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46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9-6 13:36:59
                                    
            第五章 双城记
  二长安城的末日就快到了(一)
  李渊进入关中之后,就像鱼儿游进了水。
  不,就像蛟龙游进了海。
  他所受到的欢迎和拥戴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基本上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史称其“舍于朝邑长春宫。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大唐创业起居注》)
  当了这么多年的帝国高官,他被人们大力追捧和热烈欢迎也不是头一回了,再怎么热闹的场面他也见识过。
  可这一回却有所不同——这一回与从前有着某种微妙而重大的差异。
  除了热闹之外,李渊发现人们仰望他的目光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依稀记得,过去人们只把这种目光投给杨坚,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把它投给了杨广。
  而现在,成百上千个在乱世中找不到命运方向的关中士民则像一群迷途的羔羊一样,把一种渴望获得拯救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到了他的身上。
  说老实话,李渊很喜欢这种目光。
  被人视为救世主的感觉真好。
  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直扑长安,立刻命鹰扬郎将尧君素坚守河东,然后亲率数万精锐南下潼关,准备经蓝田驰援长安。
  可是刘文静早已按照李渊的部署挡在了他的必经之路上。
  屈突通抵达潼关时,原驻守在此的隋将刘纲早已被义军斩杀,潼关已经陷落。屈突通在此遭遇了刘文静的顽强阻击。双方相持月余,屈突通始终不能越过潼关半步。最后屈突通命部将桑显和夜袭义军营寨,刘文静仓猝应战。双方混战至次日凌晨,隋军连续攻破了义军的两座营寨,只剩下刘文静的一座大营还在坚守。桑显和随即率部对刘文静的大营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好几次都险些将其攻破。混战中刘文静身中流矢,将士们顿时士气大挫,最后这座堡垒也已岌岌可危。
  可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隋军的攻势却忽然停了。
  因为桑显和发现士兵经过一整夜的鏖战之后都已精疲力竭,所以传令部队暂停进攻,先吃早饭,准备等士兵们恢复体力后再对刘文静发起最后的攻击。
  很显然,桑显和认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不差这一顿饭的工夫。
  可他错了。
  他低估了义军的反击能力,对形势的判断也过于乐观了。就在隋军生火做饭的短暂间隙里,负伤的刘文静已经调整了兵力部署,分兵潜入已被攻破的两个营寨,杀死隋军哨兵,重新夺回了阵地。
  刘文静是想据险而守,尽量拖延时间以待援兵。
  此时的他绝对不敢奢望自己能反败为胜。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再次出乎他的意料。
  隋军还没吃完饭,一支义军却鬼使神差地出现在了隋军阵地的后方。
  他们并不是援兵,而是一支四处巡弋的只有几百人的游骑兵。可谁也没料到他们竟然会在这关键时刻“游”到了桑显和的背后,并且对毫无防备的隋军发起突然袭击。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敌人“援兵”,隋军士兵顿时惊慌失措、阵脚大乱。与此同时,刘文静抓住战机,下令士兵从三个营寨同时出击。隋军大败,或死或降,基本上全军覆没,桑显和仅以身免,只身逃回大军驻地。
  桑显和功败垂成、并且损兵折将,令屈突通大为懊丧。
  前面的去路被堵,后面的根据地被围,屈突通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
  他意识到长安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而隋王朝覆灭的日子也已经屈指可数了。可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无力扶大厦之将倾……屈突通感到了绝望。
  随后的日子,义军不断遣使劝其归降。屈突通仰天恸哭,说:“吾蒙国厚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唯有一死而已!”那段时间,他经常摩挲自己的脖颈,慨然长叹道:“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旧唐书•屈突通传》)李渊多次招降不果,最后找到了屈突通的一个家僮,命他前去劝降。结果那人不但没有说服屈突通,反而被他一刀砍了。
  当一个庞大的帝国以一种可怕的惯性力从巅峰轰然坠落的时候,任何试图阻挡它成为自由落体的个人努力都注定是微弱的、渺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当一个旧王朝业已分崩离析、人人自求富贵唯恐不及的时候,屈突通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与忠诚却无疑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屈突通不愧是隋朝的忠臣。
  然而,我们后面就将看到,即便是这样的忠臣,即便一直在努力和挣扎,短短三个月后,屈突通还是无可奈何地归降了李渊。
  也许这就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也许这就叫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隋末的历史大舞台上,在竞逐“隋鹿”的四方群雄中,李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之骄子。
  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也就是他起兵的时机把握得很好。如果太早,他有可能会像杨玄感那样成为最先烂掉的出头椽子;如果太晚,隋朝的大蛋糕就有可能被别人瓜分一空。而李渊起兵的时候,隋帝国的各方军队已经在野火燎原的大起义中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困境,再也无力调集优势兵力进行围剿,所以李渊的进兵过程就会比较顺利。与此同时,西京长安又尚未被任何一支义军占领,仍然向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李渊)敞开着,李渊在这个时候起兵并抢先入关,占据关中的形胜之地和长安的政治制高点,其时机可谓把握得恰到好处。
  所谓地利,也就是李渊得到了太原这块“宝地”。这个地方是“陶唐故国”,与李渊的爵衔相契,所以从精神上给予了李渊莫大的鼓舞和必胜的信念,而对于一个准备开创帝王大业的人来说,这样的精神力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太原又是一座军事重镇,所以能在兵源、军需、给养等各方面给李渊的起兵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坚实的后勤保障。
  所谓人和,是指李渊在起兵之初,其麾下便人才济济。他拥有裴寂、刘文静这样的谋臣,又有长孙顺德、刘弘基这样的武将,同时又有建成、世民、元吉这三个虽然年轻、但却骁勇强悍、皆能独当一面的儿子。除此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李渊的女儿。这个后来被封为平阳公主的女儿既继承了父亲李渊精明务实的政治头脑,又继承了她母亲窦氏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和血性。在隋末唐初这个兵戈横行、以武力争胜的大乱局中,平阳公主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李渊挥师南下、西进关中的同时,这位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平阳公主在长安附近都做了一些什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