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30节作者:
苏肄海 日期:2016-03-10 15:17:37
第五章 两次《地中海协定》
俾斯麦之所以同意与意大利结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以意大利为桥梁与英国建立紧密联系。为了保证英印贸易线路的畅通,直接控制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对于英国来说极为重要。但苏伊士运河也是法国沟通其与印度支那殖民地及与亚洲开展贸易的咽喉,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对埃及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几乎爆发战争。意大利与法国为了争夺突尼斯也有矛盾,英意两国在地中海有遏制法国的共同利益。于是在俾斯麦的唆使下意大利与英国在1877年2月12日签订第一次《地中海协定》。3月24日,奥匈以互换照会的形式也加入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针对的是法国和俄国,目的在于维持地中海的现状。
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显然并不能让俾斯麦满意。俾斯麦的目的在于使英国更深的介入巴尔干半岛从而引发与俄国更大的矛盾,并造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与英国接近的态势,不但在外交上孤立法国同时也孤立俄国,迫使俄国接近德国,不敢与已经被孤立的法国结盟对付自己。
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三国同意共同维持近东(包括小亚细亚)现状并保护黑海海峡,这明显是针对俄国的。
通过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俾斯麦终于达到了目的,使英国更深的介入到了巴尔干半岛,并使奥匈也受到英国的保护,他自己反倒超脱出来了。当然了,英国也不是傻瓜,之所以同意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也是事出无奈。首先法国一直在寻求俄国的友谊,不可能再像克里米亚战争时那样成为遏制俄国的盟友;第二,英国能寻找到的遏制俄国的盟友只剩下了奥匈、意大利、德国;第三、英国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并不愿意已是欧洲大陆最强国的德国更进一步的扩张,从长远来看遏制德国才是符合英国长期利益的。而且德国在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海峡并无实际利益,不可能成为遏制俄国在此扩张的盟友,英国能拉拢的伙伴也只能是奥匈和意大利。所以第二次《地中海协定》也是符合英国的利益的。
两次《地中海协定》尽显俾斯麦的奸雄本色,这一协定虽然是针对俄国的,而且英国与之签订协议的还是德国的两个盟国,但德国却置身事外,把援助奥匈抗俄的责任完全推给了英国。从而达到借助英国的压力迫使俄国向自己靠拢的目的。
至此,俾斯麦煞费苦心构建的孤立法国、迫使俄国保持中立的外交体系大功告成!其实俾斯麦所构建的外交体系远远比本书所描述的更为复杂,那是一个密如蛛网的秘密外交体系,死死的困住了法国,使这个一心要复仇的大国在整整二十年间动弹不得,一直到俾斯麦下台为止。
日期:2016-03-10 22:41:10
说起来也是法国一战打完逼德国逼得太紧,赔地赔钱赔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当然也和英国的态度有关系,好像记得也不是张伯伦一个人的黑锅,英国大环境就不希望有战争,也就是你说的大陆均衡政策。如果早在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英法就开战,德国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毕竟大规模动员都还没开始。
如果不是英国玩弄大陆均势,一直扶植德国,德国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法国对德国的警惕心高着呢,鲁尔危机就是例证。法国为什么后来会随同英国走向绥靖政策是很复杂的,后文有详述
日期:2016-03-11 08:49:39
一句话,英国作为最强的国家由于其工商业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统一欧洲,但也绝不愿意其他国家统一欧洲或者取得欧洲大陆霸权,所以欧洲大陆在其制衡外交下一直保持分裂。秦国作为最强国有着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六国只好完蛋。
而且英国是岛国,海军又最强大,更愿意做一个离岸平衡手,利用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并维持其殖民帝国的安全。
日期:2016-03-11 15:31:27
第七篇 新路线
1888年3月9日,始终信任俾斯麦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去世。当天太子继位,是为腓特烈三世。但仅仅九十天后腓特烈三世便因喉癌去世,其子继位为威廉二世。
第一章 威廉二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