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第59节

作者: 苏肄海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独裁专制国家不是深刻反思从内部改革,而总是要刻意的找出所谓的“敌人”来,把所有的“罪名”都一股脑儿的扣在他们头上,宣称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捣乱和破坏才让人民遭受到如此巨大的苦难,从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和注意力。希特勒找出的“敌人”是犹太人以及除了德国人以外的几乎所有的地球人;日本人找出的敌人则是除了日本人以外几乎所有的地球人!独裁者们大肆宣扬所谓的“爱国主义”,欺骗人民说现在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所以大家要团结在政府的周围专心对付“敌人”,不要再闹事啦,要“爱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并不是出自日本政府的精心策划,而完全是两个低级军官的胆大妄为!这两个家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他们未经上级批准即自行进攻东北军,在得到军方高层的默许下不过短短的数月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扶植末代皇帝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的“皇帝”。面对“大日本皇军”的惊人战果,时任总理大臣的犬养毅却忧心忡忡,他所领导的政府竟然不肯承认这个由“大日本皇军”一手扶植起来的傀儡!因为他知道这是违反《九国公约》的,从此日本必然陷入外交孤立,而对于一个原料及销售市场严重依赖海外的岛国来说这绝对是祸不是福!我们不得不说,政客们虽然往往卑鄙无耻,但他们却更能从全局及长远利益来考虑国家的得失;狂热的军人往往更倾向于以武力来解决问题,结果就是在一番轰轰烈烈之后国家被搞的一团糟甚至完蛋!如果我们只能从一堆烂苹果里选择的话,那么卑鄙无耻的政客相对来说显然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最起码要比狂热的军人好!

  二,《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是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产物。日本趁一战时列强在欧洲打得难分难解之际强迫北洋政府接受企图由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列强的强烈不满,作为后发的工业强国美国一直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他无耻的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并相应的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正如美国学者拉铁摩尔指出的,“门户开放照会并没有提出帝国主义应停止对中国的要求,它仅仅表示了‘我也要分享’这样一个要求。”

  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政策的考虑,在沙皇俄国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地区时,美国、英国便支持日本打败了俄国。但当日本的野心逐渐膨胀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现在我的同情完全转移到了俄国方面。因为最大的竞争者日本的强大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强盗之间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面对一个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1144平方公里(包括外蒙)领土的庞大国家任何一个列强都无法独占。既然无法独占,那么在瓜分在华利益时就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美国作为后发的强国主张“维护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中国之门户开放”,并“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这些冠冕堂皇的言辞当然不是为了保护中国,而是针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的!美国的态度很明确:坚决不允许日本独占中国!对于《九国公约》***的评价是“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但这也说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野心在美国的大棒政策威胁下彻底破产了!《九国公约》当然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总比由一国独占要好一些,而中国在列强的争夺中也可以“以夷制夷”,稍稍获得一些喘息的机会。事实上,自1922年《九国公约》签订后直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基本上没有受到大的外来侵略的威胁,这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是很难得的,可以说《九国公约》在这一时期有效的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并给中国的工商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日期:2016-05-05 14:41:39
  三,1929年的大萧条
  日本人吃到嘴里的大肥肉又被美国逼着给吐了出来,日本人的愤怒那是可想而知的!当时世界各国的工业基本都是加工制造业,而加工制造业就特别依赖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稳定的销售市场。日本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国内市场狭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无力购买日本的产品,所以大量剩余工业品的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偏偏日本又是一个资源极为贫乏的岛国,原材料的供应也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在全球经济情况稳定的情况下,日本还可以通过自由贸易来销售产品并获取原材料。可一旦遇到了经济危机,各国便把“自由贸易主义”这一块漂亮的遮羞布扔到了垃圾桶里,赤裸裸的搞起了“贸易保护主义”,高筑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工商业。美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通过内部改革来化解危机;而英法则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他们可以搞贸易保护主义,通过行政及关税手段阻止外国商品流入本国从而保护本国的工商业,并把殖民地当做原材料的供应地及产品销售市场,从而转嫁危机。而日本既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又没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面对经济危机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1929年的大萧条对日本的打击尤其严重:日本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整个日本的失业人数达到三百万!

  日本的农业受到的打击也相当严重,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幅减少了对日本生丝的需求,使占据日本农业经济重要地位的养蚕业受到致命打击,近一半的日本养蚕农户破产。由于大萧条而引发的通货紧缩导致物价急剧下降,1930年4月每担大米的价格为26.91 日元,同年12月降为17.7日元,而当时每担大米的生产成本却需要27—28日元,因此虽然稻谷丰收却由于价格暴跌而出现“丰收饥馑”。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很多出身底层的女孩子不得不靠出卖色相来维持温饱!

  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寻求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战争来获取殖民地,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会落到如此境地完全是因为日本没有一个广阔的殖民地。由于日本没有殖民地,在面对贸易壁垒时无法为自己的工业找到一个稳定的销售市场及原材料供应地,而只要有了殖民地这一切都将迎刃而解!可是到那里去获取殖民地呢?
  四,“北进”还是“南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