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2-30 20:55:34
巨大的幻灭让冯润痛不欲生,她第一次希望有人骂自己,骂的愈狠愈痛快,这一刻,她比任何人都想否定过去,否定他,否定自己,而当相处的一幕幕从眼前掠过,鲜活的仿佛伸出手就能碰触到,她又舍不得去作贱,相信、怀疑,肯定、否定,爱着、恨着,搅和起来的情绪撕扯的她坐立不安。
“贵人,”黑暗中,一个人刚开口,冯润便扑了上去,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不管他是谁,她快支撑不下去了……
相比较爱,恨会让人更好受些,冯润想,用恨来终结一段关系,远比爱要容易的多。
痛了,怎么办?恨!想他,怎么办?恨!用这股狂暴的力量来否定一切,推翻一切,删除一切,摧毁一切,只有这样,她才能平静。
日期:2016-12-30 21:24:36
太和十四年九月十八日,冯太后以49岁“高龄”死于床塌之上,相比较她短命的前任们,实在是上帝垂怜。
史载,拓跋宏痛哭三日,七日未进食,中部曹杨椿等人苦劝后,才每顿吃些薄粥,他不顾冯太后“一切从简,迅速下葬”的遗言,连日守灵,昼夜不解绖带,安定王拓跋休等人再三恳求后,终于同意入葬,10月9日,冯太后去世后的第20天,形销骨立的拓跋宏,着丧服、草鞋,拄拐杖,率文武百官,跟随灵柩,从皇宫出发,步行前往方山永固陵。
墓室内每边长两丈,严格遵循终制,不摆放明器,简单朴素,拓跋宏说墓室之内,圣灵所在,不可亵渎,墓室之外,则可以有所不从,每边长六十步,布置的极为壮观。
葬礼结束,他又在陵墓旁搭了个茅庐住下,说要为太后守丧三年。
还有完没完,谁不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历代帝王的守丧三年,只是意思一下,这么矫情,唱得哪一出?百官满腹狐疑,不过,还是给个台阶下吧,毕竟皇上看起来那么情真意切,过一阵就好了。
于是,大臣们配合默契一波波上奏,皇上,国家需要你,请速速除丧从吉吧。
拓跋宏则号称,每每想到太后便肝肠寸断,伤心欲绝,只有不折不扣的守丧才能表达自己的一片孝心,而且,如果因为贪图享受败坏人伦,崩塌礼教,他的罪过就大了。
他真的实打实守了三年丧:三年食素,不碰酒肉,不近女色。
他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货真价实守丧三年的皇帝了。
日期:2017-01-03 12:01:11
评论 风淡云轻之轻云:楼主不具备回答这个问题的知识系统和生活阅历,只能谈谈个人看法吧,每个写史,读史,论史的人都会以为看到了真相,可是青史上或长或短的文字能完整的建构出一个人?后人通过阅读就能还原那段历史了?楼主觉得很难,于是就有了自由发挥的余地,有人根据事实拼凑,有人脑洞大开,有人讲过去的事发泄自己的情绪。总的来说,描述平和,情绪不激烈的文章楼主更有好感,毕竟,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谈历史,有点那个吧。
日期:2017-01-03 18:01:54
梳理一下脉络,或许能发现几许端倪。
随后几年,拓跋宏一切向当时的先进文化——汉族文化靠拢,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死后不归葬。
当时,儒学等同于汉文化,而儒学所宣扬的伦理关系的核心:孝,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彰显“孝”,便是宣扬“忠”,皇上以身作则“孝”,臣民自然跟风标榜“忠”,现实主义者拓跋宏,怎么能错过这次表演“孝”,却宣扬“忠”的机会呢?而后再自然过渡到他想要的汉化改革。
枪杆子里出政权后,北魏太需要一种规则来教化百姓了,宣扬“忠孝”的儒学再合适不过,而且,接受儒学意味着向汉文化靠拢,拉进与平民的距离,同时,笼络高门大户。
因此,拓跋宏在冯太后丧葬一事上大做文章,坚持到近乎迂腐,就要做作、夸张,来触动、点醒一群人,用他的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好那口,下面的人必定投其所好,引来一股风潮。
不过,对另一个人,他就没那么讲究了。迁都洛阳后,太和十九年,国丈冯熙死于旧都平城,念念不忘回去的东阳公拓跋丕等人请他亲自奔丧,当时,许多人对迁都心有不甘,寻寻觅觅能再回到从前。拓跋宏心知肚明,他断然拒绝:“现今刚到新都,百废待兴,朕岂能身居天子高位,远赴国丈之丧,再者,即便欲尽孝道,若遇天下大事,又将如何应对?你们这些人藏的什么心,用人伦之情相引诱,至天下于不顾,陷朕于道德困境!”
孝与不孝,都要为他的帝王身份服务。
日期:2017-01-03 19:08:58
后来,他因为彭城王侍奉医药尽心尽力,宣布增邑一千户时,便说了“你于私能孝,于公必忠”。
下一盘棋,把自己当一枚棋子,以太后去世为契机,宣扬忠孝,尊崇儒学,推动礼教,激励汉化,何乐而不为?
这才是他想要的效果。
逝者已矣,那些爱恨恩怨就算了吧,清算也好,隐忍也罢,终归还是没能跳出个人恩怨的小圈子,睚眦必报,快意恩仇,又能泄谁的恨,快谁的意?不过是情绪上打了场胜仗,代价却可能是人心惶惶,局势波动,格局若这样小,怎么做好皇帝这份工作?
想站多高,便要有多大的格局,想下一盘关于天下的棋,当然需要坦荡荡,了无私怨,能容天下之人,方能用天下之人。
万物为我所用,天下皆是棋子,我,也是棋子。
守丧三年里,拓跋宏还做了另外几件事。
冯太后去世的第二年,下诏修订法律,他亲自起草、润色法条,并确定轻重,至太和十七年,历时两年多九次修订,《北魏律》完成。
谈及这一段历史,著名法律史学家程树德先生感慨万千,“《北魏律》为孝文帝亲自下笔,此千古未有。”
十六国时期,酷刑多,光是死刑,便有肢解、腰斩、砍头、绞刑,刑罚严,动辄门诛、灭族,举家赴死。
北魏延续了这一思路:以暴制暴,以杀去杀。
不过,网越织越密,犯事的人却不减反增,拓跋宏到了十字路口,是继续严刑峻法,还是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如果是后者,怎样才能既宽宥又不失了章法。
他对法律心存敬畏,不只自己常去牢房审理犯人,也常告诫诸位亲王,“汝等国之至亲,幼年任重,三都折狱,特宜用心。”
日期:2017-01-03 20:08:02
成稿的《北魏律》共20篇,主旨思想是政府应通过教化,引导百姓遵纪守法,而不是凭借过度杀戮,来震慑百姓。拓跋宏指责官吏以“酷”为能,要求定罪量刑务必从轻,严禁使用刑具逼供,农耕时应赦免部分罪行轻微者,死刑案件要特别谨慎,“法为治要,民命尤重,死而不能复生”,《北魏律》废除肢解、腰斩等,其他刑罚依次降等,除了谋反大罪,其他罪行不适用门诛、夷族,止于犯事者一人,赋予死囚人权,改变裸体受死的旧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