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第4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廖正华
  2016.3.1

  日期:2016-11-26 15:33:06
  一个德国文化学者,曾将日本人加以分析,认为日本人在强韧坚实方面,足以和中国湖南人相比,但是热情明朗不足。日本要想征服中国,必须跨越两道槛,一道是忠厚朴质的山东、河南人,一道是热情僵持的湖南、广东人。
  日期:2016-11-28 11:32:42
  女神在石钟山忠烈祠留影。
  自1855年初至1857年秋,湘军水师在湖口与太平军血战两年半。为祭奠阵亡在湖口的水师将士,湘军水师首领彭玉麟修建昭忠祠。
  1945年后这里改名忠烈祠,纪念抗战中牺牲的英烈。1956年,昭忠祠改名太平遗垒,1986年又改名忠烈祠。曾国藩、彭玉麟都曾作《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刻石陈列于院墙。石钟山上还存有彭玉麟的“兵梅”,以及湘军将领、文人雅士们的书法题刻,共计170余处,从咸丰时期一直延续到民国。
  日期:2016-12-02 09:26:15
  李鸿章的小舅子,差点让南京大屠杀提前63年发生
  日本政府很清楚,软弱的满清政府绝对不敢以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在看破这一点后,日本放肆地进行军事讹诈,恐吓清政府,这样他们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就能攫取更大的利益。就在中日双方都准备来到谈判桌前静心谈判的时候,日军以兵船进驻福建沿海的厦门港,扬言攻打江宁府城。
  日军故意散布的谣言,弄得江宁到处沸沸扬扬。当时的两江总督是李宗羲。李宗羲,字雨亭,与李鸿章、沈葆桢、郭嵩焘、李孟群等人同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和李鸿章一样,他早年也曾为曾国藩部下,主要负责军需供给,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同治十二年(1873),由于李鸿章的极力推荐,清廷将两江总督这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交给了李宗羲。李宗羲这个人,善长处理政事,但不懂军事。他早年在曾国藩手下,主要从事军需的转运,并未上阵杀敌。

  当时的江苏巡抚是张树声。张树声是淮军名将,和李宗羲一样,都是李鸿章的嫡系。张树声之前主要带的是陆师,对于江防,他也不怎么懂。
  督抚都不懂水战,权力也就下移了。李宗羲把江防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叫赵继元的人。这个赵继元来头可不小,他是李鸿章夫人赵继莲的亲哥哥。

  安徽太湖赵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赵继元的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元年(1796年)的状元。之后,赵家多人得中进士,势力极大。赵继元的父亲赵畇,与李鸿章是世交好友。1861年秋,李鸿章的原配周氏病殁于江西。其后,李鸿章托人向赵家提亲,赵畇因和李鸿章有缘在先,便将小女赵继莲许配给了李鸿章。赵、李两家世代联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日期:2016-12-02 09:26:36
  赵继元本人,因为家风的缘故,年轻时读书也是一把好手,后来中了进士,还入了翰林院。翰林院出来的,一般都可以做京官,但做京官需要真本事,还要应付各种考试。赵继元自认为才具不足,又不耐烦老是考试,于是寻求外放。他花钱买了个道台衔,后被分发到两江。当时的两江总督,正是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由于李鸿章的极力推荐,曾国藩任命赵继元为军需总局总办。到了1873年,李宗羲就任两江总督,由于不谙军事,便将江防的重任交给了赵继元。

  其实,就军事能力而言,赵继元比李宗羲更不行。李宗羲之前好歹还做过战时的军需转运,而赵继元则完全没有战争经验。更为严重的是,赵继元这个人目空一切,不听人劝,如此一来错误便无法挽回。由于不懂军事、不明地理,赵继元将炮台大多修建在了江面宽阔之处。这样的炮台等于白修,因为敌舰从江中心穿过时,炮的射程根本够不到。而那些江面狭窄、地势险峻的地方,赵继元则大多没有修炮台。如此一来,赵继元主持的江防,浪费了大把银子,却没有收到任何失效。另外,赵继元主持的军需总局,在这种外患频仍的年代,本该储备有充足的子药、喷筒、火箭等物,以便作战使用,但赵继元很少采购这些物件,而将朝廷用来购买军需的银两花在了十里秦淮花天酒地上。

  其实,当时这种局面,日军真的以一支精兵长驱直入,拿下江宁恐怕不是问题。那样的话,南京大屠杀可能会提前六十三年发生。然而,侵略者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四万万中华同胞并不是人人都像赵继元那么草包,我们还有雪帅彭玉麟!

  日期:2016-12-05 20:34:14
  曾国藩的智慧:做人要耐苦
  世上的事情,几乎没有很容易就能成功的。我们熟知的成功者,几乎全是在万分艰难的条件下,凭着一股韧劲博得一线生机,再靠上天的眷顾,最后成功的。耐苦是成功者的重要素质。
  曾国藩非常强调耐苦,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耐苦。你想想,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要练出并统率几万人马的湘军,完成镇压太平天国的事业,谈何容易!没有耐苦的精神,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做事业是也是如此,修身也是如此。不能耐苦的人,必定意志不坚,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改掉身上的毛病的。比如,曾国藩所强调的“勤”字诀中的早起一条,不能耐苦的人就做不到。
  曾国藩之所以能在修身上也有进步,成为万世师表,和他能耐苦有很大关系。耐苦的精神,使他数十年如一日,做着克己复礼的功夫,最终成为“圣人”。
  我最近出版了一本书,《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回顾写作历程,深深感到成功的艰难以及耐苦精神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开始写这本书是在2014年9月,到现在出版,中间历时两年多。两年多的业余时间,绝大部分用在这本书上。我周边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我看不多。
  要写作这样一本书,要看很多的学术书。毕竟是写纸质书,有点水平才敢拿出手。这和运作微信公众号是完全不一样的。公众号随便写点心得,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点启发就行了。纸质书的要求,要远高于此。
  学术书都是很枯燥的。很难看,这是第一个困难。还有更大的困难,那就是要将枯燥的学术文字,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要跨越这两个困难,不容易。所以,我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有望不到头的感觉。就像曾国藩兵败湖口那样,完全看不到希望。到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虽然只是一点点小小的成果,与曾国藩的功业相比,就像100米的小山包遇到了喜马拉雅山,但即便是这么小小的一点成果,要想取得,也得耐苦。可见,耐苦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日期:2016-12-17 23:08:03
  清末湘军果真是外战外行吗?
  每每与人谈起清末的湘军,总有人说湘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历史的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在说出我的观点之前,我先介绍一位普通历史爱好者很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湘军将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