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9-26 12:32:31
第四十三章【赵军攻守之谜(4)】
其实,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不过在这一集,我们就来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赵国主动进攻,会怎么样?此时的赵国,让我想起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发动了著名的苏德战争,在战争的初期,准备有素的五百五十万德军及同盟军,凭着强大的机械化装甲师,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闪击战,横扫苏军,向东推进了六百多公里。甚至还进行了世界上最大的围歼战——基辅围歼战,消灭了近66万苏军。之后由于天气的骤然变冷(零下二三十度)和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军折戟莫斯科,损兵50余万,之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整期。
在这时,苏军的最高统帅部(5人)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朱可夫觉得苏军应该继续防守,另一位成员铁木辛哥也同意,可另外两位成员觉得应该进攻,最终的决定权在斯大林手上。信奉“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斯大林最终拍板——苏军进攻。
面对进攻的苏军,同样信奉这句名言希特勒表示非常高兴。他觉得如果苏军防守,苏军凭借工事防守,那么我需要调集3个德兵来对付1个苏兵;现在我只需1个德兵就能对付1个苏兵,德军也继续进攻。
那么结果如何,在后来的几个月中,苏军节节败退,德军大胜,又向东推进了几百公里,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
如果此时,赵军面对优势的秦军采取进攻,我觉得赵军必然大败,并且会迅速失去上党,那么秦赵的大决战就应该不会发生在长平了,很有可能发生在武安,甚至是邯郸。所以,我认为赵国主将廉颇在先期采取守势是正确的,而且赵军防守还有这几个优点:
(1)符合赵国驻守上党的战略,赵国的君臣没有想到、也没有做好举国大决战的准备。
(2)防守的一方可以占据地利,居高临下,虽然不能发挥赵国骑兵善骑、机动的优点,但是地利可以补其不足,还可以更好的发挥赵军善射的优势。
(3)缩短了赵国的补给线,赵军主力驻守在长平地区,离赵国的邯郸近,赵国的后援距离短,利于赵国的运输补给;相反,秦军远道而来,补给线长,后援运输压力大。
(4)避敌锋芒,秦军远道而来,锐气正盛,应该先采取守势,等到秦军水土不服、气衰再寻找战机。
那么,在赵国名将廉颇的精心布防下,秦军又会如何,秦军的矛能攻破赵军的盾吗?请看下集。
日期:2016-09-27 12:59:48
第四十四章【王龁猛攻】
“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史记》。
从公元前262年4月到公元前260年,在经过长达1年零8个月的秦、赵两军上党对峙之后,秦军终于开始进攻了。
秦军大将王龁选择在这一时刻,主要理由有:
(1)秦军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后援的种种战略物资已经运达战场,秦军也做好了战前的准备,可以适时发动进攻;
(2)赵军占据各个要道口,秦军要想进入上党郡,就必须要先行拔除这些钉子,对秦军来说,这是必攻之地;
(3)在这1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秦军的斥侯(侦察兵)早就已经将上党的地形、山川、河流、赵军的布防、兵力部署等打探的一清二楚,而且秦军的细作(间谍)早已经渗透进赵国,甚至是赵军内部;
(4)秦国自从白起领军以来,百战百胜,威震天下,可是经历了阏与之战,十万秦军全军覆没,是秦军的奇耻大辱。现在,赵国又还抢占了秦国的胜利果实——上党十七城,旧账未平,又添新账,秦军此次是为了雪耻报仇而来,士气高昂,战力高涨。
(5)赵军防守松懈,赵国自赵武灵王以来,连战连胜,国土扩张了一两倍,就连对秦国也有阏与大胜,说赵军有些骄狂之气也不为过。现在赵军驻守上党郡大约有两年的时间,一直也与秦军处于对峙阶段,长期未经战斗,防守日渐松懈,是秦军进攻的好时机。
那么结果将会如何?
在公元前260年初,秦将王龁迅速攻下了赵国的上党城(是上党十七城中的一座,今山西省长子县),此时上党城中的百姓都弃城离家,逃往廉颇重兵布防的长平地区。秦国这一次进攻得手,使得赵国独霸上党郡的图谋破裂,秦军进驻上党城,就像一枚楔入的钉子。之后,秦、赵两国的战争在上党郡内更加激烈的进行。
4月,首战告捷的王龁经过短期的休整之后,继续率军进攻赵军,战况惨烈,双方犬牙交错,连侦察兵都直接开战了,赵军发现了一部分秦国的侦察兵,立即快马追杀,秦国的侦察兵死伤不少。为了报仇,秦国的侦察兵化妆渗透到赵军防线腹地,居然建立了奇功,斩杀了赵军裨将(副将)[9],名字叫“茄”(《史记》和《资治通鉴》上没有记载他的姓氏,我查了一下其他的资料有说是“弧茄”)。
6月,王龁继续发动猛攻,赵军大败,秦军攻破了赵国西线空仓岭的两个城堡,并俘虏了四位尉官(中低层将官,相当于千夫长),史称“二鄣四尉”。
在秦军的第一轮猛攻之时,赵军屡败屡战,失去了西线空仓岭的防线,退守在中部丹水、东部石长城防线,秦军打开了通道,进入上党郡地区。
那么,我现在有一个疑问:作为秦国上将军白起,此时在干什么呢?面对着这样的大战,他在哪里?请看下集。
[9]这边补充说明一下:“裨将”毫无疑问就是“副将”的意思。可是问题在于是谁的副将?这边有两种观点:
(1)是廉颇的副将。理由是《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蒙武(蒙恬之父)为裨将”,这边裨将的意思是王翦六十万大军的副将,都是史记,都是司马迁的记载,所以他们认为裨将是主将的副将的意思。
(2)是西线空仓岭防线总指挥的副将,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观点。理由如下:
一是,此时廉颇统帅的赵军应该有将近二十万,那么作为二十万大军的副将出行怎么也有几千人护卫,再加上空仓岭的接应部队,就凭秦军渗透进来的少量侦察兵,斩杀难度太大,不太可能。
二是,赵军空仓岭(西线)防线的副将可能性较大,在秦赵两军混战之时,双方激烈交战,战场乱成一锅粥,赵军预备队全部投入,甚至连伙夫都参战,在这样的混战当中,秦军侦察兵很有可能浑水摸鱼。
日期:2016-09-28 17:25:43
第四十五章【白起何为】
有这样的两位将领,一位打胜仗的机率是75%(王龁),另一位是100%(白起),如果你是秦王,你会怎么选?我想大家毫无疑问会选择100%的。
那么此时的白起为什么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他又在忙些什么呢?
我觉得此时的白起没有出现在战场上的原因是:
(1)此战只是为秦军打开进入上党郡的通道,这样的小战,用的上“战神”白起亲自出马吗?不要说白起手下的“四大战将”,就是任何一名优秀的秦军高级将领,都能够顺利完成,杀鸡焉用宰牛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