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寻访明朝救时良相 顾鼎臣》
第34节

作者: 金笺
收藏本书TXT下载
  顾撷冈说:“那我们赶紧飞往南京去吧,去晚了,他又离开了,又见不到面。”
  哥俩穿着隐身服心急如火地飞往南京,他们的飞行线路是沿着大运河南下,从通州到河北的沧州、德州、临清,再到山东的聊城、济宁到江苏的徐州、淮阴、杨州,然后进入长江再到南京,一路上淮河、扬子江的美景尽收眼底。从北京到南京只用了二个多小时就抵达秦淮河边了。
  他们先在夫子庙附近找了一家清雅的客栈住下,叫了一桌酒菜饱餐了一顿,还在床上小睡了一晌。然后备上一份薄礼,精神饱满地来到国子监。恰巧祭酒有事不在,接待的是监丞。送上礼物后,他们自我介绍、说明来意。监丞微笑道:“两位公子实在抱歉,顾鼎臣已经结束了国子监的学业,回到苏州去了。他是国子监的优等生,根据国子监的规定,他已经超额完成了学分,所以提前结业了。他打算在家乡苏州光福徐老先生那里精心准备几套会试的八股论文和殿试的策论,由徐老先生亲自指导,临考前再赶到北京参加今年乙丑科的会试和殿试。眼看今科考试日期就要到了,说不定他已经在上京赶考的路上了。”

  离开国子监回到客栈,哥俩商议是去苏州还是再回北京。顾撷冈埋怨道:“就怪我们时空穿越,在紫禁城里耽搁太久了,又错过了与顾鼎臣的会面机会。不过在宫里当太监和宫女的那段日子也挺新鲜、刺激的,对宪宗和弘治这父子两代皇帝的履历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像这样的磨砺非常值得。”
  文昌君说:“撷冈老弟,现在是会试和殿试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还是不要去打扰顾鼎臣吧。我们在南京玩一阵,到临考前再回北京去。”
  顾撷冈说:“这样也好。我最想去玩的地方是江南贡院。南京我来过两次,但是因为时间仓促,二次路过江南贡院都没有进去参观,这次一定要进去仔细考察一番。”
  文昌君说:“自从光绪末年废止科举后,1919年江南贡院已经被拆除,只剩下一个四合院式结构的楼宇建筑群,里面有明远楼、衡鉴堂和少部分号舍以及二十余处贡院刻碑作为贡院文化展览用,其余都开辟为市场了。在明远楼的外墙上嵌有一块《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这座中国最大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的最后一句叹息道:‘今则数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场,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偌大的科举考场变成了商业市场,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顾撷冈说:“变革得好!科举制度再不废止,中国就不能教育科技兴国,就会永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我们现在是弘治十八年,江南贡院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时去参观能看到当年江南贡院的荣耀风采。”
  第二天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江南贡院,顾撷冈说:“根据史籍记载,南宋孝宗乾道四年,也就是公元1168年,知府史正志创建了江南贡院,当初仅是县府学的考场,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偶遇考生增多时,就借用附近僧寺作临时考场。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进行大规模扩建,集乡试、会试于江南贡院。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变为留都,江南人文荟萃,参考士子很多,考场必须再度扩建。永乐皇帝没收了犯臣纪纲的官邸,又征收了卫指挥家人陈通、忠永伯家人侯清、府尹黄公永祠堂和秦桧之子贝喜祠堂用以扩建江南贡院。又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再加上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房,另有膳房、库房、杂役、禁卫用房等千余间,还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占地达三十万平方米。贡院东起姚家巷,西至贡院西街,南临秦淮河,北抵建康路,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各省贡院之冠,创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科举考场’称号。”

  文昌君说:“撷冈老弟,你看贡院大门有禁卫严格检查把守,四围建有两重围墙,上面布满荆棘,号称‘棘围’。考生想要翻越这座‘棘围’,夹带作弊,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因为穿着隐身服,可以轻松翻越过这座“棘围”,登堂入室,随心所欲地仔细参观。”
  哥俩进入院内后,飞驰到正中那座最引人注目的四方形塔楼前。只见大门上悬有一块横额,上面刻有“明远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文昌君问顾撷冈:“这匾额上‘明远’二字涵蕴什么深层意义?”顾撷冈微笑道:“这个问题难不倒我。‘明远’二字蕴涵‘慎终追远,明德为原’的意思。”他们进入明远楼如入无人楼宇,自下到上挨门逐户地观看,直至登上楼顶飞檐翘薨。
  顾撷冈叹服道:“明远楼四面皆窗,又处于贡院正中,每扇窗户都可以非常清楚地监视应试士子、贡院考生的一举一动,就连院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都逃不过明远楼内主考、临监官的眼睛,可谓是世界上最严密的监考楼宇了。”文昌君说:“即便如此,科举考试的弊案屡禁不止,最著名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查办的江南贡院科举舞弊案。”
  顾撷冈说:“这起科举舞弊案究竟是否是冤案,我看至今还是个谜。据史料记载,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会试发榜,录取的五十二人均为南方考生,三月殿试取福建闽县考生陈某为状元,此榜称为‘南榜’或‘春榜’。北方举子大哗,将金榜砸得七零八落,并到吏部抗议示威,高喊主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所以偏袒南方人,蔑视北方人。朝廷派锦衣卫前来镇压,北方举子并不屈服,他们在街头巷尾散发传单,指责主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同乡。我想明初的北方举子能如此团结一致,不畏强bao,告发主考官徇私舞弊,行贿受贿,真令人敬佩。”

  文昌君说“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疾恶如仇的皇帝,接到朝臣奏折后,异常震怒,亲自出马审查两个主考官。刘、白两位主考官辩解道:‘元朝统治北方一百多年,科举考试、儒家文化遭到严重摧残,考生南优北劣属于正常’朱元璋并不偏听偏信,命令翰林院侍讲张信带领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王谦,从北方落第试卷中再复阅十人。张信复阅后呈报曰:‘复阅的十人试卷仍然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金榜不宜更改。’朱元璋将信将疑。”

  日期:2017-03-03 21:19:57
  顾撷冈说:“后来案件峰回路转,急转直下,有人密告说:‘刘三吾、白信蹈两位主考官暗中嘱咐张信等人将复阅的北方最差考生试卷进呈皇上。’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令刑部彻查此案。在严刑逼供下,审定一百六十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并称主考官与十几年前的胡维庸、蓝玉案有牵连。白信蹈、张信及同科考官二十多人凌迟处死,刘三吾因为年事已高,充军边疆。金榜上五十二名已经录取的南方贡士全部罢黜,状元陈某以行贿罪问斩,牵连者不下千余人。同年五月,朱元璋亲自圈点出六十一名贡生,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南方无一人中榜,史称‘北榜’或者‘夏榜’。洪熙六年,改成南北卷制,南方取百分之六十,北方取百分之四十,南北榜分裂的局面终于告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