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不语——记元明时期的一段尘封高人往事》
第1节作者:
9毫米烟灰 沉寂许久,诸位书友,我又回来了。
写这篇小说,坦白讲是应了一个因缘。
今年很忙。
因为写了几本书,突然一下子就忙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人求到我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人要跟我合作。
可许多的求,不过自身因缘错乱所致,实难助力化之。
而许多的合作,也不过烟云。
世事
人情·······
许许多多,皆非一已之念能把握的东西。
五月底的时候,感谢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的努力,促成了一道因缘。
借了这个因缘,我去了杭州,拜访了楼塔,见了明初一代大医家楼英先生的故人和他的墓地······
楼英前辈是一代大医家,是一位值得人尊重的医学前辈。
我到了当地,拜访了一位老先生。这位让人尊敬的老先生连同楼英后人一起为楼前辈编写了大量的资料。
在此我要谢谢这位老先生提供的东西。
谢谢,真的谢谢。同时,请接受晚辈的致敬。
关于楼英,很多人了解的非常有限。因为,那个时候的高人是真正不语的。
所以,哈······
别说我是什么高人了,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小写手。
但不可否认的是,楼英前辈是一位真正的高人。
他留下的医学著作,医学纲目到今天仍旧被许多人研究。
这只是一部医学上的著作。此外,楼前辈在道家,尤其丹道领域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楼英前辈在医治过程中,并不太主张用药。他更强调的是一些现代人认为的物理疗法。
针术,灸法,乃至推拿等等。
可这些仍旧不是全部,不仅不是全部,目前能够找到的资料,仅仅是当年那一段历史事实的千分之一不足。
一切可能真的是冥冥中的因缘注定吧。
我在十多年前的几次经历中,恰巧遇到过一些喜欢讲故事的人。他们讲的几个故事,又恰好发生在那个年代。
把所有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又恰好和楼英前辈经历的一些事吻合了。
因缘?
我不敢说这里面有什么巧合,但既然它落到我头上了,我就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我写的东西是历史吗?
历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写不来历史。
我写的是野史吗?
哈·····
这也不是野史。
那这是什么。
它就是小说,就是故事,一段可能发生,又可能完全是我个人YY的故事。
日期:2016-07-31 15:07:00
高人不语
惟投秘术
拨转阴阳
心现一明
谨以此文献给元末明初时期应乱世而出的一代隐世高人们。
日期:2016-07-31 15:08:00
楼塔一地古名仙岩,传闻东晋名士许询在此羽化成仙从而得名。
楼塔山峻涧险,古时名人游经此地多驻足流连。
唐时,有诗人王勃曾赋诗曰;巍巍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
这诗赞的便是楼塔一尊伫立湍急溪中的怪岩,这怪岩,便是传闻仙人羽化之处的仙岩。
楼塔仙岩楼氏一脉,乃义乌楼氏迁徙而至。由唐武后光宅元年始,历经唐末战乱,后至宋时此地谓长山乡,又在崖山十万军民投海之后易名十都。
江山易其主,朝廷易其名。可在楼塔人眼里,这里仍旧是楼塔,仍旧是一方聚了人杰地灵之气的千年宝地。
日期:2016-07-31 15:09:00
元至正四年初秋,暑气未退,天气仍旧酷热的厉害。
楼塔镇中楼氏一脉有位精通儒学的后人正在家中院里,背负了两手立在堆了几件农具的小院中央,仰头去望院墙处的一棵桂花树。树上开了金灿的花儿,香气惹着群蜂舞动。
这位后人正值中年,身材不是很高,脸上写的尽是一副书生意气。若仔细观察,更是能在眉宇间读出一股子宋代大儒的气度风范。而他便是距古镇不远的富阳县城的儒学大师楼泳。
楼泳立在院里,望那一树桂花,心里却思忖着妻子身上的顽疾。
楼泳不仅精通诗书,且对内经一书颇有造诣。闲时邻里间有个小毛病,经他手问诊把脉之后,或施以针术,或加以推拿,都能日见好转,直至痊愈。
只是最近,妻子染头痛,腹涨的恶病。他以针术调了几日却不见好转,是以心有忧虑,担心病情拖久不治会酿成大患。
楼泳忖了些许,仍旧茫然无头绪,这便收去目光,拧身侧步,望眼敞开的房门。门内摆了张书案,案后头坐了个眉宇清秀的少年,此时这少年正垂眼凝神执笔书着什么。
楼泳欣然······
少年是他儿子楼英。
日期:2016-07-31 15:11:00
身为儒学大家,他自然是希望儿子能熟读经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再凭一身本事在朝廷做官。
楼英也是争气,四岁时便能识字,到了七岁,竟能熟读内经一书。十一岁时,文字,古训,音韵均能应对自如。十二岁时,楼泳一次偶然,竟发现这孩子可以和自已讲论,讲论四书了。
想着楼英读书上的成绩,楼泳内心按不住欢喜,他搓手间,就想起了另一个人来。这人为诸暨名医戴士尧,楼家与戴家有着近亲的关系。
如今家人重病,楼泳忆起戴士尧的医术,便计划着要书信一封,请他闲时过来,帮着一起调调妻子身上的疾病。
念及至此,楼泳拧身进屋。
正伏案写着什么的楼英见父亲突然进屋,忽地伸手拿衣袖盖住桌上的字了。
楼泳心中有事,对此毫不察觉,自顾朝书房走。
楼英见父亲走了,这才撤去衣袖。
案上铺了一张纸,纸上赫然写着几行字。
桂花熟时,满香浓,人独坐,书意兴,提笔欲把春秋演,叹无功······
日期:2016-07-31 15:24:00
楼英年龄虽小,对世事看的却是极透。
他深知这大大江山落了鞑子手中,汉人地位之低,让他根本无法想像。如此朝廷,便是做了官,又如何呢?
想到黯然处,楼英提笔,让笔尖在砚里吸饱了墨·····
出楼塔行不远,便是一座连绵数十里的大山,山唤作百药山,山中有许多传说,更有不少光怪陆离故事。楼英听的多的是,山中有一秘境产若干不同仙草,服之或延年,或医治顽疾,又或能令人脱胎换骨。
父亲楼泳身为儒学教谕,对那些神神鬼鬼的传说向来不屑一顾。
许是年少,楼英对此倍感好奇,另他在读书闲时,还听楼塔的老人讲,这山中出过神仙,且留下一处修行洞府。
年前父亲带他去百药山采药,他曾跟父亲提过去山中洞府看看。奈何父亲信奉儒学,对此种仙道之说极其反感,是以当场驳斥楼英一番后,这去百药山寻洞府的事,也便就此作罢了。
日期:2016-07-31 15:25:00
父亲除了儒学,更是精研医药,楼英受此渲染,有心学医,父亲却不许他碰医书。如是,小小楼英便心生了独自去百药山洞府寻仙草,修医济天下的念头。
思至此处,楼英落笔,在叹无功三字的后面,写了如下一行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