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吴起,著名的政治家、法家,同时也是战国初期最著名的军事家。吴起一生中经历过七十六次大战,大胜六十四次,平十二次,从未有过败绩,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吴起率领五万精兵,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吴起为将之时,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论功行赏,因此吴起深得将士们的拥戴。吴起在魏国为将之时,率领魏军大举西进,夺取了秦国千里河西之地,由此,魏国设立西河郡。
在魏文侯末期,魏国有方圆四千多里,其国力、军力、财力、民力,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魏文侯逝世后,魏武侯继位,总体来说魏武侯是一位守成之主,由于魏武侯是贵胄出生,生活奢靡,魏国的奢华之风也是由此开始。
魏武侯十年,魏武侯在黄河顺流而下,半路上对吴起说:“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身为一位君王,居然不修德政,却强调着山河之险。
吴起当即正色道:“在德不在险···”(全篇比较长,就不翻译了)吴起的这一番话,后世称之为“固国不以山溪(河)之险”的名言警句。这边再插上一句话,立下如此功勋的吴起居然在此时还是一个小小的西河郡郡守,这完全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武侯的猜忌、防范,忌惮吴起的功高震主,最终导致了吴起投楚。
在这一集中,我们介绍了魏国的前两位君主,那么魏国是怎样走向衰落的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10-03 09:15:28
第四十八章【山东五国之魏国(2)】
魏惠王,魏国的第三位君王,他在位五十一年,魏国的转折就发生在这一位君王的时期。在魏惠王前期,由于魏国有着文侯、武侯两代的积累下的老底子,内政上又有着白圭、公叔丞相,魏国大富;军事上又有上将军庞涓、参谋孙膑、大将龙贾,魏国屡战屡胜,威震天下。那么,魏惠王是一位怎样的君王呢?我讲一个关于魏惠王的国宝论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魏惠王十六年(魏婴46岁),齐威王二年(田因齐24岁),他们俩在边境一起狩猎。之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
“没有。”齐威王故意答道。
魏惠王就取笑齐国贫穷,并说魏国有十颗非常大、晶莹剔透的夜明珠,照亮十二乘车,是魏国的国宝。齐威王就说,这样的国宝齐国没有,齐国的国宝是人才,之后齐威王列举了齐国的四位人才,他们镇守齐境,富国强兵,光耀千里。一位岁数几近知天命的魏惠王的国宝论,竟不如二十多岁的齐威王的见识,如此魏王,怎么会不败于齐国之手呢?
魏国的转折点在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战,把魏国三代君王花费国力、物力、财力而建立起来的三十多万魏军主力全军覆没。魏国从此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
之后,魏国历经了魏襄王、魏昭王,几乎从战国历史中消失,现在的魏王是魏安釐(xī)王。他在位长达三十三年,虽如此,魏安釐王在位期间碌碌无为,魏国也不可避免的衰败,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弟弟——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才华横溢,是“战国四大公子之首”,特别是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两次大败秦军,使得秦军损失近三十万。信陵君虽然是封君高爵,但是却没有实权,一直被魏安釐王防备、掣肘。
现在的魏国,朝野上下一片死气,贤才得不到重用,魏国上层官员的生活一片奢靡(如魏齐),未经调查,可以随便处置下级官吏,甚至处死。这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范雎。范雎在魏国,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须贾手下;范雎在秦国却是赫赫应侯,强国权相,一怒而天下诸侯惧。
那么,这样的魏国会去帮助赵国吗?肯定是不会的。昔日的霸主,现在日落西山。从魏国的战略上考虑,它的国土西有强秦、北有悍赵,这两大强国压得魏国喘不过气来。现在的魏国巴不得秦国和赵国打个你死我活,最好是两败俱伤,这样魏国又有了重新崛起的机会。所以在战争的初期,甚至是秦、赵两国胜负未分之际,魏国肯定不会参战的,它一定会坐山观虎斗。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下一个国家——齐国,看一看是什么原因齐国把当时最强大魏国打败?请看下集。
日期:2016-10-05 18:58:51
第四十九章【山东五国之齐国(1)】
当年,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兴周,武王伐纣,建立大周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周武王将天下最富饶的一块土地(山东渔盐之地)封给了姜子牙,姜氏的齐国由此建立了。等到了公元前386年,姜氏齐国被田氏所取代。
在公元前356年,田氏齐国的第四任君王齐威王继位,这位君王可以说是田齐历代中最贤能、最雄才大略的君王。齐威王善于任用贤臣,改革变法,励精图治,使得齐国国力蒸蒸日上。
在齐威王继位初期,他的做法有点像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是暗中观察朝廷大臣忠奸、才能,之后处置奸佞,朝野为之一清。齐威王还大胆的启用有才之士,比如:出身琴师的邹忌,他对威王提出要重用贤臣、休养生息、发展商业,使齐国图霸。
在秦国商鞅变法之时,齐威王在齐国也施行变法,齐国的变法主要为整顿吏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见效非常的快,容易得到朝野和百姓的支持,变法的阻力很小,整顿吏治之后,朝野清明,国家的国力能够迅速增强。当然也有缺点,这种整顿吏治之是一时之法,不能持久,非常依靠于强君贤臣;归根到底,威王变法是人治(更准确的讲是人治大于法治),远比不上秦国的商鞅变法。
齐威王在整顿吏治中,主要做了这两件事:
(1)即墨令和阿城令
齐国的即墨大夫,在任官期间,颁布齐国法令,开垦土地,维持治安,百姓们都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是由于即墨令不懂得官场上的阿玉奉承,不懂得“孝敬”威王的近臣,导致在朝野上一片坏话。反观阿城令,尸位素餐,每天就知道剥削百姓,孝敬上级,导致阿城土地荒芜,民生穷困,可是在朝野上却是一片歌功颂德。
齐威王派出干吏,查清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重赏了即墨令,并且当众烹杀了阿城令和十几位近臣,朝野一片肃静。大臣们从此都尽心尽力,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齐国大治,成为天下仅次于魏国的国家[10]。
(2)重立谤木
有一天,邹忌对齐威王讲了一个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邹忌的妻子因为爱他;小妾畏惧他;客人有求于他。因此,这三种人都说了谎话。那么现在齐王身边有多少个这样的人,恐怕是数不胜数,那么以后齐王能听到多少的真话?
齐威王听了之后,大悟,就下令重立谤木,在齐国的交通繁华处竖立用木头做的柱子,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写下意见。如果写得好的,被采纳的,有赏赐。谤木,最先建立于尧舜时代,后来名存实亡。如今齐威王重立,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建议,齐国大治。可惜在后世,逐渐演变成谤木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利于人们的书写,提意见,到最后竟然演变成了虚有其表、用石头做成的“华表”。悲乎,其结果令人深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