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畔文谭:你熟悉却又陌生的酒》
第46节

作者: cjnsy123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的尴尬酒局不是没有,巧之又巧的事时有发生,曾有酒友小登科,三日之后去女方家行回门之礼。新婿上门自然照料的礼貌周到,宴会上专有一席款待,哥们当仁不让坐在主座上,逐一环顾女方家的陪客时,惊见失散多年的干老子赫然在列,原来从女方家论起这位是近亲平辈,虽疏于走动,但宴席上依着亲疏关系被临时拉来陪新婿也是理所当然,当下颇为尴尬。

  可不管你社会关系怎么叙,如今成了亲戚就得按亲戚论,老家伙很随和,端起酒杯拍着干儿子的肩膀说“咱们各亲各叙,今天你是我兄弟”。话虽如此,但苦了我这好哥们,遇到这种局面按老理得侧着身子坐,身不得靠背,手不能扶桌,越显得拘谨越透着知礼,那叫一个累。哥们后来与诸友说起,虽是平生第一次坐主座,却扫兴至极。而我等得闻却开心至极,此后每逢欢宴时常提及助兴,争相与这位兄台碰杯,总不忘拍着肩膀说一句“今天你是我兄弟”。

  长幼尊卑不可乱,咱们中国人这些讲究也甚是有理。可礼让来礼让去,只是解决了谁该坐到主座的位子上,但哪个位子是主座呢?
  如今酒店餐馆多是圆桌子,大家已经习惯对着房间门的是上座。如果是在大厅里,离门最远的是主桌,主桌上仍然是面对门的是上座。主座的依据就是门,不管门朝哪个方向开,只要对着门的就算是上座。这是如今社会的习惯,存在即合理,不谈对错。可深究起来,在咱们传统习惯中,上座的依据不是门,而是方位。虽然传统离我们已经很远,但不妨了解一番,说不定有时候末座陪酒心里不高兴,转念一想,嘿嘿,按照传统习惯我这是上座,今天我最大。偷着乐一回也无不可。

  传统习惯中,如果是八仙桌的话,北面一侧的东首是上座。古人崇尚南尊北卑,正坐面南背北,左为东右为西,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所以以左为上。要想说的明白,不妨以地图为例。
  现代地图是上北下南,把地图摊在面前时,北方在正对面,所以左面是西,右面是东。而传统地图却是上南下北,正对面的是南方,因此左面是东,右面是西。古今看图可谓南辕北辙,截然相反。
  古人看图方式如今没有实用价值,已被现代生活所忽略,只算是一个小掌故,知不知道没啥影响。但这小掌故却也不简单,如不掌握不仅是宴会上找不到上座,还会在很多与传统文化交集时五迷三道,找不着北。

  例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年初驻程……”,这里的淮左是指扬州,所有的注释里都明确这一点,但扬州为什么是淮左却很少有提及。如不了解传统习惯,读这首词上来两个字就能把人搞晕了。因为看现代地图上北下南,怎么比划扬州都在淮河的右面。而了解了这个掌故,就能明白古人“左”即为东的缘由。
  以左为东,以东为上,因此有时候用“上”字也代指左、代指东。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里的淮上二字即是指淮河之左,淮河之东。倒序一遍传统习惯,可总结为“面南背北,上为左,左为东”。今人有时一知半解,只知上指左,却不知左为东。拿着现代地图照目一观,看自己所处淮河以左,就草率给自己扣上“淮上”的帽子。真有那么几个城市,用“淮上明珠”、“淮上江南”这样的字眼做宣传,所谓城市名片尔。传统文化被歪曲,面目全非,支离破碎。

  其实哪怕你是在淮河以东,称呼为“淮上”也有不妥,因为在传统习惯里,淮上淮左这些称呼几乎是特指扬州。扬州名扬天下,文人多有咏颂,对地域的惯称渐渐被默认为特指。扬州恐怕是古时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地名之一,假如给唐诗宋词做个统计,扬州应名列三甲。
  扬州地理位置特殊,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南来北往的船只皆要路过此地。但仅仅是沿途城市还不足以天下闻名,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开始,因对漕运制度进行改革,用分段运输代替直运,不管是人还是货物,都要在扬州换船,从此扬州成为天下第一繁华所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凡人莫不心驰神往。
  在此之前,水运皆为直达运输,南方来的船入运河驶往北方,而北方来的船也直入长江去南方。可是长江与运河的水情不同,江船难以适应运河,河船也难渡长江,因此问题很多。那时江船从扬州入运河到洛口,历时长达九个月并且时有沉没发生。唐代宗改革规定:江船不入汴(运河),江船之运积扬州;汴船不入河,汴船之运积河阴;河船不入渭,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用白话解释一下就是说:长江来的船不入运河,要在扬州转到可在运河航行的船上,而运河的船不入黄河,要转运到可在黄河航行的船上,黄河上的船不入渭河,也要转运。这些管理措施看起来换来换去的挺麻烦,但却使效率大大提高,自扬州至长安由九个月提速至只需四十天。 
  这次改革把扬州从沿途城市提升为了交通枢纽,再精确一点,这个枢纽的位置名叫瓜州渡。于国人而言,这个名字堪为耳熟能详,都见过与之相关的文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过却瓜州杨柳树。烟水重重无数。”不胜枚举,不可胜数。
  瓜州是长旅中的必经一站,行到此处皆要稍作停留,因此瓜州在诗词歌赋里,最适合为离愁别绪提供一个地理背景,像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句子,其间就充盈对离别的伤怀。古人于这类文章很拿手,佳句层出不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可谓汗牛充栋。如果要在这类诗词里挑一首绝的,选出个第一名来,小庙以为,唯有陈陶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无定河是黄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流经靖边县后称为无定河。唐朝军队在此与匈奴征战,五千将士战死。诗人上句实写无定河边尸骨累累,下句虚写春闺梦里依然如生,虚实相生用意精妙。家乡的爱人不知壮士已经战死,春闺梦里依然缱绻情浓,也延伸出战骨回乡之后,春闺梦醒时的悲切。好男儿为国身死,未亡人念夫心伤。此中滋味缠绵悱恻,可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离犹可重逢,死别既是永诀。生离死别又何止与人,天地山河也概莫如此。瓜洲最初仅为江中暗沙,汉代以后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晋代露出水面,其间三条水道,形状如“瓜”字,因此而得名瓜州。至唐代时与北岸相连,但由于南涨北坍一直在持续,长江逐渐向北平移,自康熙年间瓜洲开始坍江,到光绪二十一年时全部没于江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