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道人笔记】这些年修行之感悟,读书之乱弹》
第53节作者:
广莫道人 故事里的颜回试图到一个政治很坏的国家做忠臣贤臣,来改变国家的政治和君主的品行。孔子说你抱着这种态度不但作用不大,而且还会把自己小命丢了。而用自己的美德反衬君主的暴戾,反而对君主来说是更坏的事情。孔子推荐的方法是你真要去,就去默默无闻的待着,然后用自己的气场来影响别人。不要展示自己的德和智,这两样展示出来都是为了名利,而德智名利是会害人的坏东西。后面有的是机会细说。
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为人处世中的做法,一定都会犯这一条规,希望别人受了自己的影响,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但是如果自己的气场和境界不能罩得住对方,更多的机会导致的结果是,你用自己现在的状态,甚至自己理想的状态,来反衬出对方格局的低下,来让其他人,和他自己来看。既然气场罩不住,对方自然不会觉得你说的是对的,然后就会厌恶你。如果他有能力,厌恶你就会害你,就算没有能力,厌恶你也会疏远你。可是,你的气场能不能罩得住对方,和你针对具体某一件事对别人施加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没有关系的。
当然也有一下子就点醒了的,顿悟了的。那是少数案例。我如果说是高人知道自己一句话就能用气场罩住对方才去点拨度化他一下,虽然这种故事在神仙传说和佛门公案中经常有,但是这属于典型的循环论证。所以我不愿这样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其实我写这个帖子,就已经在这一条上犯规了,正确做法是不写,因为能读到的都是和我不相干的人。不过这样写犯规还不算严重,假设我的题目不叫贫道这些年修仙之感悟,而改成,修仙中的贫道告诉你们,你们哪做错了。这十几万字内容不变。我相信肯定从第一天起就要遭到一阵狂喷,而且大部分人都不会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看我究竟说些什么,而是要尽可能的挑我的毛病。因为从内心深处,就已经对我排斥和敌视了。能做到把两个题目当作一回事看的人,都已经差不多做到这一段中写的不再用耳朵眼睛感知外物,而用心,甚至气,感知外物的境界了。我们再看这几天频繁回复提问的一个朋友,假如我自始至终都没有搭理他,他也无法追问其他问题,那么其他朋友对他的观感会是,基本上没有观感。而正是因为我对他进行了答问,导致他可以继续追问,暴露出了自己的更多的境界,才导致好几个人对他的围观性回复,这些回复他本人看到肯定是不爽的。如果我不答问,不就没这么多事了么,他心中也不会起后面的波澜。我的答问,其实也是犯规的,就像我们熟知的比干和纣王的故事一样。其实纣王能坏到哪去呢,他的那些事迹,且不论真假,有没有后世抹黑,就算有那么暴戾,所影响的无非是几千万人民中的几百个人而已,而且国土年年扩张,军事节节胜利,政治局面大好。而比干一劝谏,诱导纣王把他杀了,其他诸侯大臣一看,本来不知道纣王有多坏,这下就知道了,纣王的恶名传遍全国,于是文王就准备造反了。所以说是比干害了他亲爱的纣王和商王朝也不为过。
后面讲到斋戒和心斋。我们通常所说的斋戒也好,吃斋念佛也罢,都是前面一种祭祀用斋戒,而这种斋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不吃有滋味的食物,甚至不吃食物,来减少自己从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机会,来激活,用心,甚至用气来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因为古时候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物,家门口的树,再过五十年还是那棵树,朋友出个远门,回来可能已经是一年以后了,书也没有几本可以读,能读的早就会背了。那么排除掉每天必须吃的食物的影响,这种摒弃感官的方法就很有效率。而现在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吃肉,不吃葱姜蒜,甚至偶尔进行一个辟谷,以为这就是斋戒了,以为斋戒一段时间就天人合一了,就能气听了。然后该看电视看电视,该读书读书,该上网上网,每天接三五十个电话,脑子里一堆以前没处理完的工作。这样斋戒,只摒弃了味觉和嗅觉,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这就像戒律一样,现在很多人只知道要戒这些,不知道为什么要戒,更不知道如何针对现代的新情况调整,戒也是白戒。打个比方很多道人都抽烟,理由是戒律里没说不让抽烟。可是祖师设定戒律的时候还没有烟草呢,他怎么能设这种戒律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抽烟,我也不反对别人抽烟,倒不是因为戒律,我从来不太在意这些条文格式化的戒律的,在我看来抽烟和用香水也没什么区别。想抽就抽呗,不想抽了,或者不需要的时候就不抽呗。反正我也不会因为任何事上瘾。心力足够强,自然无瘾。但是反过来不能这么说,不能说没有瘾,或者能戒掉什么,是说明心力足够强,也许是因为执念足够强而已,比如生病的人戒烟是因为怕死。
继续说心斋,这里的心斋是不是和齐物论里的人籁,地籁,天籁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庄子也不管这个叫气斋,所以我前面也说心籁就好了,气只是个名,这不重要。说到气,这里庄子也没在这里给勺,也没说究竟怎么样能练成气听,这个勺子散布在庄子整本书中。我们可以不恰当的把它理解为气场吧,一个人心力到极高境界了,气场也就到极大境界了,就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不知道为什么的力量,一方面心想事成,一方面吸引所有人来依附。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拿破仑。读他的传记就会发现,他从一个小岛出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让整个法国为之疯狂,基本没有受到任何阻挠就从将军到元首再到皇帝。他的大臣在他面前就像狗一样。战场上也几乎战无不胜,其他小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归附。虽然整体看起来他的军事统御力和战争技术并不是特别的高明。如果说第一次还有情可原,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之后竟然又杀了回来,兵不血刃就重夺法国领导权。这到底是什么人格魅力,什么气场,我也理解不了。只不过,他的气场没有大到能覆盖整个欧洲的程度,假如他不对外侵略无度,只把自己的权力范围控制在法国和意大利,恐怕直到现在这些地方还是拿破仑王朝在统治呢。
同样,庄子这一段不是教我们不要跟别人打交道,完全不要影响别人,而是说,要先确定对方在自己气场的覆盖范围之内,再去影响别人。如果气场覆盖不到,就算了,没有用的,反而可能害了自己,至少害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小时候孩子总是听话的,长大了有个叛逆期,为什么会有叛逆期呢,因为成年人的进步速度,往往是远不如小孩的,小孩觉得家长的气场覆盖不了他了,他就要叛逆了。
我知道会有些人想要求师,而我坚持等写完了再说。除了前面已经写过的原因之外,我也希望在得师徒之缘以前,先把自己的气场建立完整。到了那时候,如果还觉得我能覆盖的了,再说不迟,免得拜了师没多久,发现这也不如意,那也看错了,徒生龌龊。这种事情在道门中太常见了,因为缺少全面的了解,师徒之间闹的很不愉快,其实就像小孩和家长一样。说不定我没有得到徒弟,反而遇到高人愿意接引我呢。高下相倾,这都是相对的概念。而在这一段开头就说了,如果到了至人的境界,就会先要求自己的境界,然后再要求别人的境界,如果自己还做的不够好,怎么有空管别人呢。与清静经文意相合。有的道人说我不度人,他要去度人了,因为清静经说为化众生,名为得道。我问他,那前面说的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你觉得你做到了没?要是没做到,着急度什么人啊?对方就跟我呵呵了。现在看这句话,也是时刻准备骂我自己。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