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2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拿破仑制度波及地区
  ***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评价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拿破仑既流汗又流血的跑到德意志的土地上搞改革开放难道也是国际主义的精神吗?难道也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吗?当然不是了,铲除封建领主,把广大的人民从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那是因为拿破仑要自己亲自奴役广大的被征服人民,那是要把封建领主从农民手中剥削来的脏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侵略战争事业当中去。打仗可是非常花钱的一件事情,红军当年也是要打土豪的嘛。至于促进德意志工商业的发展则很有把猪养肥的意思。

  拿破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横征暴敛,强迫青壮年男子当兵为他的侵略战争充当炮灰。1806年11月拿破仑为了从经济上打击英国发布《柏林敕令》,蛮横的命令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禁绝对英国的贸易。普鲁士在一个月之前才刚刚被拿破仑打败,连首都柏林都被法军占领,只能被迫屈服,在经济上损失惨重。
  (1)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2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四卷,第52—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二卷,第636页
  日期:2016-01-26 15:20:00
  第三章 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
  拿破仑对被征服国家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信仰一律施以暴政的政策深刻的激发了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内的欧洲各民族的民族主义。在此之前由于封建领主制的存在人们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意识非常淡薄,人们认同的是自己的领主,效忠的对象并不是国家、国王而是自己领地的领主。如今习以为常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诞生的是非常晚的,是在拿破仑时代中才出现的。中世纪的欧洲有一句谚语,“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意思是说普通民众只服从自己的领主,国王并不能直接命令他,他对国王也没有效忠的义务;欧洲人还普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几个教派,人们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对信仰同一教派的人群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但在拿破仑的暴政统治下,德意志人的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了。首先当然是封建领主制已经被拿破仑打击的七零八落,普通民众已经失去了效忠对象。以前的贵族老爷现在和普通民众一样,都成了拿破仑暴政的受害者;而拿破仑对于基督教的各个教派也是一律平等的,一律平等的给与严厉打击,并不厚此薄彼。拿破仑对于教会的严厉打击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拿破仑这样的铁腕人物是绝对不允许包括宗教在内的任何势力来挑战他的绝对权威的。而且拿破仑本人似乎也并不信仰宗教,也不相信活着会遭报应死后会下地狱之类的迷信说教。1809年5月拿破仑在阿斯佩恩和艾斯林战役中惨败于奥地利,受尽拿破仑欺压侮辱的教皇庇护七世立刻跳将起来,四处宣扬什么“阿斯佩恩和艾斯林的战斗是上帝对拿破仑这个世界的压迫者进行惩罚(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250)”(1),“凌辱教会的暴君快完蛋了(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250页)”(2)。拿破仑在惨败之后手段却越发的强硬,下令废黜庇护七世并将其逮捕,请教皇吃了五年牢饭。

  正是在对拿破仑的共同仇恨中,在要向法国人复仇的激情中包括德意志民族在内的欧洲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都被最深刻的激发起来了。因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民众都成了拿破仑暴政的受害者,他们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拿破仑,而再也没有什么是比“国家”、“民族”更能团结最广大民众的了。事实上导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的莱比锡会战在欧洲历史上就被称为“民族之战”,各个被拿破仑暴政奴役下的民族寻求解放的意味十分明显。富勒在其名著《西方军事史》中就这样评价这场战役,“可是时代已经改变,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它们各自分道扬镳,使他(注:指拿破仑)的个人神化主义的假定无法实现。

  在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不仅毁灭了一个封建陆军(注:指1806年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全歼普鲁士军队主力,迫使普鲁士进行改革),而且也肃清了封建观念的一点最后的余烬。从这些灰烬之中,却产生了新的民族性陆军,终于在莱比锡会战中把他自己击败了。在埃尔斯特河边的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现代欧洲却从此脱出了中世纪的蜕壳。”

  欧洲从此脱去了中世纪的蜕壳,一个新的欧洲已经呼之欲出,而德意志也将在民族主义的号召下开始统一。
  (1)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250页
  (2)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解放军出版社,1985,第250页
  日期:2016-01-27 09:52:37
  第四章 统一前的德意志

  由于德意志地区位于欧洲中部,又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所以常常沦为大国争霸的战场。尤其是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成为主战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争使得德意志的人口遭受惨重损失,“德国(注:指德意志地区)人口战前近3000万,战后仅剩1200万,约损失3/5的人口。战争进行最激烈的地区,如巴拉丁地区战前50万人,到1635年仅剩4.8万人了(转引自蒋国维:《略论欧洲第一次国际战争》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9,(3):44—48)”(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在整整一代的时间里,德意志到处都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到处是焚烧,抢劫,鞭打,**和屠杀。有些地方,除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或者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甘冒风险,为所欲为,这些地方的农民受苦最多。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下,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但是受苦最深的,又是农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十九卷,第366页)。”(2)

  经过三十年的战争蹂躏,神圣罗马帝国彻底成了一个空架子,德意志进一步被分裂成300多个拥有自主权的小邦国以及1400多个骑士领地,这就是普鲁士建国前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在此战中从神圣罗马帝国手中夺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从此这两块土地在德法两国中反复争夺,直到二战后方才尘埃落定。
  欧洲各大国为了争夺土地而在德意志大打出手,就连远在罗马的教皇也不肯放过德意志。由于德意志在政治上的分裂使得教权很少受到世俗政权的抵制,因而得以极大的扩张。与列强要抢夺德意志的土地不同,教皇在德意志的目的主要是骗钱。为了能从虔诚的教徒的口袋里骗出钱来,教皇手段之卑鄙无耻简直可以称为下流,其中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赎罪券”。教会宣称“当你为某个炼狱灵魂捐献的银钱投进捐献箱,发出叮当一响时,他就从炼狱中应声而出(请参阅《天主教会史》之《教会大赦问题》一节)”;而《赎罪券价目表》则为各种罪行公开标价,“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清罪恶了”。至于其它诸如用猪骨头冒充圣徒彼得的遗骨以5个金币的价钱出售,用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等等更为下三滥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高达30万古尔登(注:德国钱币名称),这个数目比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年收入还高出好几倍,等于149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征税额的21倍。德意志由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正是对“赎罪券”的不满才引发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