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名不可以谬假,神器不可以力争,应天者膺乐推之名,背时者非见机之主。自祖龙御宇,横噬诸侯,任赵高以当轴,弃蒙恬而齿剑。沙丘拼祸于前,望夷覆灭于后,七庙堕圯,万姓屠原,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赫矣皇汉,受命玄宆,膺赤帝之镇符,当素灵之缺运。俯张地纽,彰凤举之符,仰缉天纲,郁龙兴之兆。而君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天符之所会,不知历数之有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盖尽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以为殷鉴,岂不惜哉!固当匿魄东峰,收魂北极,岂合虚承庙食,广费牲牢。仁杰受命方隅,循革攸寄,今遣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帏销烬,羽帐随烟,君宜速迁,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
其实,将狄仁杰的这篇“批项”檄文与骆宾王当年的“讨武”檄文对照起来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骆宾王曾说,武则天以一个女儿之身,而且“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却“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为了达到僭越的目的,她“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最终必然是“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狄仁杰却说,项羽“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自以为能与刘邦一阵高下,殊不知刘邦乃“受命玄宆,膺赤帝之镇符,当素灵之缺运”,结果“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贻笑于后世。
看得出来,除了批判的对象截然不同以外,狄仁杰与骆宾王的逻辑思路是完全相同的。用狄仁杰的话说,项羽最大的罪责就是“莫测天符之所会,不知历数之有归”。狄仁杰表面上有感而发,实则是对徐敬业等人“逆势而动”的鄙夷与斥责。照此推论,徐敬业对应着项羽,武则天自然应该是“受命玄宆”的刘邦无疑了。那么李唐皇室呢?狄仁杰当然不愿意将李唐与“七庙堕圯,万姓屠原”的秦朝相提并论,但“鸟思静于飞尘,鱼岂安于沸水”,却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应天者膺乐推之名,背时者非见机之主”,武则天要的就是他这句话!
武则天不知道,狄仁杰写下这篇檄文,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纠结。作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又得到先帝眷顾的官宦子弟,狄仁杰对李唐皇室的感情不可谓不深厚,对武则天后宫干政、“临朝称制”的行为不可谓不反感。
与很多人不同的是,狄仁杰并不是固步自封的“卫道士”。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从显庆五年病重到弘道元年离世,李治执政生涯的最后二十多年,饱受病痛的折磨。国不可一日无君,武则天为维持庞大机构的运转竭尽所能。尽管大臣们一直抵制给武则天上一个“摄知国政”的名头,但这已经成为客观的事实。
那些忠于李唐皇室的官员,“反武”的积极性不可谓不高,但能有几个人的动机是纯粹的?像徐敬业这样的人,披着“功勋之后”的外衣,打着“匡复庐陵”的幌子,稍有起色便露出了“自立为王”的狐狸尾巴。朝中整日吵嚷着让武则天“归政”的大臣们,谁能断定他们不是为了谋求权力的再分配?遵从所谓“正统”理念的官员,在“反武”的激流中不遗余力,可谁曾想过,武则天一旦归了政,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
“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女人做了主,灾祸将如影随形,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武则天“代政”、“摄政”这些年,大唐秉承“贞观之治”的步伐,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得到极大的恢复。全国的户数,从贞观初期的三百万户发展到三百八十多万户,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军事上,高句丽——这个让李世民遗恨终生的对手,最终降服于大唐的铁蹄。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为了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对以“陇右贵族”为代表的门阀残余势力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压。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皇权统治的阶级基础也相应地扩大。
当然,武则天走上的这条道路,是用无数人的鲜血与尸骨铺就而成的。这里面,有武则天猜忌、嗜杀的主观性格特点,但客观地说,巨大的阻力也是她不得不通过血腥的方式达到目的的重要原因。这样的阻力,正是来自于“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维!要想冲破这样的牢笼,谈何容易!
一边是“男尊女卑”,一边是“受命玄宆”,狄仁杰经过漫长的思想斗争,以及对诸多事件的冷眼观察,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对于狄仁杰而言,这样的抉择是痛苦的,恐怕终其一生都难以释怀。
徐敬业、骆宾王音讯全无,一直让武则天捉摸不透的狄仁杰却通过一篇檄文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武则天顿时有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感。
对于处在关键时期的武则天而言,得到一名忠心耿耿的老臣,其意义远远超过战胜自己的敌人。更何况,这位老臣是历经风雨的“全能型选手”。论办案,他不惧权势,刚直不阿,连圣上的面子也不给;论封疆,他洞悉症结,立竿见影,深受百姓的拥护;论废祠,他不辱使命,荡涤邪风,让武则天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
如此“人才难得”,无论是否“拥武”,只要没有什么“反武”的言行,求贤若渴的武则天,便没有不用的道理。
回到洛阳之后,狄仁杰被擢升为文昌左丞 ,官居正四品上,第一次进入了朝廷决策的核心层。
此时,武则天正在加紧“篡唐自立”的步伐,而身处漩涡之中、“高处不胜寒”的狄仁杰,又将经历怎样的波澜起伏?
日期:2015-12-18 20:20:13
第二十一回 虑安危越王突起兵 除余孽怀英使豫州
狄仁杰刚刚入职文昌台不久,六百多里开外的豫州便发生了一件大事——越王李贞起兵反武!
接到消息之后,狄仁杰与众多朝臣一样,内心五味杂陈。按理说,李贞犯上作乱、十恶不赦。可是,李贞此番起兵,未必就是冲着皇位来的。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虽然比李治年长,但因是庶出,故而终究与皇位无缘。他冒险一搏,从很大程度上说,是被武则天逼出来的!
自从李治病重、武则天权倾朝野,李唐宗室的日子便愈发难过。想当初,武承嗣为武氏立“七庙”的动议被搅黄之后,又寻思着把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揪出来“祭旗”。不过,武则天当时根基不稳,裴炎等老臣以死相争,此事只能作罢。如今,裴炎已成刀下之鬼,武氏如日中天,是到了向这群“心腹大患”算总账的时候了!
可话说回来,收拾李唐宗室容易,一道诏令便可人头落地,但武则天毕竟身处最高层,做大事要讲章法,不能不计后果。
世事未必尽如人愿,武则天一直想找一个适当的借口,偏偏李唐宗室这些人压根不给她机会。“临朝称制”也好,“匡复庐陵”也罢,居庙堂之高的裴炎,处江湖之远的徐敬业,闹腾得不亦乐乎,唯独“直接利益相关方”李唐宗室,屁大的动静都没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