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11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为了解决来复枪子丨弹丨填装困难的问题,人们发明了将子丨弹丨的直径做的稍小一些,用动物油脂浸润的布或皮革包裹子丨弹丨的办法。子丨弹丨与枪管之间的空隙被外包的布或皮革填满,这样一来不但填装容易了而且由于子丨弹丨与枪管之间的空隙被填满,子丨弹丨的射程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了!对坦克炮比较了解的军迷们可能会想到尾翼脱壳穿甲弹,其实二者的原理差不多。
  使用布或者皮革来包裹子丨弹丨还是太麻烦,17世纪时瑞典人对子丨弹丨进一步做了革新,把子丨弹丨和发射药装在同一个纸筒里,装填时将纸筒咬破,然后把发射药和子丨弹丨一块装入枪膛中去。但这种纸壳包装的弹药仍然要靠动物的油脂来润滑,虽说使用动物油脂纯粹是为了解决填装弹药的技术问题,但由于宗教信仰,所以在使用什么动物油脂的时候还是要小心的。震惊大英帝国的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索就是英国人涂抹在子丨弹丨上的润滑油使用的是猪油和牛油,信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印度士兵们当然很恼火了,结果就兵变了,结果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人造反了,差点就把英国人给赶走了!

  瑞典人的这项发明这是弹药一体化的雏形,在此之前的发射药和子丨弹丨是完全分开的,这就导致发射药的装填量完全靠士兵的经验来掌握,装多装少的情况屡见不鲜。装少了还好说,顶多是影响射程,装多了就有可能炸膛了。
  用动物油脂浸润的布或皮革来包裹子丨弹丨无论使用还是制造起来还是很麻烦,不但严重影响杀人效率还大大的提高了杀人的成本,怎么才能多快好省的杀人呢?聪明的法国人米尼为战争狂人们献上了一份大礼——米尼弹。米尼把他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无限的杀人事业中去。他把子丨弹丨的底部做成向里凹的形状,这样一来在发射药爆炸的巨大压力下子丨弹丨的底部就会膨胀从而紧紧的咬住枪管,不但能够完全封闭火药气体从而提高子丨弹丨的射程而且能够使子丨弹丨紧密咬合膛线,从而保证了射击的精确度。米尼发明的这种杀人利器便被称为米尼弹。由于子丨弹丨可以自行膨胀所以子丨弹丨的直径就可以做得比枪管口径小一些,也不用动物油脂浸润的布或皮革啦。子丨弹丨的形状也由早期的球形逐渐变成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圆形。长圆形的子丨弹丨空气阻力小,而且与枪管内部摩擦面积大,所以其射程和精确度都远远高于球形的子丨弹丨。

  直到十九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步枪的点火装置才有了质的飞跃,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雷汞。雷汞在受到撞击时就会爆炸,是当时最理想的引火药,比燧石可靠的多。直到现在雷汞仍然活跃于广阔的杀人天地,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一堆堆模糊的血肉。
  随着金属铸造和加工工艺的发展及全金属子丨弹丨的出现,后膛装填的撞针终于横空出世了。后装枪往复拉动一次枪栓即可一次性完成退壳、装弹、闭锁等动作,而只需轻轻扣动扳机即可完成射击。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普鲁士士兵手中拿的就是这种枪,具体的来说就是著名的德莱赛1841型撞针枪,之所以叫撞针枪就是因为该型号的步枪装有一根撞针,扣动扳机后撞针撞击雷汞制成的底火,从而完成射击。而奥地利士兵手中还是老式的前装枪,即1854年型洛伦茨步枪。

  日期:2016-02-11 19:14:37
  后膛装填的撞针枪相较于前膛装填的老式步枪最大的优势就是射速快。由于德莱赛1841型撞针枪装填子丨弹丨的速度大大快于洛伦茨步枪,这就使德莱赛步枪的射速大大超过洛伦茨步枪。据测算德莱赛步枪的射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0—12发,而洛伦茨步枪每分钟的射速只有2发。也就是说即使普军和奥军的人数相等,普军的火力也将是奥军的5倍。在纳霍德战斗中,六个半营的普军单凭这种步枪火力,就有效地阻止了奥军二十一个营达两个多小时之久,而且使奥军遭受了五倍于他们的损失。正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的,“如果没有撞针步枪,那么两个普鲁士军团能否实现会合,就值得怀疑了;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如此优势的火力,那么就无法获得这一极大而迅速的胜利,因为奥地利军队习惯上比大多数欧洲军队更为坚定([美]马克斯•布特:《战争改变历史》,石祥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38页)。(1)”

  第二,由于采用了德莱赛步枪采用的是后膛装填方式,所以普军士兵可以始终采用隐蔽性最好的卧姿进行射击。而使用洛伦茨步枪的奥军士兵则不得不站起身来给步枪装填弹药,从而成了普军的靶子。“战后一位奥军上校说,在战斗中,他的士兵总觉得他们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没有武装的情况之下,而普鲁士人却总是准备着开火([英]富勒:《战争指导》,绽旭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第139页)”(2)。这对奥军士气是一种毁灭性的的打击。

  指挥普军取得普奥战争胜利的老毛奇深刻的认识到了后膛装填撞针枪对于战争格局的改变,他认为:后膛枪使防御成了较强的作战形式,决定性的进攻要通过包围来实现。老毛奇说:“单纯的正面进攻只能得到小小的成功,但却要付出很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转到敌人的侧翼位置,从侧翼向敌人发起进攻([美]马克斯•布特:《战争改变历史》,石祥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38页)”(3)。

  现代意义上的步枪定型于德国毛瑟兄弟设计的毛瑟1871式步枪。该种步枪及其衍生型号驰骋在一战及二战的战场上,成为步兵手中最重要的装备。其中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就是抗战时期日本人手中的三八大盖儿了。因为该枪设计定型于明治38年,即公元1905年,枪上还有一个防尘盖,所以叫做三八大盖儿。
  随着希特勒在苏联的闪电战的破产,东线的战事陷入僵持,类似斯大林格勒这样的残酷巷战不断出现。德军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像传统步枪那样既能远距离精确射击又能在短兵相接时快速连射的步枪,于是结合了传统步枪及冲锋枪两者优点的新型步枪出现了,那就是自动步枪。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步枪就是德国人设计的StG44突击步枪,该枪的外形酷似苏联生产的AK—47(注:应按俄语发音为“阿卡”)。看过《帝国陷落》的朋友如果注意的话就能看到保卫德国总理府地下室的德军士兵手中拿的就是StG44突击步枪。

  自动步枪之所以能够连续发射其原理就是利用发射药爆炸后的膨胀气体来做功,并在弹簧的协助下完成退壳、装弹、闭锁等动作,只要抠住扳机不放,自动步枪就可以连续打完一整匣子丨弹丨。现代军队士兵手中装备的基本都是自动步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联生产的AK—47和美国生产的M—16。

  以毛瑟1871和三八大盖代表的非自动步枪和以AK—47代表的自动步枪之间还有一种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就是不用拉动枪栓来装弹但却不能连续发射的步枪,只能扣一下扳机打一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二战中美军使用的M1式加兰德步枪。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当德军士兵还在打一枪拉一次枪栓的时候,美军士兵就可以轻松的连续扣动扳机射击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