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29 18:41:39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三)
这人世中最痛苦的十种污辱之最,也就是腐刑,居然就因为自己的多嘴多舌而不幸降临己身,任哪一个有志男儿都会有五雷轰顶的幻灭感。那种彻骨钻心的痛,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不仅是愁肠百结、香汗淋漓、不知所往,甚至于连死的心也有了,这个就不是金大侠笔下的岳不群们为练神功而潇洒挥刀自宫所能比拟的了。
那么,是怎样的强大人生动力,让心性高傲又不惧怕死亡的司马迁苟活下来的呢?这个当然是他肩负的历史使命使然,也就是要完成父辈不曾完成的伟大任务,即完成伟大的史书《史记》是也。
所以,就在司马迁多次午夜梦回想自杀的时候,他便同时拷问自己的灵魂,死是一种很容易的事情,简单得只需一瓢水、一条细白绫,可是就这样屈辱地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轻于鸿毛,与卑微的蝼蚁无异,更加没有意思,因为我们会死很久。何况司马迁父子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皇皇巨著《史记》还没有杀青,就这样两手空空地下去见老父亲,又如何交代得了?同样是一种大不敬。好死不如赖活,等功成名就再死不迟,我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人”,我是带着上天的使命活在世上的。
日期:2017-03-29 19:25:21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四)
这样一想,司马迁的心理平衡多了,也不再在意世俗人和传统伦理如何看待自己,那不是自己的错,要是说谁错了,可能就是天子错了,我没有必要还为此把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于是,司马迁想通以后,心理障碍也就不那么显眼,变得成熟老练多了,不再那么愤世嫉俗,自怨自艾。
这正如写历史大散文的余大师所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司马迁终于在精神世界里艰难地复活过来,一种喷礴而出的创造热情由此“井喷”。
日期:2017-03-30 21:02:37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五)
正因为如此成熟的思想,再加上死去活来之后的人生顿悟,那种别样的视死如归让他甚至于有了对皇权的“蔑视”,所以更能无所顾忌地“不媚上”,对专制皇权的批判更是不遗余力,反正在世俗人伦中自己已经是被判了死刑的人,还有什么看不开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我手写我口,怎么爽怎么来,所以豁出去了的司马迁也曾无情嘲笑汉武帝的迷信,有历史研究者甚至认为《史记》就是一部赤裸裸的“谤书”,是个人情绪和好恶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宣泄,虽有偏颇,也不无道理。
而且,有人还过高估计了宫刑对《史记》成功的“正能量”作用,至少从总体来说,宫刑对司马迁的修史是有一定的负作用的。因为那种痛不欲生的耻辱几乎就让他放弃了生命,更不用说患得患失的坏心情对创作的强烈干扰。要不是超强的心理素质、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浓烈的功名意识,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开阔的眼界和对父亲的庄严承诺,估计最后《史记》能否编修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用说取得那么伟大的历史成就了。
果然,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是成功的摇篮,只是你必须得先成功地战胜苦难,不然的话,被苦难战胜了吞噬了,那么一切就无从谈起,这也是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伟大人格的最成功之处。
既然如此,我们接下来就讲司马迁是如何修史的吧。
日期:2017-03-30 21:33:09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六)
据说司马迁的修史事业,是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始的,最重要的是他出身历史世家,司马家族盛产伟大史家那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曾担任史官(先祖司马错、司马靳等还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的父亲司马谈就先当了汉武帝的太史令,当时非常杰出的历史学者。尽管他的生卒年无从考证,连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无法确定,不过司马家族是典型的史官家族,那是不容置疑的。
正如现代人所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司马迁的家学渊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那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顺理成章的事情,何况他本人又那么勤奋好学,还十分有历史担当,这正是成功的题中应有之义。
司马迁曾有过写意的在乡村渡过的游戏的童年。据《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从小就受到包括历史课在内的良好家庭教育。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迁到了长安,开始了古书的阅读。
由于家学渊源,更由于自娘胎里带出来的对历史的天生喜爱,也决定了司马迁的历史之路会走得很远,虽然之中充满酸甜苦辣和惊心动魄。
在疯狂消化吸收了很多大人的丰富史学知识之后,满腹经纶的小司马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千年不世出的青年才俊。
日期:2017-03-31 19:51:21
第四篇 重于泰山:“要成功,先自宫”的史圣司马迁(续七)
而从20岁开始,为了搜集更多、更鲜活的史料,也为了跳出史书的局限,开阔视野,不愿读死书的青年司马迁就兴致勃勃又野心爆棚地决定“周游列国”,探幽揽胜。这个在其《太史公自序》中也赫然写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从简洁而有力的文字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当时的追风少年八千里路云和月观古揽胜,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既辛苦又狂喜的复杂心情,套用现代一句流行语“痛,并快乐着”也非常贴切也。
而且,这个志存高远的传奇史家,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不惜像现代吉普赛女郎三毛一样背井离乡、流浪远方,见到过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们开会的地方,也在充满悲情色彩的汨罗江边凭吊过爱国诗人屈原。到过曲阜观摩孔圣人讲学传道的场所,甚至于专程去了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们讲述大风歌的故事,可谓是一只彻头彻尾采集真实史料的“田边历史蜜蜂”。
这种边走边唱的历史考察风景,本身就充满了历时久远的历史憧憬,我相信此时的很多读史者,也恨不得变成了当时餐风宿露的历史大侠司马迁的一个随从童仆,在江南的烟花三月里共醉,看美女翩然而过的绝美背影,听悠闲老牛风中沉闷地打鸣,窥鸟儿迅速滑过蓝天的翅膀,那是怎样的一种写意青春和人生情怀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