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你读书万卷,且到此处来,听野老谝闲 (乡村奇人奇事的真实记录》
第16节

作者: 竹素园主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由残片而窥全貌,那时无疑是昝家的鼎盛时期。后来洪杨造反,昝家元气大伤;再后来军阀混战,更是江河日下;待到抗战前期昝家已沦为小本生意人了。建国后还有人在成都见过昝家的大东家,是在街头摆烟摊。到那个地步仍未回乡,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还是已将客乡作故乡了?不得而知。
  日期:2016-03-24 22:10:00
  再说石丁山。
  石丁山十三岁就到四川,在昝家的店铺里熬相公,就是做学徒。那时农家子弟读书的少,条件好点的,读书也不过数年,能识的几个字,记的几笔帐,就要自谋生路了。家里地多能自給的,就安安稳稳种地,是为上选;否则就得投门子学点吃饭的本事。熬相公是选择之一,很苦,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熬得上的。石丁山和昝家沾点瓜蔓亲,才获此机会。十三岁的孩子,是如何跋山涉水几千里到四川的?无法想象。去时背个铺盖卷,人小铺盖更小,小得盖不住脚,睡觉时便用根麻绳把被头捆住。不过人聪明,也吃的苦。掌柜晚上要算账,睡得迟,小丁山总要侍候掌柜就寝才休息。鸡叫头遍就起床,先扫地抹桌,生火烧水,听见掌柜在穿衣,赶紧去给掌柜倒尿盆。如此不停不歇,熬了三年,才上了柜台,也就是真正开始学生意了。

  昝家的规矩,不论掌柜伙计,五年才能回家一次。石丁山要攒钱娶媳妇,七年后才回家。回家路上要走三个月,一个来回是半年,在家住半年,加起来是一年。回家头件事是交账,把挣的钱一袋子交给父亲。父亲拿到钱,赶紧张罗给儿子成亲。五年后石丁山再回来,儿子已经四岁了。会过诸亲友,天色已晚,该就寝了,做父亲的要上炕,四岁的儿子不让,手持笤帚疙瘩站在炕头怒目喝道:哪来的汉子,不许上我妈的炕!夫妻俩先是笑,继而无语。

  不觉间半年假满,又要上路了。半年里妻子夜夜加班纳鞋,这时便作一包袱裹好,送丈夫上路。路漫漫其修远,又多是山路,啥时一包袱的鞋都穿烂了,川西的店铺也就到了。

  日期:2016-03-24 22:12:00
  石丁山为什么要从昝家辞职,回乡做二财主,没人说得清。回来后,先是到吕梁山上开煤矿,是与人合伙开的,他是合伙人兼掌柜。从来煤矿都讲究通风,老法子是用扇麦的扇车。踩扇车的都是壮小伙子,两人一班,一个时辰换个班。石丁山开风气之先,用锅驼机排风。锅驼机现在不见了,被淘汰几十年了,那时却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机器一响,风如雷吼,见者无不惊诧。开锅驼机的是高薪请来的技师,技师发动机器后便坐在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喝茶抽烟吃糕点,一左一右站着两个花姑娘,手持团扇轻轻扇风。我们村有几个人在煤矿干过活,我爹是其中之一,见过那场面。煤矿很赚过一阵子钱,后来因为冒水停办,石丁山又干了一阵子布匹生意。

  石丁山的特别处,是从来不把钱财当一回事。所作善事甚多,若作总结报告,有如下几条突出事迹:
  一、他家牲畜多,左邻右舍时常借用,石丁山不想让大家看他的脸色,索性买了两头牛一头驴,每天早晨由长工拴在池塘边的老槐树下,随便谁家想用就用,用完了仍拴在原处即可。
  二、他家地多粮亦多,青黄不接时免不了有人上门告借,石丁山有求必应,不但不计利息,反而倒贴。倒贴的方式,是粮库里有一大一小两个斗,借出粮食用大斗,收回粮食用小斗。
  三、村中有几个鳏寡孤独,瓮里无粮却没胆子开口求借,石丁山会主动打发长工送去粮食。

  四、从不拿财主架子,心胸宽阔,待人和善。比如夏收拾麦,割过的麦地当然可拾,但总得等人家割完运完,才可进地。石家的麦地则不然,前边长工短工还在挥镰收割,后边拾麦的就跟上了。一般拾下的麦子总是参差不齐,麦穗大小不一,这里拾下的麦子却齐刷刷一把又一把,一看而知是从麦堆里抽出来的。长工老高就先看不过眼,建议管一管。石丁山说:他们拿的再多也是背,咱们是大车拉,能搬过咱们吗?反倒常常鼓励拾麦的老弱妇孺道:好好拾,渴了那边有水,饿了有馍!好像是到他家作客。

  日期:2016-03-25 18:37:00
  野老谝闲之第十一篇
  捞 媳 妇
  许多年前我们村有个穷汉,姓吴,年近三十还是光棍一条,而且脾气古怪,说话做事罔顾常规,人便说他八成不够,七成勉强,便叫他吴老七。其实吴老七也不是一无所长,有时还可以说是粗中有细。比如种葫芦。葫芦谁也会种,但吴老七的葫芦与众不同,是那种能盛一斗谷子的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如今已难见到了,当年老七家的屋梁上就挂那么两个,是我小时候亲眼见过的。葫芦里盛的是谷子,相当于一个迷你谷仓,是防饥荒的。之所以高高挂起来,是为了防潮,更为防鼠。

  每年开春,吴老七都要在自家院子的北墙根种一溜儿葫芦,待葫芦蔓长到五六尺长,就每五棵扭成一股,嫁接到了一起。五条根供一条藤,而且只留一个葫芦,那葫芦自然会长得很大很大。光大还不行,还要厚,才能承重.办法是每日都要捧着葫芦上下左右摩挲一番,远看就像练什么拳法。其间浇水施肥,蹲苗打掐,都有拿法,是为家传秘籍。
  吴老七的葫芦很有名,一斗麦子一个,多年行情不变。大葫芦还是摆渡器材,四个葫芦捆成一副筏子,可以载一个人过黄河。
  吴老七另一特长是水性好。我们村距离黄河三十多里地,不算近,也不算太远。吴老七舅舅家在黄河边,从小爱在那里玩,长大后就在黄河上混日子,做“背客”。
  何谓背客?就是背着客人过黄河的苦力。
  黄河的河岸摇摆不定,码头无从建设,乘船过河,上船下船都要涉水。男人好说,挽起裤腿蹚过去就是。女人就不行,小脚尖尖如锥子,扎进去容易拔出来难,所以必须请人背。如果是盛夏,背客们都赤条条一线不挂(此乃风俗,流传已久),和刚从他妈肚子里生出来一样,大姑娘小媳妇怎不尴尬?然而再尴尬,也只能请他们背,还要花钱。
  日期:2016-03-25 18:37:00
  背客的收入其实微薄且不固定,乐此不疲的大抵是些穷光棍。这些光棍双目炯炯,遇到大姑娘小媳妇就一拥而上。年轻女客上背,背客的双手起先还正人君子般很规矩,从背后托着女客屈起的膝盖。然而没走几步,一个趔趄,似乎是有大浪打来,要被河水冲倒似的,就在女客的惊叫声中,那双手不觉间就转移了位置,抓住了女客的大腿,上下其手起来;又蹒跚其步,迟迟其行,延长这个过程。被占了便宜的女客无可奈何,只能佯作不知,待到上岸常常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站脚不稳。竟也有由此与背客挂上关系的。吴老七从事的就是这么一种职业,女人的大腿自然是摸过无数,然而也仅此而已。

  吴老七穷得弹壁无灰,扫地无土,但找媳妇还很挑剔,不漂亮不要。但只要漂亮,则其余不问。这应该是他年近三十依旧光棍一条的原因。当然原因还有,比如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