛袜子,再用法兰绒从脚趾一直包到膝盖,长靴及膝,普通毛皮靴外套着特制的熊皮靴。毛皮大衣外罩棉制海军外套,再披一件在彼得堡买的加厚大衣。手套也是两双,一双毛线,一层皮手套。皮帽子耷拉下来护住耳朵,盖住大衣领子。只露出鼻子和眼睛,身体被羊毛和毛皮裹住,行动很不便利。这身防护和福岛、神成两行军队比起来不知要强多少倍,可说是万全的穿着,但他遭受的苦难并不比两行军队少,虽然没有深雪,但气温实在是太低了。
2月12日上午八点,广濑雇了马夫和三匹马从斯列坚斯克出发。坐在马橇车里,裹得严严实实的他还是觉得膝盖有点凉意。
当时西伯利亚铁路虽然已经开通,但俄国人在西伯利亚一带活动大都仍然是马车或马橇,为此每隔四五个小时的路程都设有马车驿站,有的驿站的间隔只有两三个小时路程。广濑为了节约旅费,基本不住店,晚上也睡在橇车上赶夜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