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刘骏又派人赐死了刘劭、刘浚的女眷,当然,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严道育则被袒露街市,用鞭子抽打致死。而后,官军将这些逆贼的尸体在石头城下焚毁,骨灰撒在长江中。至此,刘骏正式成为了建康城之主,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宋孝武帝。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审视这次事件,有人说这次事件错在刘劭,有人说错在刘浚,当然,也有人说错在宋文帝本人。那么,宋文帝作为这次事件最大受害者,他有错么?肯定有,但是他的错误不是要废太子,而是没有把废太子这件事做漂亮,最后反而害死了自己。
那么,刘劭在这件事情中充当了罪魁祸首,假如没有这件事情,刘宋王朝能否因为他的即位而走向良性循环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清楚一个概念,即元凶弑父事件对刘宋王朝到底造成了怎样恶劣的影响。目前史学界认为,刘劭弑父开启了南朝宗室相残的先河,引发了南朝后来的政治大动荡,实在是遗祸千古。那么,事实是否真如此?貌似不是,因为如果刘劭弑父案开启了南朝宗室相残的先河,那首先得确立这是首案。那这件事是首案么?肯定不是,宋文帝赐死刘义康才是首案。
所以,错误的前提又如何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那么,假设这个前提成立,后面的结论会是正确的么?当然也不是,那我们得挖掘下南朝宗室骨肉相残,政局动荡不已的根本原因。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都源于政治架构的不稳定性,美利坚立国之初的政治架构不稳定,这是引发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而南北朝后期北齐胡汉尖锐的对立矛盾也是北齐屡屡发生大规模官场倾轧事件的根本原因。
那回归这边,南朝屡屡发生宗室倾轧,政局不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那就得去分析南朝社会的根本原因,与北朝胡汉对立的尖锐矛盾不同。南朝的社会矛盾很多,有侨民和土著民的矛盾,有北伐派和偏安派的矛盾,有兵头和文人的矛盾,有士族和庶族的矛盾……然而,这些种种矛盾中,只有士族和庶族的矛盾才是南朝社会第一大矛盾。
南朝社会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是封建士族政治过渡到封建庶族政治的关键期,而同时期的北朝,由于胡汉问题尖锐,社会经济破坏大,社会发展迟缓,落后于南朝的政治发展。所以,士族与庶族的斗争,贯穿了南朝整个社会进程。
刘宋由于是寒门上台,所以大力扶持庶族,宋武帝刘裕安排的顾名大臣,四位寒门就占了三席,唯一的谢晦也是陈郡谢氏的偏门。但是,寒门子弟突然登上政治舞台,久贫乍富的他们立刻表现出了难看的吃相,间接引发了废黜宋少帝一事。
掌权之后的宋文帝对于寒门在一段时间内持抵触情绪,但是,开明的他也意识到,庶族地主阶级取代世族地主阶级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宋文帝究其一身都努力在士族和庶族之间求平衡,而在士族庶族之前起调和和牵制作用的就是宗室。宗室——士族——庶族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看似稳固的三角关系,而士族和庶族的尖锐矛盾也因为宗室的介入,从台前演化为幕后,从直接变为间接。
可是,要稳定这个三角关系,必须皇帝有过人之才,依宋文帝的权术手腕尚且走的步履维艰,那后世之君多有不如他的,自然更难以驾驭这个三角关系。所以,这才是南朝宗室屡屡内讧,政局动荡不已的根本原因,宗室在士族和庶族争斗中成为了牺牲品。
即使退一万步来说,单刘劭个人能力来看,他也不具备调和两方矛盾,稳定三角关系的能力。简单来说,他手下所用的萧斌之流能比得过刘骏手下的沈庆之、柳元景么?他能得到宋文帝宠臣兼重臣徐湛之,江湛的拥护么?缺乏政治力量支持的他凭什么能坐稳这个位置?从他可以弑父的行为,也能看出他狭窄的心胸,即使日后坐稳了皇位,也必然会引发皇室间的内讧。
客观来说,刘劭事件对于南朝的影响确实没有以往观念中的巨大。然而随着刘劭的灭亡,辉煌的元嘉时代结束了,刘宋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这句在江南大地上飘荡着的童谣,宛如一道恐怖的诅咒,笼罩着这个烟雨迷蒙的台城,笼罩着六朝金粉气的金陵古都。
日期:2017-06-06 11:27:33
顺昌逆亡
刘劭集团的骨干分子在刘骏的第一轮清算中基本殒命,然而,也有少数一些人暂时逃过了杀戮,但事后又被列入清算对象中了。
比如说刘骏的四弟刘铄,作为外界传闻中宋文帝有意易储的潜在对象,他的存在于孝武帝刘骏是很有威胁的。但是,如果真像人们传言说的那样,刘骏杀他是单纯地出于私心,那倒是太误解刘骏了。
诚然,大明年间的刘骏确实腐化了,可现在还是他刚刚即位的适应期,他做任何事情是必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的。细细翻阅史料,我们发觉刘骏杀刘铄是有理有据,原因很简单,他附逆。刘铄附逆不是别人的栽赃,而是货真价实的,刘劭弑父后不久他就归附了刘劭。而后,当不少刘劭集团的将领纷纷弃暗投明时,刘铄却始终站在刘劭刘浚那一边,直到最后和刘浚一同出降。
更早的时候,拓跋焘掀起南北大战时,刘康祖面对十倍于己的拓跋仁部死战一日夜,而身在咫尺的刘铄却在寿阳城内作壁上观。坐视国土沦丧,是为不忠,附逆弑父之人,是为不孝。这样不忠不孝之人,不是死有余辜么?
刘铄也深知自己将不被刘骏所容,所以终日里惴惴不安,最终忧惧交加之下而死。当然,也有说法说是刘骏下毒毒杀了刘铄。
帝王之道,杀一批,提一批。刘骏前脚杀了刘铄,后脚就对参与讨逆的盟友进行封赏了。对于之前称帝时的仓促封赏,此时坐稳位置的刘骏又重新调整了各个将领的官职。首先需要进行封赏的是刘骏仅存的两位叔父——五叔刘义恭和六叔刘义宣。
刘义恭有弃暗投明的觉悟,外加拥护刘骏称帝有功,而刘义宣更是成为了起义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两人一人在朝,一人在野,又都有相当大的势力,如何封赏需要拿捏住尺度。刘骏旋即将刘义恭任命为太尉、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刘义宣则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扬州刺史。这么一来,刘骏等同于把两个叔父都拉进了中央,同时他们的镇地又都在京师周围。
但是,作为坐拥荆州十年,兵强马壮的刘义宣又如何甘愿舍弃这么大的家业而入居朝堂呢?所以,刘义宣拒绝了。当然,也正是刘义宣的这次拒绝,为日后的内战埋下了伏笔。为了获得日后开战时五叔的支持,刘骏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将扬州刺史也赏赐给五叔了。
封赏了两位叔叔,接下来是几位弟弟了,刘劭、刘浚、刘铄阴谋叛乱,已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作为此次义军另一支中坚力量的随王刘诞,也如愿以偿地被封为侍中、骠骑大将军,竟陵王,后来又得了刘义恭扬州刺史一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