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夏天,寿州主将李继勋因为军寨被南唐焚毁,想要退军。这时,李重进力挽狂澜,利用赵匡胤的六合大军为援军,使得丧失斗志的大军士气大涨。
一群败军就这么被李重进搞成虎狼之师,南唐军队大为恐惧。送给李重进一个外号:黑大王。
因为李重进脸比较黑。
整个三征南唐过程中,柴荣采用的是围城打援的战术。李重进负责围城,赵匡胤负责打援,所以李重进的成功围城实际上成就了打援的赵匡胤,使得赵匡胤在打援的战斗中叱咤风云,屡立战功。
围城是一件比较困难、不容易建立功勋的事情;打援是一件比较容易出战果的事情。因为围城的目的是破城,打援的目的是歼敌。
围城旷日持久,打援立竿见影。
围城和打援的目的都是占领寿州。其实,从实际功劳上开,李重进要超过赵匡胤,至少不会输给赵匡胤。
李重进不仅是个能征善战的帅才,而且还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征伐南唐时,张永德老在背后说李重进坏话,还说李重进要造反,搞得手下将领人心惶惶。
李重进知道后,单骑到了张永德帐中。他很恭敬地亲自给张永德倒酒,对张永德说:你和我都是国家的肺腑大臣,应共同为国家做贡献,您为什么这么怀疑我呢。李重进推心置腹,张永德羞愧,然后两人和好。
对于在自己背后说短论长的张永德,李重进以诚待人,最终获取张永德的信服,李重进的胸襟和气度让人钦佩。
李重进对柴荣忠心耿耿,南唐人写信招降李重进,离间柴荣君臣,李重进心怀坦荡,直接把劝降信交给了柴荣。
所以,比较正确的李重进的形象是:屡立战功的将才;能征善战的帅才;心胸豁达的宰相;胸怀坦荡的君子;忠心耿耿的大臣。
当然,这一切都是对大周而言的。
对于大宋而言,他是一个心怀异志者,并且最终成为一个叛乱者。
正因为李重进功勋卓著,并且是天字第一号皇亲,所以小皇帝一即位,主少国疑之际,宰相们便把他调到地方。如此一来,恰好成就了赵匡胤。
日期:2016-06-28 20:03:45
更新105(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十章 二李之乱 9)( 每日更新)
3 无处收留
赵匡胤即位之后,李重进的表现特别诡异。
李重进想叛乱,对于新生的大宋,他心怀不满,他本来是侍卫司的老大,现在被大宋拿掉了,仅仅给了一个兼中书令的虚职,李重进很不服气。
但是,他自己实力有限,知道残破扬州,数千戍卒的力量实在无法对抗朝廷的精锐禁军,他没有造反的实力。
在赵匡胤加封李重进为中书令的时候,李重进想进京朝拜,给赵匡胤磕头。
但是,赵匡胤不想见李重进。
至于为什么不想见他,有人说是因为李重进跟赵匡胤有宿怨,两个人一个是殿前司的老大,一个是侍卫司的老大,军中的双子星座。一山不容二虎,这样解释似乎说得过去。
但是这么说,忽略了李重进的胸襟,李重进大度有容,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不大会跟赵匡胤搞政治斗争。赵匡胤心机深远,不见得会不忌惮李重进。
也有人说是因为赵匡胤没有准备好,赵匡胤不知道如何安置李重进。
还有人说赵匡胤故意要刺激李重进,你越是想见我,我就越不见你。对于其他来投效的节度使,我都大开欢迎之门,但就是对你李重进闭门不纳。
这样李重进就会疑惧,就会感到危险,然后就会铤而走险,然后赵匡胤正好趁机消灭他。
其实,赵匡胤不想见李重进,是因为赵匡胤怕李重进。
论资格,赵匡胤没有李重进老,论血统,赵匡胤没有李重进纯,我们说过,李重进是天字第一号皇亲,赵匡胤什么血统都不是。
对赵匡胤而言,李重进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李重进太厉害了。
赵匡胤可以把李重进侍卫司老大的官职给韩令坤,但是他不能把李重进的威望给韩令坤。对于李重进这种人,你就是把他一撸到底,让他做一个平民百姓,他还是可以指挥禁军的高级将领。
因为指挥权和人心不在官职大小,而在于一个人的威望和人格魅力。
李重进太可怕了。他几乎没有什么弱点,堪称完美,他在军中呼风唤雨,如果他有二心,他可以召集很多部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大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赵匡胤掌握禁军六军军,素有人望;李重进掌握禁军9年,更是皇亲贵胄,在军中更有人望。
现在的大宋,立足未稳,人心未附。像一个跌跌撞撞的婴儿,难保这个婴儿不会夭折。如让李重进进京,难保一些军官不会发动政变,把李重进扶上皇位。
没赶上机会做大宋开国元勋的将军们,可以制造做李重进开国功臣的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大部分将领而言,极具诱惑力,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永远的荣华富贵。
所以,赵匡胤不希望李重进进京,他不想在开封城给大宋埋下一颗定时丨炸丨弹。
赵匡胤可以轻易做到不让李重进进京,他只需要下个诏命就行。他是皇帝,不用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让进京磕头。
日期:2016-06-28 20:28:38
更新106(大宋三百年赵匡胤卷 第十章 二李之乱 10)( 每日更新)
4 何须此日
为了安抚李重进,赵匡胤找了一个文章高手,给李重进写了一封信。这个人是翰林学士李昉。
李昉是个文章高手,后来成为大宋的宰相,也是三部大书《太平御览》《文苑精华》《太平广记》的主编,《旧五代史》的编者。
李昉出色地完成了皇帝的人物,在这封诏书里面,李昉写道: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
皇帝是头,大臣是大腿,虽然彼此相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血肉相连。保持君臣名分,我希望是一辈子;朝拜皇帝的礼仪,为什么急在一时呢?
一句话,你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是,你要过来磕头,就不必了。
诏书虽然说得很客气,但是李重进很不安。因为别人都可以进京,只有他不行,显然皇帝不信任自己。
皇帝的猜忌,对大臣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李重进于是召集亡命之徒,修浚护城河,想要造反。
5 家贼翟守珣
但是,凭借他手里的几千号人,显然无法完成造反这种高难度动作,所以他准备寻找合伙人。
李筠起事的时候,他想联合李筠,南北夹击,一块干掉新生的大宋。于是他派了谋士翟守珣为使者,联合李筠造反,可是这个人把他卖了。
翟守珣,赵匡胤的旧相识。翟守勋接到出差任务,并没有去潞州,而是去了开封,找到了李处耘,说明了情况。
赵匡胤亲切接见了翟守勋。赵匡胤问翟守勋:如果我赏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他会信服我吗?
翟守勋说:重进终无归顺之意。
就是这句话,最后要了李重进的命。李重进最信任的谋士,都说李重进没有归顺之意,这句话让赵匡胤如鲠在喉。
如果李重进肯投降,我可以给他丹书铁券。可是即便如此,李重进还是不投降,李重进仅仅几千人,就敢如此嚣张,不能从精神,上征服他,就只能从肉体上消灭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