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之长平大战》
第31节

作者: 福建大德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0-28 11:15:52
  第六十八章【长平大决战(2)】
  上一集中,我们讲到了秦赵两国的长平大战中的疑点,甚至有人怀疑史学家司马迁在记载时的错记、漏记、误记,在这一集中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首先,历代都有非常多历史家、文学家对司马迁高度的评价,比如:汉代的杨雄、班固称赞其为实录第一人,而且我们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也找到了关于秦军两支奇兵相同的记载。纵观《史记》关于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记载,其大量的写实,据实记载,令人敬佩。这边我列举一下:
  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居然敢据实记载汉高祖刘邦在逃难时多次推自己的亲身儿女下车,如此不顾帝王家的尊严,不畏强权,不怕牺牲,令世人称敬。那么,司马迁有什么理由要为秦、赵错记、漏记史实呢?毫无理由。所以,我觉得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没有问题,是完全真实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两支军队的奇效。一开始,赵国猛攻秦军,秦军先是诈败,诱敌深入,之后秦军在赵军的正面构筑了坚固的壁垒,使得赵军寸步难行,在赵军进攻秦军壁垒之时,武安君白起密令事先埋伏的两万五千人出动,占据了赵军的后路,切断了赵军的后援。这时,当赵括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赵括有三个选择:
  (1)继续猛攻赵军正面的秦军壁垒,打开秦军通道。这条一般不会采用,赵军被围,本身就是中了秦军的计谋,在战略上就处于被动的局面,而且正面的秦军壁垒坚固,早有准备,布防严密,赵军已经攻了好几次都没有攻破,现在赵军陷入绝地,秦军那是更加拼死防守,所以这一条路肯定是不能选的。
  (2)就地驻防或者后撤至险要的地形安营驻防,固守待援。这一条也不行,赵国举国之兵全在这里,哪里还有援军?其余五国更是指望不上,现在这个局面,赵军没有被围之时,五国尚且不来救援,现在赵军面悬一线,秦赵决战在即,在胜负未分之时,绝对不会有人来救援的,所以固守肯定也不行。
  (3)赵军撤军,趁秦军立足未稳,立即打通后路。这是一条最正确的道路,也是但是唯一的选择。现在赵军只是初被围,断后路的秦军营垒还未修筑坚实,那支秦军也还没有得到援兵。此时正是最好的时机,否则战机稍纵即逝。想当年,胡伤率领大军立即回攻赵奢军,不正是这个道理?
  那么,赵括在赵军危急之中迅速找到了正确的应对之策,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两万五千名秦军抵挡的住赵军潮水般的进攻吗?我想,任何人都知道不能,光靠这些秦军只能抵挡一时,绝对不能持久,赵军早晚会打通后路,所以,现在战争进入了最紧要的关头。
  在这一集中,我们讲到了武安君白起布阵,切断了赵军后路,创造了军事史上“等量围歼”的历史奇迹,那么我们都知道“困兽之斗”的危险性,一旦赵军打通后路,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那么接下来,白起、赵括又会怎样排兵布阵呢?请看下集。

  日期:2016-10-30 09:46:33
  第六十九章【长平大决战(3)】
  赵括知道自己中了秦军的“奸计”,五十多万赵军被围了,赵军面悬一线,赵国危在旦夕,他迅速的冷静下来,开始了排兵布阵。
  赵括认为,赵军最重要的是要打通后路(秦军王龁部),赵军的后路是突然被围的,秦军人数肯定不多(不然早就被赵军的侦查兵发现 ),即使现在秦军翻山越岭的增援,那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现在时间就是生命,赵军必须率重兵打通退路。但是,在赵军对那一支秦军进行攻击的同时,自己正面的秦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绝不会坐等不管。因此,在赵军打通后路的这一段时间内,要有赵国大军抵挡住秦军的正面攻击,不让秦军正面增援。

  所以,赵括做出了这样的部署:赵军一分为二,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有20多万大军,猛攻后路,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退路;另一路,由赵庄、冯亭率领,约有30万,负责防守,阻止正面的秦军越过赵军营垒,增援后路上的秦军。
  在赵军这样的部署下,赵军分为了两大主力,在这两大主力之间,也就有了十几里的间隔空隙,为此,武安君白起抓住了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战机,下令另一支5000奇兵(精锐中的精锐,王陵部)立刻出动,在赵军两大主力之间构筑壁垒,将赵军一分为二。王陵部的处境十分危险,会受到赵军两面夹击,当然,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增援王龁军。
  接着,白起对三军将士们下令,正面营垒的秦军主力立即出动,猛攻赵庄、冯亭部,此战不求歼敌数量,最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赵军防线,秦军以最快的速度增援王陵部和王龁部,巩固壁垒。王陵和王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壁垒,失了壁垒,定斩不赦。
  在两军的将领分别布好了阵势之后,接下来的就只有秦赵两军奋勇拼杀,殊死搏斗,在这场残酷而又惨烈的战斗中,两军从早打到晚,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积尸如山,这片山地,血迹有几尺厚,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甚至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也是积骨成山······
  在这天战斗中,激烈的什么程度呢?《史记》中记载:“而秦出轻兵击之。”关键在于“轻兵”二字,大多数人翻译成轻装的精兵,我个人觉得翻译的不够贴切。在五百多年前,穷困落后的嬴秦部族为了勤王周室,与西戎族人展开血战,最后西戎族留下了数万尸体,此战过后,老秦人手持利刃,身穿布衣(此时秦穷无甲胄)、拼死一战的形象,后人皆呼“轻兵”。在百余年前,秦国因商鞅变法,国富民强,因而大出天下;而在长平大战中,秦军脱下铁甲皮胄,不顾自身伤亡,只求杀伤赵军的数量,一举击溃赵军的战心,血色持续笼罩在这片山地······所以,我认为“轻兵”应是翻译成:敢战,死战之士。

  最后,秦、赵两军的都各伤亡了十余万将士,伤亡比约为1:1,可以说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长平战场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双方打的精疲力尽。可是在战略上,赵军仍然没有改变被围的局面,秦军守住了防线,可以说秦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战斗,消耗了赵军的力量,也使得秦军站稳了脚跟,接下去,战局朝着有利于秦军的趋势发展,拖得越久,对秦军越有利,那么,接下去的一段时间,秦赵两军又将如何呢?请看下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