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57节作者:
苏肄海 日期:2016-05-04 16:27:20
第二章 饥饿的德国
英国人明白对德国的封锁其实就是饥饿的战争,没有人不会对饥饿屈服,因为其抗争的代价将是死亡。英国海军对德国粮食进口的封锁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彻底崩溃,直到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的时候德军仍然占据着法国、比利时、罗马尼亚和俄国的大片领土,但是挨饿的人民发动了起义,德国就这样完蛋了。
在战前德国的粮食就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一百多万吨小麦,另外还需要进口八百万吨饲料。大战爆发后小麦和饲料的进口渠道被完全切断。当时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实现机械化,青壮年男子是最重要的劳动力,但是他们却全都被征召入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只剩下老人和妇女。用作肥料的硝酸盐无法进口,合成氨的工厂又全都在生产丨炸丨药,再加上牛马等大牲畜被征用,这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急剧下滑。从大战爆发的1914年到1917年德国农作物的产量下降了一半,但需要供养的士兵却多了数百万。德军每周就需要7700吨肉类,2.7万吨面包,5.9万吨土豆,这些供应无论如何都要保证。而德国每天就需要消耗食品13750吨。柏林的食品价格在1914年就上涨了130%,1916年则上涨了600%。许多有权有势的人依靠囤积食品从事黑市交易而发了大财,而普通民众却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广大人民出于真正的民族情感,只领取国家所分配的那一部分,可是另有一些人却损公肥私,危害国家。这大概就是国民中产生不满情绪的根源,致使民族团结大受伤害。(1)”
由于青壮年男子和牛马等大牲畜都被征入军方,老奶奶只好带着孙子孙女以人力耕地
为了应对食品短缺1915 年德国实行面包凭证供应,柏林每人每周2000 克面包或 1400 克面粉,儿童减半,婴儿不供应。随着食品匮乏的进一步加剧德国政府对所有的食品全面实行了配给制,并相应的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管理机构,诸如战时粮食公司、中央饲料局、中央马铃薯(注:土豆)局、战时动植物油脂管理委员会、中央水果蔬菜局、战时粮食局等。
1915年由于粮食短缺德国政府下令农民不得用粮食喂牲畜,农民拒不执行这一命令柏林干脆下令屠宰所有的公猪,结果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猪的灾难,也是人的灾难。一时间共有900万头猪被屠宰,猪肉价格顿时大跌,然后便是剧烈的上扬,随后就是居高不下,因为已经很少有供应了。1915年10月柏林出现了食品骚乱,饥饿的民众开始抢劫面包店,这是社会秩序开始崩溃的象征。
1916年德国农业因受灾而歉收,大饥荒蔓延全国。政府配给的面包被民众讥讽为“战争面包”,因为里面几乎没有面粉。每个成年人的定量是每周1.36公斤土豆和一个鸡蛋,这根本无法维持生存。为了活下去德国人不得不吞咽原本用作饲料的蔓菁,以至于1916年至1917年的那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被称为“蔓菁之冬”。在这个蔓菁之冬里柏林有8万儿童被活活饿死。在战前每个德国人每天平均摄入3400卡的热量,在战争期间下降到1200卡,这是维持生命的最低标准,但人们还不得不承受繁重的劳动。儿童在饥饿与寒冷中无法入睡,焦躁的哭闹,母亲除了哄哄他们之外一点办法也没有。最为悲惨的是战争寡妇,在那时妇女普遍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即使有工作其收入也根本不够维持生活养活孩子。即使是在生活条件好得多的英国很多妇女为了维持生计都不得不出卖肉体,著名电影《魂断蓝桥》的女主角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德国的战争寡妇其生活之悲惨就可想而知了,当他们的丈夫为国捐躯后她们中的很多人却要为了活下去而出卖肉体。
1917年夏季粮食定量下降为1000卡,而德国卫生局计算一个人最低所需热量为2280卡。在占领罗马尼亚后德国的粮食供应困难稍稍得以缓解,但也只是让德国和奥匈可食用的谷物增加了6%,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物资匮乏和饥饿使人民逐渐厌恶战争,“战争最初几个月德国人民所表现的内部团结,由于饥饿逐渐为怨恨和不满所瓦解。(2)”
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甚至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喂饱军队了。1918年3月,德军向英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当饥肠辘辘的德军官兵在英军遗弃的仓库里发现了大量的肉罐头、面包、香肠等食品时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终于能够大吃一顿了,悲的是英法官兵吃的不但比他们多而且比他们好。而在此之前德国的宣传机构一直在告诉他们英法的官兵缺吃少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德军的士气大受打击。
在大战期间有七十五万德国人饿死。德国在英国海军的封锁打击之下由呼吸困难到窒息,最后在痛苦而无望的挣扎中死去。
(1)[德] 鲁登道夫:《总体战》,解放军出版社,戴耀先译,1988年,第47页
(2)[德]卡尔·迪特里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上册,商务印书馆,高年生 等译,1986,第120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