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33节作者:
唐岛渔夫 日期:2016-12-03 09:16:18
金军南下(一)
以两年前的“张觉事件”为借口,公元1125年8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下伐宋。西路军完颜宗翰(粘罕)走云州(山西大同),下山西;东路军完颜宗望(斡离不)走平州(河北卢龙),席卷华北。其中,完颜宗翰因为大宋军民的拼死抵抗,被阻滞在了太原;而由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则抢先一步到达了大宋的首都,东京汴梁。
此时的汴梁城中,一片恐慌。
朝堂上,主战派和主和派激烈地争论着;朝堂下,前线的战事消息像雪片一样飞回都城。普通皇帝面对如此的危局,一般都会有两个本能的反应,——“战”或者“和”,接下来一定是召集大臣们进行只有高等级公务员才能参加的皇帝办公会,来讨论这两个选项。主战派和主和派,不管出于何种政治目的,一定会进行“战”与“和”之间的辩论,各陈利弊。最后,综合各方意见,皇帝拍板决策。
不过,这是普通皇帝才干的事情,宋徽宗不是普通皇帝,是文艺皇帝。文艺皇帝天生想法比较多,想象力比较丰富。宋徽宗,并没有仔细推敲过如何来处理危局,因为在他的心里,除了战与和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逃。就像一个鸵鸟,遇到危险,他就会习惯性地将头埋在沙子里。宋徽宗的逻辑是,只要是我看不见,那么这件事情就等于根本不存在,所以也就不会有那些糟心的恐慌和无奈。
皇帝假装看不见,但大宋政府的高级公务员们却无法逃避。
日期:2016-12-03 09:29:58
金军南下(二)
关键时刻,时任太常少卿(副部级官员,负责礼仪)的李纲站出来了。李纲是一个文人,却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在此后很多年李纲的大宋政治生涯中,他时而会欠缺军事指挥能力,时而会呈现出文人般的天真和迂腐,但李纲从来不欠缺的就是勇气。而当国家危难之际,所有的战略推演都是假设,只有热血沸腾,振臂一呼的勇气,才能够凝聚军民们的战斗力。
或许是受到了当年李隆基西逃四川、李亨北上灵武称帝并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启发,李纲提议,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以激励士气,招募天下英雄勤王。
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已经张皇失措,顾及不了那么许多了,只要能够保命就好。做一个太平皇帝自然舒服不过,但战端一起,莫如眼不见心不烦,卸下一身重担,一走了之。打定主意的宋徽宗,下诏传位给自己的太子赵桓。随后,内心极度恐惧的宋徽宗赵佶,一路狂奔到了安徽亳州,接着又惊魂未定地躲到了更靠南的江苏镇江。就像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宋徽宗遥望着京师,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管他身后洪水滔天,此刻我只想静静。
被错综复杂的形势裹挟着推到大宋政治军事前台的宋钦宗赵桓,这时候又惊又喜。惊的是,金兵兵临城下,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喜的是,春秋正盛的宋徽宗逃跑,自己居然一夜之间黄袍加身。心情复杂的宋钦宗,能够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恩图报,加封李纲为尚书右丞(国务院副总理)。并且,责成李纲负责整个东京汴梁的防务工作。文人出身的李纲,除了加固城防,稳定军心之外,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热切盼望着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叫种(chong)师道。
日期:2016-12-05 08:42:15
西军(一)
种师道,山西人,长期带领大宋常备正规军,战斗在西北对抗西夏和西羌的作战一线。他一手栽培的部队“西军”,是当时所有勤王队伍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西军的全称是“西北禁军”,是当时大宋全境三支常备禁军之一。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北宋时期的兵制。
北宋自赵匡胤立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治国方略上,重文而轻武;在微观军事部署上,重中央而轻地方。当年的赵匡胤,为了防止地方军头作乱,从而重蹈晚唐藩镇割据的覆辙,索性把地方州府军队的精壮,全部收归中央所有,由朝廷统一编制训练,而称为“禁军”;禁军抽调之后,地方州府上剩下的老弱病残,统统被划归为“厢军”。厢军名义上是地方军队,实际上由于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缺粮少饷,后来慢慢沦落为种草养花,杀猪喂牛的杂务兵;在更加边远的乡镇,则存在着“乡兵”。乡兵也就是民兵,兵力虽然不少,但却并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而乡兵本身也并没有脱离生产劳作,基本上是放下刀枪就是锄头,脱下军装就是本本分分的农民。
总而言之,北宋的部队,厢军和乡兵都是打酱油为主,只有禁军才称得上是正规军,而且是常备的职业正规军。
日期:2016-12-05 08:48:29
西军(二)
《水浒传》中动不动就讲“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实际上禁军数量的顶峰也确实有八十万之多,只是这么多的禁军,绝对不会全部布置在东京汴梁。北宋末年的禁军按照地域,分成了河北禁军,西北禁军和中央禁军。河北禁军主要防备北方的辽国契丹人,西北禁军主要防备西夏党项人,中央禁军主要拱卫京师而归朝廷直属,是禁军中的机动部队。
在三大禁军之中,当时实力最强的就是“西北禁军”。西军长期驻守在西北军事一线,兵源中既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这样混编的一支部队,战斗作风极其强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堪称一流。西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世代作为大宋的职业军人,因此有着与生俱来的国家荣誉感,在作战中勇冠三军,视死如归。比如《杨家将》中的“十二寡妇征西”,其实也不完全是虚构。真实历史中的“西军”,年轻士兵们经常常年外出打仗,有时候会成建制地为国捐躯。而剩下的小寡妇们,在自己的男人们战死之后,一则需要为男人们守节,二则寡妇门经常聚居在一起生活,形成一种女人们互帮互助的全新的家庭生活。
西军中最为有名的三支部队——评书演义中的“杨家将”,杨府佘老太君娘家的“折家军”以及我们马上就要提到的种师道的“种家军”。
大宋帝国风雨飘摇之际,种师道率领西军万里勤王,杀回东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