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风流——刘骏评传》
第27节

作者: 明轩公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时候,一个人的一些行为是在特定时代,在某种潮流下的产物,就像我之前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人是被潮流推着走的。那么,这边刘骏所做出的一些举措,其实也是在一个大环境下提出的。“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任何举措只有适应了时代,他才会得到后人的肯定。
  《孟子 万章篇》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万章问孟子说:“别人说禹到了晚年德行就衰微了,把天下不交给贤明的人反而交给儿子,有这种事么?”孟子就回答说:“你这样说是不对的。这都是上天的旨意,上天要把天下让给贤人就让给贤人,上天要把天下给儿子,就给了儿子。”然后孟子引经据典,说大禹之后,天下给了启而不给伯益是民意的取舍,启是众望所归,百姓拥戴出来的正主。
  接着,孟子又说,当然,单单依靠百姓的推举还是不够的,百姓只能推举出贤德的人,而最终能获得天下的人还得受到上天的眷顾。比如孔子,他很贤德,但没有上天眷顾所以没有天下,伊尹、周公也是一样。
  孟子说话,喜欢说一些玄乎其玄的东西,事实上很多是诡辩论。就像他一开始强调统治者获取天下是民意所选得,但转口又说,单靠民意还是不够滴,你还得蒙上天眷顾。他在突出民意的时候其实是为了宣扬儒家“仁者爱人”的观点,但为什么孔子这么贤明的圣人还一生潦倒呢?孟子解答不了,就只能推说是天意了,上天没眷顾孔子。

  所以金老对于孟子作了一首辛辣的打油诗加以嘲讽:“乞丐何曾娶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上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这也是因为孟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存在了太多矛盾之处,他的学术在“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进化彻底,所以有些他解释不了的东西他会推说天意,或者与自己前番说的起冲突。
  那这个故事换种问法其实就是在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问题对于历史入门级别的人来说很难回答,所以初中历史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三堂课就抛出了这个问题,恰好是讲完尧舜禹时代。
  我记得当时我给出的回答是,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时实行的,当时民众分散,各个地方的民众号令不一,只能通过开大会的形式选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领导人。而大禹通过治水获得了权威,他铸九鼎说明他已经把分散的人民联系在了一起,那么这个时候用他的权威指定一位继承人,大家也都认可。而且,这个世袭制就是进入奴隶社会了,老师您说夏商周青铜时代辉煌,而冶炼青铜器也需要不少人手,有个世袭的君主就能号令天下了。

  我承认,当时我回答的也很混乱,以至于我说完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然后历史老师就轻而易举地告诉我们三个字:生产力。嚯,简而言之的三个字就解答了这一难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所以说啊,马克思主义就是强大,很复杂的问题他能很容易讲清。
  那么,孟子没有学过老马的著作,所以在他那个时代,解决不了这种问题只能退给天意了。而孟子说处的时代是列国争霸,相互厮杀的时代,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不可能被接纳,孟子“仁而爱人”的主张也不可能被接纳。相反,法家的高效战时思维却能将国家快速武装起来,所以到了战国,法家思想就很吃香了。
  就像孟子他自己也说“窃钩者寇,窃国者诸侯”,在那个大盗窃国的时代,孔子的复古思想不适应,孟子的治世思想也不适应,所以他们在那个时代并不被重视。
  回过头来,岔开讲了这么多,我其实是想说无论生产关系也好,统治思想也罢,关键你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刘骏这边也一样,那么刘骏提拔寒门又是否适应了时代呢?首先,在孝武帝即位以前,寒门子弟和下层武将都在努力试图挤上政治舞台,比如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原因就是,桓温的武力干政以及孙恩之乱的爆发,动摇了门阀士族在东晋的统治基础。孝武帝提拔寒门子弟恰恰是适应了这一股潮流的。

  其次,门阀政治的特点就是“有家无国”,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我这个家族繁荣,我管他南京城头升的是旭日旗还是青天白日旗啊?所以曹丕更替了汉献帝,司马炎取代了曹奂,东晋以及宋齐梁也概莫如是。同时期的北方就更不用说了,送走了司马家,迎来了匈奴人,送走了匈奴人迎来了羯胡,送走了羯胡迎来了前秦和前燕,直到最后,拓跋家成了北中国的主人。
  那这样“有家无国”的思想很恶劣啊,刘宋要北伐,士族不干说不愿意掏钱,刘宋要加强皇权,士族不干说不愿意做奴。当然,这要换成北魏,北魏要南征,士族不干,好,你这个家族没了。过了若干年,形成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南方的士族拿着一流的工资,还在破口大骂这个皇帝无道,那个皇帝荒淫。北魏的索虏不给发工资,时不时还来几个灭族什么的,可北方士族还要翘着大拇指说“圣上英明”,“鲜卑万岁”。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恶人自有恶来磨”了吧,自轻自贱的丑态概莫于此。

  所以,既然世家大族掌握了权力还不干正事,那孝武帝自然要把这些权力赋予真正可以干实事,干正事的人。而寒门子弟渴望得到权力,同时他们是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和较强的办事能力,他们除了依附于皇权,努力效忠皇帝外,别无他念。

  而孝武帝外藩夺权的行为,在京城中的士族眼中,是要遭到道德谴责的,他们才不愿意讨好一个外来户呢!而孝武帝对这些人同样有戒心,综合之下,他也愿意选择寒门子弟来参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