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韩国的国家利益决定。韩国西有强大的秦国,北有胡服骑射的赵国,东还有魏国,南相连着楚国,四战之地,国力羸弱。特别是秦、赵两国,对韩国的威胁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因此,韩国一面派人与秦国和谈割地,一面直接向赵国抛出上党,激怒秦国,引起两强相争,最好打个两败俱伤,那样对韩国最有利。
(3)此时的韩王是韩桓惠王。这位大王当政期间政治混乱,朝令夕改,他善于“术”治。当年申不害“术”治,是指君王选拔、监督、考察大臣的方法,而韩桓惠王的“术”,是帝王的权术,是权谋,两者之间那真是天差地别。在这位韩王称王当政的三十三年期间,自导自演了“移祸赵国”、“资周灭秦”、“疲秦计”三大著名的权术,因此,从韩王的性格上看,冯亭应该是接受了秘密旨令的。
(4)冯亭的性格。冯亭是个有谋略,有理想的,忠君爱国的人。从他以前辅佐乐毅灭齐,可以看出他的谋略、理想;之后,乐毅被罢黜,冯亭回韩,为国家效力;还有后来的冯亭拒绝了赵国的高爵厚禄,不愿见赵使;最后和赵括一起战死在长平,体现了冯亭的忠君爱国。试想,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与民共议,献地于赵呢?如果没有韩王的秘密旨令,我觉得冯亭为了韩国很可能直接同秦军战死在上党。
那么,冯亭的谋划献地于赵成功了吗?赵国会接受上党吗?请看下集。
[7]补充说明一下:韩王秘密派人跟秦国议和,割让上党,靳黈由于不听韩王的命令,不愿意撤离上党,所以被韩王撤换。
日期:2016-08-30 11:38:38
第二十七章【赵国受地】
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冯亭决定献地于赵,于是就派出使者到赵国,请求赵孝成王赵丹(此时他已经称王四年了)接受上党,这是上党十七城几十万军民共同的请求:宁为赵民,不做秦人。
赵孝成王听了之后,没有立即决断,于是他就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想听一听他的意见。
赵豹是不同意的,他的理由是:“无故之利,贪之有害。”
“这是韩人仰慕我的恩德,宁愿归顺于我,怎么能说是赵国无缘无故就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呢?”
之后,赵豹的回答非常的著名,主要有这几点:
(1)秦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在这几年,秦国不断的进攻蚕食韩国领土,现在占领了野王,将韩国拦腰截断,这是为了什么?摆明了就是为了拿下韩国的上党十七城。
(2)韩国移祸,赵国不可中计。现在,韩国故意把上党之地献给我们(赵国),就是把烫手的山芋给我们,移祸赵国而矣,我们怎么能往韩国设的圈套里面钻?
(3)政治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秦国付出千辛万苦,损兵折将、徒耗那么多的钱粮,但最后却是赵国坐收渔翁之利。如此,秦国一定会愤怒转而进攻赵国,何况现在我们的国力比不上强大的秦国,所以我们不能引火烧身,不能接受这无故之利。
其实,这几点建议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赵王听了之后,不置可否。因为他内心是不同意赵豹的意见的,所以又召来平原君赵胜(也是赵王的叔父),平原君呢?他认为这是多好的机会呀,韩国好端端送了十七座城池过来,不要白不要,他是赞同接收上党,这样可以把赵国的西上党和韩上党连成一块,建立一个新的上党郡。
这边我插一段话,赵孝成王在面对这样的军国大事时,没有召开大型的朝会,没有和其他的大臣商议。比如:蔺相如(丞相)、虞卿(丞相)、廉颇(上将军)、乐毅(封君名将)、乐闲(乐毅之子,大将)、乐乘(乐毅同宗,大将)、许历(国尉,国防部长)、马服君赵括(虽年轻,但继承父亲封君高爵)。赵孝成王和谁商量,只是和他的两位叔叔,虽然这两位也是非常有才能、谋略、见识的人,但是这让人总觉得赵孝成王有些任人唯亲,在这一点上,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赵惠文王。想当年阏与之战,赵惠文王先问廉颇、乐乘,后命赵奢为将,为天下诸侯首胜秦军;之后,提拔蔺相如于布衣之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逼秦王击缶,赵国崛起,威震天下。
赵王和平原君是一拍即合,于是,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去负责接收上党的事宜,赵国全面的接收了韩国的上党十七城,派赵军驻守。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食邑三万户;其他的官员、有资望的士人都受到了相应的封赏。最后,冯亭不愿见赵使,拒绝了赵国的封赏,因为他觉得自己出卖了祖国的土地,已经是大大的不忠,怎么还能享受赵国的高爵厚禄呢?
由此,上党十七城归了赵国,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那么后人在争议什么呢?请看下集——《赵国该不该受地之谜》。
日期:2016-08-31 11:35:36
第二十八章【赵国该不该受地之谜】
上一集我们讲到了,赵国接受了上党郡十七城,那么对于是否应该接受上党,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争论,在这一集中,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正方的观点:赵国应该接受上党。理由如下:
(1)韩国的上党十七城军民是在危难之际来投靠赵国,赵国怎么能将其拒之门外?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那么以后还有谁会来向赵国投降?
(2)赵国得到了上党,就能够把原有的西上党和现在的韩上党连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上党郡,就能给赵国的都城邯郸凭空增加三百里的战略纵深,上党郡与赵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息息相关;
(3)不需要赵国花费一兵一卒,不需要赵国途耗钱粮,只需要赵国点个头,这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何不要上党这白送的十七城?如果赵国要扩地,那还要多少人流血牺牲?
(4)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已经强大了三世,六十余年,成为了天下仅次于秦国的的超级大国,现在赵国不仅在国力、军力、民力、财力,有称霸天下的雄心,就是韩国不献上党,那赵国也要率军去夺,现在白送过来,当然就直接接受了。
反方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理由如下:
(1)秦国出钱、出人、出力,攻打韩国,现在赵国却吞并了秦国的战利果实,那么赵国在政治上就处于劣势,而且平白无故的增加三百里土地,引起天下诸侯侧目,它们也会坐观秦赵争斗。
(2)这是韩国的移祸之计,不能上当,如果接受上党,就相当于赵国为韩国抵挡住了秦国的大军,为天下诸侯独挡秦军。
(3)赵国接受上党,直接引来了秦国的“复仇”大军,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长平大战,使得赵国损失了几十万最精锐的将士,赵氏父子三代积蓄起来的国力、人力、物力、财力耗损一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
其实,正方、反方说的都很有道理,在此,我就来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会怎样?在短期内,赵国是免除了兵祸;可是从长远上看,赵国失去的更多,秦国对赵国的威胁更大。秦国占据了上党,就可以将河东、河内、上党三郡连成一体,压制赵国的战略空间,完成了通天大计中的第三步,之后,秦国居高临下,与赵国进行举国大决战,那么赵国将会被秦国孤立、蚕食,最终吞并。当此之时,赵国应该以攻为守,勇于西进,夺取上党,与韩、魏结盟,反过来压制秦国的河东郡、河内郡,锁秦国于函谷关内。所以,我认为赵国接受上党的方略是正确。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