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看袁世凯》
第54节

作者: 缘起缘灭皆是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08-24 16:40:10
  第二个问题:赞扬。赞扬怎么就成诽谤了呢?别不信,有时候就是这个样子。鲁迅曾说过:“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同理,比如说别人夸你:“你真有才,你太有才了,你比一把手都有才。”那一把手会怎么看你?李鸿章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李鸿章受到的评价是:“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看到了吗,“中外震仰”,李鸿章还真是震到主上了。下面还有一句,夸的比骂的还难听,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并且李鸿章对这个称号不仅受之无愧,还有点沾沾自喜(一想起来还有点小激动呢)。俾斯麦是普鲁士首相,虽说慈禧不一定知道这货是干啥的,但架不住周围有一大群人七嘴八舌的解说。脾气好的说这货是宰相,脾气一般的说这货是二把手,脾气差的说这货是一把手。
  问题是李鸿章本身只是个直隶总督(部级干部),论官职还不如军机大臣高(国级干部),更别说众多的铁帽子亲王了,在朝廷高层看来,你算老几啊,就敢自比俾斯麦。不仅如此,李鸿章这个二把手的排序还不是朝廷封的,是民意。
  日期:2016-08-24 20:13:09
  慈禧发现,这时的李鸿章,有实力,有人望,不仅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国家的正规军淮军还只听李鸿章的,甚至连洋人都只认李鸿章。更加危险的是,李鸿章还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本应是自己手中木偶的李鸿章,已逐渐摆脱了自己的控制,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不只是慈禧,试问有哪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能容忍的了手下有这种权臣。
  中法战争,也是李鸿章的发家之战。此后清廷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于是也迎来了北洋水师大建设的年代。清廷前前后后共为北洋水师投资2300万两白银,并且这还不包含买军舰的钱。军舰是李鸿章自己买的,价钱、优惠、折扣、回扣这些细节朝廷都不太清楚,反正都从李鸿章控制下的海关走账,有人估值大约800万两白银。
  日期:2016-08-25 12:03:35
  李鸿章不遗余力的打造自家军,慈禧也开始慢慢的敲打李鸿章,在慈禧的默许下,翁木偶才能施展才华,逐步挪用克扣北洋水师的军费。1885年是北洋水师财政拨款最多的一年,大约400万两白银。这么多钱花出去,慈禧也预留了一个后招:三海工程。三海指的是北海、中海、南海,这个工程从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开始修,与北洋水师一起茁壮成长,一直修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与北洋水师一同终结。这个工程除了美观以外,还有一个深义就是钳制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常年提醒李鸿章:你该放手了。三海工程的经费共600万,其中挪用北洋水师的经费436.5万。

  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放手的迹象,于是慈禧开始加大力度。1889年光绪大婚继续挪用,但没有效果。1891年,直接由户部下文,两年内停买洋枪洋炮。
  前面还是暗示的话,这回可是一个明显的信号,朝廷要制裁李鸿章了。个人认为,此时李鸿章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放开对淮军的控制,并把丁汝昌换掉,叫朝廷委派非淮军系统的人来统帅,或许朝廷还能再给北洋水师更新装备。
  据记载,李鸿章最欣赏他老师曾国藩的“挺经”,而这一刻,李鸿章显然把这个“挺经”用错对象了,跟慈禧硬挺着,就是不放北洋的权。曾国藩著有二十四经,“挺经”只是其中之一,翻过“挺经”,下一篇就是“退经”了。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书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看来李鸿章没有真正明白,当时国家尚未安定,他的老师曾国藩为什么要急流勇退。
  只知道进,不知道退,这就是李鸿章此生犯的最大的错误。每进一步都是步履维艰,适时的退一步更彰显智慧,有时候退比进更难啊。
  日期:2016-08-25 20:30:17
  最终的结果就是,三海工程还没修完,光绪结婚就要北洋的钱,婚礼完后慈禧修园还要北洋的钱,园子没修完河南赈灾又要北洋的钱,不管是大事小事,还是没事找事,反正朝廷总有借口扣着北洋的钱。
  据估算,北洋水师一共被挪用掉了1000万左右的经费,据梁启超、段祺瑞估算是3000万,还有更高的,不过北洋水师创建以来总共就2300万两白银的经费,多余的我就不知道是怎么算的了。
  其实挪用北洋的钱还有个原因,慈禧知道李鸿章有个小金库,想把李鸿章的私房钱给逼出来。
  据王伯恭记载,甲午战争时,李鸿章想和,清流党想战。对此翁同龢的解释是:“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在这一刻,翁同龢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说出了慈禧的心里话,最终成功的成为了慈禧的木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