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建筑构造上主要有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
一、关隘
关隘又叫关城,一般设立于高山峡谷等险要的地方或者是扼守交通要塞的地方。
在这里可以用较少兵力抵御较多敌兵,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关隘主要有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张家口、杀虎口;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得胜关等等。
二、城墙
长城的城墙基本由土筑石砌而成,顺山岭地势而筑。
平均高度约7.8米,一般是外高内低。
平均宽度墙基约6.5米,墙顶约5.8米.
墙身内部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券门,是用石砖砌筑成的拱顶门,有石阶通向墙顶供士兵上上下下。
三、城台
城台又分为墙台、 敌台和站台三种形式,相隔半里而设,凸出墙外。
城台有的设双层敌楼,楼下砌筑屋室供小队士兵驻守;
有的直接不设敌楼,只是外面砌个垛口,里面开个铺位供几个士兵巡逻放哨。
日期:2016-07-04 19:30:38
四、烽燧
烽燧也就是烟墩,这两个名字估计很少人知道,不过它还有个俗名应该都知道,叫烽火台。
烽火台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所以有的设置在高山之巅,有的设置在平地转折处,有的设置在敌楼的顶部。
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QQ,通讯技术极端落后,一旦遇到紧急军情如果单靠人力传达,累死也肯定来不及。
怎么办?
就用烽火台白天燃烟,夜间举火。
这办法虽然土,但很有效。
现在你是不是对长城有个比较清晰的大概认识了,当然还有一些细部构造,这里就不多说了。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同时,不仅派大军沿长城驻守屯防,而且还在长城附近一带设立了十二个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对长城沿线进行“房地产”开发。
并且大量从内地移民过来开垦荒地,以保证边防物资的供应。
另外还开辟了驰道、直道以加强边关与中央的联系,和现在的西藏铁路有点类似。
什么是驰道、直道呢?
驰道前面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解释了。
直道简单说一下。
所谓直道其实就是一条专供军方使用的军事道路,陕北俗称为“皇上路”“圣人条”。
秦直道南起都城咸阳附近的军事要地云阳林光宫(今淳化县凉武帝村),北至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7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现在的60米,一般也有20米。
日期:2016-07-04 20:38:30
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一事,历来为史学家、政治家所关注,但评价不一。
其实评价任何人物或事件都应该从当时和中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能只关注一面,否则就有失偏颇。
我们先看看秦朝当时的情况。
秦朝当时战乱刚刚平息不久,生产力尚未恢复,人民生活也未安定,整个国家都还未得到喘息。
所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修筑长城这么浩大的工程应该是勉为其难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实就是当时老百姓痛苦心声的集中反映。
因此长城非但未按照秦始皇的设想给秦朝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初衷是好的,是为秦朝的万世基业考虑的,为边境老百姓能够长期安居乐业着想的。
不可以简单与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纯消耗国力民力的皇家奢侈工程相提并论。
而且长城对后来汉朝初期、中期防御匈奴也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再把长城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看有什么深远意义。
这个分歧就比较大, 莫衷一是,而且都是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论断。
国父孙中山先生认为,长城的作用非同小可,举足轻重。
他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认为如果没有长城捍卫中原,中国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汉时代就灭亡了,更谈不上汉唐时代的兴盛。
他甚至把汉民族同化蒙古、满族的功劳也归在长城名下。
因为长城的存在,使得汉族的同化力更加有效果,才能够
“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所同化”。
日期:2016-07-04 21:35:02
无论在哪里看到我写的东西,如果真心喜欢,请在这里顶一下,以便让我知道是否应该坚持下去,或者哪里需要改进,相信你的参与会让作品逐渐完善。
我想让这部作品最终成为我们大家一起完成的作品。
日期:2016-07-04 21:42:31
但孙中山的这些褒奖并未得到一些历史学家的认同。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看似解决了北患,但实际上从没在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只是被一时阻挡。
所以长城的防御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汉唐之所以兴盛不是因为长城,而是其开放的文化和自身强大的国力。
大明朝是修建长城最下工夫的朝代,然而受外族侵扰最厉害,最终免不了被外族所灭的命运。
清朝入关后,决定不再修筑长城,康熙认为没有必要,他的看法和这些历史学家的观点比较一致。
看看,就这么个长城,摆在那里,你看得见摸得着,但对历史作用,历史定位的评定却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
而且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评价的,你该相信谁。
可见历史是活在每个人心中的,而不是一个模样,这也正是历史好玩有魅力的地方。
关于长城是非功过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至今还在发挥着经济文化作用,赚取外汇。
这肯定是秦始皇当初想不到的。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去好好考证一下,提出你自己的观点,而不要盲从!
匈奴赶跑了,长城也建了,北方总算搞定,那么南方“百越”秦始皇又会怎么对付呢…………
日期:2016-07-05 08:39:44
(21)统一岭南(一)
北部匈奴总算搞定,而且长城也在着手建造,那么南方那边也该收拾一下了。
“北达子,南蛮子”么。
这是中原人民自古对南、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蔑称。
当然现在民族大融合,全国一家亲了,就不能再有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了。
什么民族歧视,地狱攻击就更要不得了。
否则就是破坏民族大团结,违反《反分裂法》了,哈哈,有点言重了,没吓到你吧。
不过古代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严重滞后,很多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这种歧视确实普遍严重存在。
日期:2016-07-05 09:40:06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就是如此。
为什么叫百越呢?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的越国人被称为”越人“,与秦人、楚人的意思差不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