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通俗西藏史》
第40节

作者: 白发布衣2016
收藏本书TXT下载
  河北的起义虽被叛军扑灭,但也显示了,河北民众的归唐之心,安禄山不得不在河北诸郡留驻重兵,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潼关防线的压力。其后,直到公元755年六月,叛军都不能从潼关讨得半点便宜。而在这半年中,朔方军在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的率领下,收复常山、平定藁城,攻取赵郡(河北赵县),斩杀叛军任命的太守郭献璆,而后回军驻守常山。史思明不甘心失利,重新集结河北叛军,意欲重夺常山,郭子仪命骁骑轮番接战,趁叛军疲惫之机,伏兵四起,在沙河将史思明打得大败。安禄山听说河北战事失利,派遣精兵增援。郭子仪先击破史思明部,又在嘉山击破叛军援军,史思明逃回博陵(今河北定州市)。在郭子仪兵威之下,河北各郡县都斩杀叛军守将,迎接朝廷军队。就在郭子仪兵锋正盛,欲整军北征范阳之际,他突然接到了“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的消息。这一天崩地裂的消息,使他不得不放弃河北诸道的军事优势,率军奔赴灵武护驾,河北诸道再次陷落于叛军之手。

  哥舒翰被逼出潼关
  公元756年的上半年,叛军集团已露出颓势,向西难以突破潼关天险,朔方军又在河北诸道截断了叛军退路,将叛军分割成以安禄山为首的洛阳集团,和以史思明为首的范阳集团,两集团之间首尾不能相顾。安禄山也看出了叛军的窘境,但他无计可施,只能在洛阳的宫殿里痛骂当年怂恿他扯旗叛乱的心腹。就在安禄山坐困愁城之际,上天送来了他人生中最大帮手,这就是唐明皇——李隆基。
  李隆基这个皇帝少年时果敢坚毅,初登帝座,勤政爱民,可为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楷模,只可惜晚节不保,到了他人生的中后期,富贵荣华,乱花迷眼,变得刚愎自用,昏庸不堪。就在公元756年六月,他做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个,愚蠢的决定,日发六道金牌,逼迫哥舒翰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哥舒翰领兵离长安之时,曾与玄宗相约,严守潼关,朔方军兵出河北的战争策略,这一策略在半年的实施过程中初见成效,本应继续实施。但被阻于潼关以东的安禄山,却心生一计,他将老弱残兵列于关前,引诱唐军出关决战。这种障眼法自然瞒不过久经沙场的哥舒翰,但却骗过了远在长安的李隆基。当李隆基从监军太监那儿,得到了密报之后,想要生擒安禄山在他阶下,以雪失颜(没面子)之耻的心思,就像是滔天巨焰再也不能抑制,于是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决战。哥舒翰接旨后急忙上书,称到:“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暗藏精锐,以老弱兵卒引诱,肯定是有诡计。而且,贼兵远来,精草无继,利在速战。如果我师轻出,正中其计!”玄宗不听,就在此时,为祸安史之乱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杨国忠也跳了出来。杨国忠担心哥舒翰现在手握重兵,如果顺利扫平安禄山后,必会入朝拜相,这种挽国家于危亡的重臣拜相后,品节必在其上,所以他一定要让哥舒翰在平叛过程中有暇,才能在日后朝中权利倾扎时留下把柄。于是,他跑去见玄宗说道:“兵法讲,安不忘危。现在大军全部都集结在潼关,宜早出决战,否则一旦师老兵疲,万一有个闪失,京师就太危险了。”

  在杨国忠的撺掇下,唐玄宗因为安禄山造反,而备受摧残的心灵,再次转向了对领军边将的嫉妒猜忌,于是在短短几天内,连下诏书逼迫哥舒翰出兵,最终直接派遣太监携带尚方宝剑,到达潼关宣旨,如再不奉旨,辄斩哥舒翰由监军太监边令诚掌军。这一次,唐玄宗用他最后的刚愎自用,将他的国家和臣民们从悬崖边上彻底推入了深渊。
  哥舒翰接旨之后,抚膺恸哭。这位纵横西域多年的老将,深知唐军训练不足,据险而守尚能支撑,与叛军野战,必败无疑。但在朝廷严令之下,求告无门。无奈之下,哥舒翰于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初四日,领兵出潼关,兵驻灵宝,即将开始的灵宝之战,将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命轨迹。
  潼关陷落--玄宗幸蜀
  无奈出兵的哥舒翰,初八日于灵宝西原与叛军崔乾佑部相遇。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崔乾佑预先在山谷中设伏,将唐军诱入谷内,叛军伏兵四起,将唐军前后道路阻断,并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此时,唐军士卒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弊病暴露无遗,在叛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唐军军心大撼,竞相奔逃,被挤入黄河淹死的无以计数,哀嚎之声惊天骇地。二十万唐军逃回重围的只有不到八千人,哥舒翰本欲整兵再战,却被部将火拔归仁绑了,投降了叛军。

  初九日,崔乾佑既率领叛军攻占潼关。潼关失守后,天下震动,唐玄宗在长安听说此事,命杨国忠召集朝会向群臣问计,朝中文武默然无语。不知此时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可曾想起向他屡次上奏,请求固守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郭子仪、哥舒翰等一干名将?!
  唐玄宗眼看着朝中大臣沉默无语,只有杨国忠在那儿上蹿下跳。沉默良久的玄宗皇帝向大臣们宣布御驾亲征,领兵出长安迎击叛军,保全长安安全。玄宗以为此言一出,朝臣必定群情激奋,誓言与叛军决一死战。或者,哪怕是朝臣纷纷反对,皇帝御驾亲征,他也算是能有个台阶下,这总比朝堂之上,鸦雀无声的尴尬要强上许多。可惜,将朝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数十年的玄宗皇帝,再次失算了,他投下这个重磅消息后,朝臣无一上奏,既无人赞成,也无人反对。说来也是,能站在朝堂之上的大臣那个不是人精子,长安城中无兵无将,只有禁军卫戍皇城,死守尚且不足,何来兵马出城与叛军决战?以哥舒翰之能,携威名震慑西域,百战名将之势,领二十万唐军出潼关与叛军野战,尚且一战而败,你李隆基就算是号为天子,你又不是神仙,此时出兵御驾亲征,你是在逗我们玩儿呢吧!?

  就在这次最尴尬的朝会结束后,次日凌晨,唐玄宗在三千禁军护卫下,带着太子、杨贵妃等少数家人,连夜逃出长安,将这座名城,和城中的百万子民,留给了叛军鱼肉。玄宗逃跑之时,朝中大臣一无所知,直到大臣们上朝之时,才发现他们的老板跑路了。于是,长安城中顿时大乱,大臣们争相奔逃,长安城门为之拥塞。
  日期:2016-06-07 09:04:31
  马嵬之变--肃宗登基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玄宗出逃,只行一日。十四日,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前,因仓皇出逃,衣食无备,禁军士卒怨气颇多。正巧杨国忠出马嵬驿,被二十几位吐蕃使者拦住,向他陈诉无衣无食,要求返回吐蕃。就在双方对话之时,禁军中有人高喊:“杨国忠与胡人**,意欲谋反!”,禁军士卒群情激奋,将杨国忠射落马下,乱刀砍死。随后,乱军又将杨国忠的儿子和韩国夫人(杨玉环之姐)杀死,并兵围唐玄宗营帐,逼迫玄宗皇帝杀死杨玉环以谢天下。玄宗无奈,命杨玉环自缢,并将杨玉环的尸体置于天井之中,供乱军士兵校验。乱军随后散去,这次兵变史称“马嵬之变”。

  经过马嵬之变后,太子李肃在禁军的簇拥下,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北去灵武,而唐玄宗在少量禁军护卫下,逃向了蜀地。
  安禄山也未曾预料到潼关会如此轻易的陷落,以至于叛军占据潼关后,驻军休整了几天,这给唐朝君臣的四散奔逃留出了时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