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升官记》
第54节

作者: 李铭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二女面面相觑,还是云梓彤好奇心大起,原本胆子很小走夜路都要人陪伴的云梓彤,和潘小莹奓着胆子跑到镇政府旁边的十字路口。
  拿七八捆黄纸一边祷告一边烧,感谢苍天大地观世音姐姐,谢过各路神仙的保佑,回来二女小脸吓撒白,浑身冷汗手脚冰凉。
  就这还没完事,老太太早就准备好几张旧邮票,念叨着在李铭头上烧了算是安魂。老太太一脸紧张的样子,让李铭很感动,老祖宗真的把自己当成家人呢!
  终于完成所有程序,二女长出一口气,出事之前李铭绝不会同意这么干,他可是坚定地无神论者,一看到老祖宗一脸坚决他只有妥协。
  第二天镇里领导都来看望,其他人也就罢了,朱副镇长居然坐在炕边握住李铭的手:“李营长不用着急,民兵营那边我全权负责,回头县里边还要来一位新同志,你好好养伤!”
  “谢谢领导的关心!”握着柔若无骨的小手,李铭打心眼往外的腻味,像是摸着一条蛇,“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回燕京城养伤!”
  燕京城?朱丽眼波流转,斜一眼旁边的云梓彤:“没问题!我做主了,现在起就给你放大假,过正月十五再回来都行!”
  一个多月的大假?没想到因祸得福了,可是乡村网店咋办?李铭有点犯愁,潘小莹看出他担心什么:“放心吧,乡村网店我负责,再说你也可以遥控指挥呀!”

  “嘿!倒也是哈!”其实李铭同志想燕京城的卢春慧了,“那就感谢镇领导的关心爱护,市里边有人送货,秋分村有郎家帮忙收货,应付头年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不是潘小莹主动要管理乡村网店,朱丽真想趁机拿下网店的管理权,可是眼前的潘小莹可不是一般人,她老爸比自己的老徐地位还要高呢!
  要走不急,按照秋分村的规矩,大难不死要吃喜的,粗粮馆位于松江大街东段,据说粗粮馆大师傅不是科班出身,原来不过在乡下给人帮落头忙的,也就是农村红白喜事掌勺的。
  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十里八乡很有名气,请他掌勺都要排班。粗粮馆老板一次应邀去农村吃席,惊艳于菜肴的美味和别致,慧眼识珠花大价钱请来,开了这么个饭店。
  还别说城里人吃腻了什么鲁菜粤菜湘菜火锅,对这种地道的乡村风味很好奇,总是去乡下吃农家饭庄也不方便,再说那种地方卫不卫生还两说。
  粗粮馆环境清新别致,门脸没有其他饭店的灯火辉煌,门柱是两根三米高,直径四十厘米的桦木。

  灰白的树皮间或几块褐色老斑,最高处指出两根树枝,上面挑着大大的红灯笼,红绸面料的灯笼外面缝着明黄色的玉米图案。
  门楼由几块白茬桦木板搭就,桦木板上面扔着几串干红辣椒,双扇大门也是没上漆的白茬桦木打的,两边窗扇同样如此。
  更特别的是包房门窗都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糊上一层白纱布,窗是老式农村那种上下两节的,上扇夏天可以用木棍支起通风。
  两侧窗前分别挂着玉米、高粱、谷子、水稻、麦子充作五谷,间或还有地瓜干、大葱、蒜辫点缀其中,还别说真就在这烦扰的城市营造出了乡村的味道。
  进了门是长长的过道,两侧一个个隔间,隔间没有装门挂着大半截棉布门帘,每个门帘下面拴着五个铜铃,别看铜铃不起眼,据说是饭店老板特意到南方仿古样制做的。
  一进隔间地面只有六七十厘米宽,往里是一铺铺或大或小的火炕,炕面铺着多年不见的高粱杆外皮编的炕席,席上一张或几张炕桌。
  角落里摆放几个坐垫,估计是为不会盘腿的顾客准备的,最小的隔间小炕小桌仅容三五人就坐,最大隔间一铺大炕四张大桌,可以轻轻松松坐下三十二人。
  隔间和过道墙面上贴着老式年画,据说是正牌杨柳青木版年画,画面没有惯见的美女明星,有麻姑祝寿图、五福临门、鲤鱼跃龙门、三星高照、八仙过海等等传统图画。
  听说自打饭店开业粗粮馆门庭若市,吃饭要预定才行,否则饭点肯定没有空位。潘小莹定的最大包间,如果人多还可以挤进十个八个的,估计也该够用了。
  按照云梓彤的说法,反正李铭不差钱,这家伙估计是要偷艺才在这里安排酒席。按照李铭的想法根本不想什么压惊宴,偏偏有人一个劲张罗云梓彤也撺掇。

  李主任在富裕县的人际网络很简单,除了秋分村一帮人就是团市委那几位,至于说镇上的领导,还真不好意思去请人家。
  大家炕上团团落座一起鼓掌,为李铭的智勇双全喝彩,同时为他的幸运高兴。这边刚刚入座,服务员又领进来七八人,打头的竟然是便装的交警支队机动巡逻大队副大队长肖守义。
  一进门就肖副大队埋怨开了:“李铭你不讲究哇,吃喜这么大事咋不告诉我们呢!怕我吃你喝你的呀。”
  “哎呦,肖大队长!”李铭赶紧要挣扎下地,“瞧您说的,我这不怕您贵人事忙吗,哪敢劳驾您呢。”

  肖副大队抢上几步,按住李铭让他坐好,确切的说是靠墙躺好:“你还伤着呢可别折腾了,啥贵人不贵人的,说起来我们哥几个这次立功受奖升职,都是借了兄弟你的光,这要是不来谢谢也太不是人了。”
  “客气了客气了!”一边拉着肖副大队就坐,一边看向后面都是熟人,几个当时在场的交警和零担车司机。
  原来零担车司机又在老地方给逮住了,正好有两个交警是出事那天在场的老熟人,唠起来知道李铭今天吃喜,款也不罚了约好一道过来的。
  潘小莹见炕桌基本上坐满了,人也差不多到齐,看向李铭:“人来齐了,咱们开饭?”
  今天二女成了主人,不待李铭回答常秋水就起哄道:“开饭开饭,前腔都贴后背了,吃李铭一顿饭还真不容易!”
  在座的都不是外人也都跟着起哄,李铭笑对二女道:“那就上菜吧,来的都是贵宾,要是饿坏几个麻烦可大了!”

  “上菜吧!”
  先上四个凉菜,一盘煎白鱼一盘菠菜炝拌花生米一盘凉拌狗肉一盘蘸酱菜,别看简单四个小菜说道不少。
  夏天的时候白鱼一定要查干湖当天新鲜的每条一巴掌长,而且一定是慢火煎而不是过油炸,据说光煨料就得三小时才能入味。
  吃一口连最硬的鱼鳍都是酥的,入口即化鲜美异常,几乎让人连舌头都吞下了,冬天吃这煎白鱼绝对两个味道。
  菠菜是指定购买的,绝对没有上过化肥农药,所以品相不那么好看。花生同样如此,缺少肥料的缘故一粒粒勾吧的,完全一副没长开的样子。

  狗肉是乡下家养柴狗,绝对不是养殖厂出品的肉食狗,吃到嘴里肉丝劲道有嚼头,没有太多调料,蘸上简单的辣椒油盐末蒜泥,更突显了狗肉本身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蘸酱菜同样是指定农家买的,菜叶上还可以看到虫咬的痕迹,酱是大师傅亲手下的,盘酱的味道和其他饭店不同,酱不是炸熟的,是生酱味道特别清香。
  “来来来,吃口菜不算赖,不赖白不赖,赖过的把酒端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