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模块和立体化的角度&严谨的八卦精神)》
第35节作者:
唐岛渔夫 日期:2016-12-08 08:48:35
靖康耻(三)
然而,所有的一切在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都再也算不得什么。
公元1126年秋天,仅仅距离上一次撤兵半年之后,金军卷土重来,大举南下。提前得到消息的老将军种师道,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上书宋钦宗,陈说此次金兵来者不善,希望皇帝能够迁都长安,避敌锋芒的同时,回归汉人的龙兴之地。
种师道的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
北宋开国之后的很多年中,一直有开封和洛阳的都城之争。比如赵匡胤,生前为自己选择死后墓地的时候,就特意将地点选在了洛阳和开封之间的交通要冲——巩县(也在广义的虎牢关一线。我们复习一下洛阳盆地的地缘,洛阳盆地东出中原到开封,必经之路就是虎牢关一线),为日后迁都洛阳做准备。
日期:2016-12-08 08:55:08
洛阳盆地地形图
洛阳盆地东出中原到开封,必经之路就是虎牢关一线,这就是当年李世民和窦建德为什么选择在虎牢关一决生死的根本原因
宋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为了迁都洛阳做准备,生前把宋氏皇陵地址选择在了巩县(河南巩义)。恰好卡在虎牢关一线的交通要冲上,为将来迁都洛阳做准备。
宋之后,宋徽宗之前的“七帝八陵”,选址都在巩县。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日期:2016-12-08 08:58:33
靖康耻(四)
很显然,相比我们前文讲到的长安、洛阳之山河四塞,拒险而守,北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实际上处于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四战之地。据一些非正史记载,甚至赵匡胤和赵光义还因为这个问题,有过一次非常激烈的交谈。最后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这句话最终导致了赵匡胤放弃了迁都洛阳的念头。
事实上,当初北宋选择开封做首都的理由本身也很牵强。第一个原因,开封作为唐以后五代几个乱世皇帝的首都,已经先后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第二个原因,当时北宋的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一带。当年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江南到汴梁这段还可以用,但再往上游到洛阳和关中,则经常淤塞(见下图)。因此由于历史传承和漕运方便,赵匡胤最早选择了开封做首都。而且为了维护首都的军事安全,北宋中央政府不惜耗费大量军费开支,维持着一支庞大的中央禁军,来保卫无险可守的东京汴梁。
日期:2016-12-08 09:08:04
隋炀帝大运河示意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隋炀帝当年搜刮民脂民膏营建的大运河,在隋炀帝死后,发挥了沟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巨大作用
由于北方农耕区开发较早,人类对水土破坏较大,北方自然环境逐步恶化。同时,北方多年战乱,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南方经济的大发展,首先得到发展的就是江南。
中国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是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从隋唐直到今天,这个进程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
北宋末年的东京汴梁,所需大量的吃穿住用行的经济商品都来源于江南,因此汴梁的运河漕运,是让北宋政权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迁都洛阳或者长安的原因之一
日期:2016-12-08 09:13:24
靖康耻(五)
很显然,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的军事中吃到苦头,但是又在和谈中尝到甜头女真人,第二次南下一定是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面对如狼似虎的金国军队,宋钦宗既然打又打不过,跑又不想跑。那么,放弃富庶的东京汴梁,迁都据有山河之险的洛阳或者关中,则是非常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然而这一次,种师道的迁都建议依然没有被采纳。威震陇右的老将军,带着悲哀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金兵此次南侵,依然故伎重演,由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分别率领西路军和东路军直逼汴梁。不过,这一次却又跟上一次,有很多不同之处。
(1)此时城内,主和派上位,已经没有纯粹的主战派李纲了;
(2)此次两路金军势如破竹,几乎同时到达汴梁,合兵一处,号称十五万;
(3)上次东路军势单力孤,实行的是半包围,这次是对汴梁的彻底围城。从里到外,水泄不通;
(4)由于上次几十万的勤王大军刚刚遣散,匆忙之间很难再聚齐。而朝廷的主和派,怕激怒金军,也命令不多的几支勤王部队按兵不动;
(5)最后一条,也是最要命的。宋钦宗赵桓,居然相信一个叫做郭京的江湖骗子,担任城防总指挥。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宋钦宗让这个叫做郭京的人去“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这样的东京保卫战,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行为艺术。
战争的结局,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日期:2016-12-08 09:22:51
宋徽宗画像——明人作……。让我们再来看一眼“文艺皇帝”宋徽宗的画像
有其父必有其子,宋钦宗赵桓将父亲太上皇赵佶的艺术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关系社稷江山存亡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中,赵桓任用江湖术士郭京布置城防,大玩行为艺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