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43节作者:
苏肄海 她“嗯”了一声便再也不保持端庄的坐姿,随意靠在了沙发上。气氛有些尴尬,我平时既不看电视也不看网上的八卦新闻,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沉默了片刻后我问:“平时看书吗?”
“哦,看得少,也就看看时尚杂志什么的,有时候也看看励志书。”
日期:2016-04-03 16:43:13
第二章 两面三刀的意大利
奥匈吞并波黑引起了意大利的强烈不满,这个被俾斯麦讥讽为“胃口很好,牙齿很差”的国家对巴尔干西部也有野心,并不愿意看到奥匈在这一地区的扩张,虽然在名义上奥匈还是他的盟友。
1909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应邀访问意大利,两个对奥匈在巴尔干扩张共同感到强烈不满的国家秘密签订了《拉克尼基协定》,规定:第一,俄意两国共同维护巴尔干半岛的现状;第二,如果巴尔干发生任何事件,两国将支持巴尔干国家的民族自决原则,排斥任何外国的统治;第三,两国共同反对一切与上述目的相违背的行动。
两国又拿黑海海峡、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做了可耻的交易。
这个协定明显是针对奥匈帝国的,意大利背着盟友与盟友的敌人签订针对盟友的协定简直就是无耻至极。做贼心虚的意大利竟然在事后几天还专门与奥匈签了一份协定,规定与第三国签订任何有关巴尔干条约时都应该通告对方。堂堂大国行事竟如街头小混混,毫无信义可言,如此反复无常两面三刀其无耻卑鄙只能用淫贱两个字才能形容。
第三章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1年11月土耳其在与意大利的战争中惨败,丢掉了如今利比亚一带的全部领土。土耳其的腐朽无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这就严重的刺激了巴尔干诸国彻底摆脱土耳其统治并获取更大领土的野心。
早在1911年4月塞尔维亚便与保加利亚秘密协商瓜分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马其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土耳其的军事同盟,共同对土耳其作战。保加利亚对于建立军事同盟共同打击土耳其兴趣很大,但两国在如何瓜分马其顿的问题上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俄国积极支持同为斯拉夫民族的塞保两国结为同盟,因为这无疑将意味着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势力的扩大。在俄国的积极调解下塞保两国最终达成协议,两国在马其顿的争议交由俄国最终裁决。
1912年3月13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塞保同盟条约》,5月12日两国又签订了《塞保军事专约》,正式缔结军事同盟。1912年5月29日,希腊与保加利亚签订《希保条约》,10月5日,两国又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1912年9月黑山(注:旧译门的内哥罗)也与塞尔维亚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共同与土耳其作战。至此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1912年10月8日,巴尔干同盟中最小最弱的黑山首先向土耳其宣战,10月13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向土耳其提交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允许马其顿和色雷斯进行自治,被土耳其拒绝。10月17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向土耳其宣战,次日希腊也向土耳其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腐朽无能的土耳其军队连战连败,同盟军进展迅猛,尤其是保加利亚军队攻势极为凌厉,至10月底保军兵锋距君士坦丁堡仅有40公里。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丧失殆尽,仅剩下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弹丸之地。
土耳其没有能力保卫自己只得再次乞灵大国干涉。1912年12月3日,土耳其照会列强请求各国调停巴尔干战事。1912年12月25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在伦敦展开谈判,与此同时列强也开始进行斡旋。俄国竭力支持巴尔干同盟,企图再次削弱土耳其,扩大自己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而奥匈则在德国的支持下坚决抵制巴尔干同盟所提出的各种领土要求,以遏制俄国势力的扩张。其中关于阿尔巴尼亚及土耳其欧洲新边界划分问题成为两国斗争的焦点。
经过五个多月的讨价还价与会各国签订了《伦敦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将其埃内兹至米迪亚一线以西的全部欧洲大陆领土包括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各国,阿尔巴尼亚的问题交由德、法、奥匈、英、意、俄六大国处理。
日期:2016-04-04 19:52:25
第四章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土耳其的完败结束,巴尔干同盟各国都有收获,但保加利亚所获领土最多,成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最大的赢家。
塞尔维亚所获领土大多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但德奥两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领土扩张,意大利也不愿意看到塞尔维亚扩张到亚得里亚海,六大国最终决定阿尔巴尼亚独立。这就使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几乎什么都没有捞到,心有不甘的塞尔维亚不敢违抗六大国于是就向收获最丰的保加利亚提出瓜分胜利果实的建议,要求把保加利亚把占领的马其顿分一块给他。
希腊认为自己在战争中所得甚少,要求保加利亚把马其顿南部和色雷斯西部划给他;就连小小的黑山也向保加利亚提出了领土要求;甚至根本就没有参战的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这个暴发户提出把富庶的南多布罗加地区割让给他,作为他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酬谢。
面对这些分赃要求愤怒的保加利亚一概加以拒绝。奥匈看到巴尔干同盟因内部分赃不均有瓦解的迹象遂大肆煽风点火,表示坚决支持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因其军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表现神勇而自信满满,再加上奥匈的支持遂决定以武力教训塞尔维亚和希腊。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突然进攻驻扎在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此时距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伦敦和约》签订不过仅仅一个月而已。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还可以理解为各国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而第二次则完全是分赃不均的自相残杀了。
但让保加利亚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其军队的攻势很快就被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的联军所遏制,进攻失利的保军被迫转入防御。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一看保军失利顿觉有机可乘,遂也向保加利亚宣战。就这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演变为一场所有巴尔干国家群殴保加利亚的粗俗闹剧,甚至连土耳其都成了塞尔维亚的友军!国际局势变化之快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为了现实利益塞尔维亚和土耳其都能抛弃数百年的恩怨走到一起,可见所谓的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感是多么的荒谬和苍白。
保加利亚此时已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连战连败。奥匈帝国打算兑现支持保加利亚的承诺,积极准备参战,企图借机一举消灭塞尔维亚。但德国却认为奥匈此时参战极有可能引发大战,德国尚未做好准备。得不到德国支持的奥匈只好选择放弃,眼睁睁的看着保加利亚被四面围攻。德国的态度何以会有如此之大的转变?这就与威廉二世轻浮的性格有关了。在奥匈吞并波黑的危机中德国以极其强硬的态度迫使俄国屈服,虽然赢得了外交的重大胜利,但德国的决策层事后却有些后悔,认为为了奥匈冒如此之大的风险不值得。而且此时德国的决策层也察觉到了奥匈“绑架”德国的企图,开始对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保持警惕。危机过后不久德国宰相毕洛夫就对威廉二世说:“不要再重复波斯尼亚的事情(1)”因此德国这一次没有支持奥匈。本来这是德国决策层的一次理性回归,德国在巴尔干并没有任何实际利益,为了奥匈而冒着与俄国开战的危险实在是不值得。但可惜的是轻浮的威廉二世的理性并没有保持下去,奥匈和塞尔维亚的矛盾最终还是把德国拖进了大战。
得不到德国的支持奥匈只好偃旗息鼓,而得不到奥匈支持的保加利亚就只好求和了。1913年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根据条约马其顿几乎完全被希腊和塞尔维亚瓜分;罗马尼亚则得到保加利亚的粮仓——南多布罗加;同年9月29日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从保加利亚手中夺回了阿德里安堡。就这样,保加利亚不但丢掉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夺取的几乎全部胜利果实,还丧失了自己的部分领土。恼怒之极的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等国恨的咬牙切齿,最终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入德奥一方共同打击塞尔维亚,试图夺回失去的领土。
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的领土变更
从此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更加紧张,以前只是大国插手,现在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爆发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巴尔干已经彻底沦为欧洲的火药桶,引爆他只需一颗小小的火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就曾深刻的评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既不会有自由,也不会有团结,既不会有经济繁荣,也不会有独立和平(2)”只是大家都没有想到下一次的战争规模竟会这么大,波及面竟会这么广,持续的时间竟会这么长。
(1)徐弃郁:《脆弱的崛起》,新华出版社,2014,第303页
(2)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63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