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7-08 11:00:28
第十八章 一根筋思维害人害己
当时驻守定海的清军部队领导是总兵张朝发,当地的知县大人叫姚怀祥,这两位根本想不到英军会来,防备工作是一塌糊涂。当时岛上约有一千六百兵力,武器装备就是弓箭、长矛和一些在英国人看来非常老旧的火枪。
即便如此,乔治开始也没敢贸然发动进攻。来到定海海面,乔治学乖了,先派人给张总兵和姚知县送信,大意是想借一块地方歇歇脚,给船队做做补给。
当然乔治的意图就是试探定海的反应,摸摸定海的防备状况。这张总兵和姚知县就没跟洋鬼子打过交道,极度鄙视他们,一口回绝。不过张总兵到底是武将,胆子还算有的,应邀到了英船上同英人见过面,也见识了洋人的船坚炮利,但并不服软,拒绝英人的要求。
谈判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诉诸武力解决,出乎英人的意料,张总兵在谈判桌前的淡定,并没有在战斗中显现出来,清兵放了一炮后,基本上就停火了,英军很快登陆,发现清军早就逃走。张总兵逃跑时中炮而亡,知县姚怀祥好歹读过书,有读书人的节气,投井自杀。
英军占领定海后,士兵进行了抢劫活动,但并不杀人,印度兵缺乏绅士精神,干起抢劫来就比较卖力。英军还发现,参与抢劫的居然还有大清子民。
英人在定海占了一段日子,就发现物资短缺,尤其是吃的东西。但是指挥官们早就制止了抢劫,故此英军只能向周边百姓们采购,洋人爱肉食,往往需要出高价买农民的牛和羊。
由于定海地险,英人希望将之做为一个转口贸易港口,短时间内就有大量鸦片被运到这里。
义律并未放弃和谈,派人送信到不远的镇海,但当地官员,看都不看,就退回了信,使得义律决定继续北上。
浙江巡抚乌尔恭额闻知定海失守,急调湖州和绍兴两地兵马前去定海,又发文给宁波知府邓廷彩,命其做好镇海的防备工作,同时加急上奏给朝廷。
但这个乌尔恭额是皇室族人,做官能力不够,浙江提督祝廷彪也基本上是个混吃喝的主儿,碰上真刀实枪打仗,就傻眼了。
一个星期后,定海丢失的消息就传到北京,道光大怒,立即下旨乌尔恭额和祝廷彪撤职,下部严议,令调福建提督余步云带兵五百支援定海,目的是收回失地。
但道光生气归生气,倒不怎么震惊,因为奏折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大,这是官员的习惯,大事化小,轻描淡写。加上道光自己先前收到的广东消息,英人不禁打。另外,江宁织造豫堃的折子上说了三点内容,一是英人在海面上低,我方在岸上高,英人的大炮打不了那样的高度,二是英人身体僵硬,双腿笔直,行动不便,三是英人缺乏弓箭。今天看来这是可笑,即便是道光也不能尽信,但心里多少有点安慰,故此,他更愿意把这次事件当作海盗骚扰。
余步云是四川广安人,曾镇压过白莲教起义,少数民族苗民、瑶民起义,在新疆曾随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张格尔暴乱,收复和阗立过大功。这人之前作战倒是勇猛。
定海属于浙江,也是闽浙总督邓廷桢的管辖范围,这就有个问题,为何厦门那边准备工作挺好,这边就防守松弛了呢?原因有二,一是邓刚从广东调来,时间短,工作还没完全上手。二是浙江巡抚乌尔恭额是正宗的皇亲,是大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之后代,虽然没才能,但是有架子,区区一个汉人总督是使唤不了他的。
定海虽小,失守事大,这是丢大清皇帝的面子,对林则徐来说,更是大祸临头。
前面说过,鸦片之害已然经历数百年,宛如人得了积年慢病,不可用猛药,但可缓慢调治。但道光皇帝用人不明,在禁烟上恰恰选了言语动作最激烈的林则徐,猛药对付慢病,这就注定了禁烟的负作用必定很大,现在中英出现摩擦其实是注定的事,到最后形成烂摊子道光皇帝和林则徐各自须负自己的责任。
当初朝廷对禁烟就分两派,以林则徐、黄爵滋为首的严禁派在官场中其实是少数,但在社会舆论上,则占多数。就林则徐自己来说,他并不算是纯禁烟派。早在道光一十三年,他就主张中国内地扩大土烟的种植量,用以驱逐洋烟的市场,按现在意思就是,用山寨的打败进口的。
故此,林则徐关心的并不是吸食福寿膏损害人体健康,而是政府的财政问题。
只不过道光皇帝架不住禁烟派奏折轰击,而倾向于严禁,林则徐才被派去广东执行禁烟。
可现在,由于禁烟,引起摩擦,英人居然攻下定海。领土失守,让道光皇帝颜面何存?平心而论,如果不出什么幺蛾子,道光皇帝对林则徐也就听之任之了,但是现在搞到这种地步,道光皇帝必定责备林则徐!因为道光皇帝了解禁烟期间林则徐所作所为,有些事情的确做得不地道,如林承诺洋人先按一定价格购买,而后负约,又承诺给洋人茶叶,又没给够数。等等做法,实在是有损天朝声誉。
果不其然,群臣的眼光是雪亮的,定海失守,很多朝臣上书,指责林则徐失误过多。当然林则徐是皇帝任命的,谁又敢说皇帝的不对!正在道光生气之际,林则徐的报捷奏章到了,大意是本年七月,广东水师在澳门打败了英军,八月在磨刀洋水面又打败英军,并打死十几个英军士兵。
看了朝臣这些奏章,又看了林则徐报捷的折子,定海失守而林则徐还在广东折腾,打赢英人又如何,定海一样丢了。因此道光皇帝大怒,马上找来军机大臣穆彰阿、直隶总督琦善问话。
其实道光皇帝还了解一件事,就是林则徐强硬回绝义律的索要俘虏事件。
原来,义律跟林则徐在广东纠缠中吃了亏,有部分英人被林抓了俘虏。英国人最怕大清的法律程序,官府说了算,只要官员不高兴,就敢拉这些俘虏到街市里砍了头,因此委托住在澳门的其他洋人帮忙传话,请求林则徐放了这些俘虏。
结果是林则徐一口回绝。
其实既然英人提了这个要求,林则徐大可用这些俘虏做筹码,然后与英人谈判,把局势缓和下来,这样的话,未必不是一个转机。因为那些英人俘虏是货真价实的筹码,有筹码在手,为何不用来对付义律?或者说,林则徐别的事不上奏也就算了,这件事为何不上奏朝廷,等皇帝的指示而行事,偏偏一口回绝,把事情做绝呢?这么看来,林则徐的确做得太过了,故而,当道光看到他的捷报,不喜反怒。
穆彰阿认为林则徐在广东做得有点过分,借禁烟之名,曾罢免广州大小地方官员二十多人,没有任何理由就封人家夷馆,切断人家的各种供应,这逼迫人家洋人太甚。
琦善这人心里门清,道光最爱面子,但是舍不得花钱打仗,前些年平定新疆的张格尔叛乱,花掉军费一千万两,皇上都心疼得不行。为此,在林则徐离京前,琦善自己还特意嘱托林则徐,要他“勿起变衅”。如此看来,如果道光皇帝让琦善去禁烟,那一段的历史就会改写。无奈林则徐有主见,把琦善的好言相劝当成耳旁风。
但这些话不能对皇帝说,于是琦善接着穆彰阿的话茬,补充了一点,就是林则徐私自招募士兵,发放武器,这是犯了人臣的大忌。
其实招兵这件事,林则徐是得到道光皇帝的点头才敢做的,但不管如何,林则徐是皇帝亲自委派的钦差大臣,林有过失是真,但马上治以重罪,又显得皇帝用人昏庸,故此如何处理林则徐,道光皇帝也一时没有主意。
道光皇帝决定先管浙江的事,于是派两江总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奔赴浙江,敕沿海督抚遇夷投书,许收受驰奏,再派侍郎黄爵滋、祁俊藻赶赴福建查看形势,协助邓廷桢搞好海防,再给林则徐回复“贪功启衅,杀人灭口”,这已经是对林则徐表达了极其不满。
林则徐受到皇帝的斥责,知道定海失守,皇帝生气了,立即再上奏章,把广东的海防状况详细说明,并提出:自六月以来,各国洋船愤贸易为英人所阻,咸言英人若久不归,亦必回国各调兵船来与讲理,正可以敌攻敌,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此时但固守藩篱,即足使之自困。若许臣戴罪赴浙效力,必能殚竭血诚,克复定海,以慰圣廑。
林的意思是想戴罪立功,请皇帝派自己到浙江收复失地。言下之意是说,其它省份学广东,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不知道林则徐是不是发昏了,居然上这样的折子。道光大怒,难道说大清朝廷没人了,只能靠你一个林则徐守卫漫长海岸线?说什么以夷制夷,简直匪夷所思,夷人不开化,都是一伙的,就算彼此有矛盾,他们自己会去解决的,非要引来更多夷人来大清国土闹事,扰乱大清国土安宁?堂堂大清国,对付英夷,还要借助其他夷人?
在道光眼里,林则徐才是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现在不递交认罪折子,还要再惹事,真是不可理喻。于是道光皇帝干脆不理会林则徐的请战折子。
林则徐则有口难言,当初自己上奏皇帝请求相机剿抚,道光手勅回复说: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畏葸(xi),先威后德,控制良法也。事发前,鼓舞大胆猛干,出了事,就不认账。但皇帝能背黑锅吗?那只有林则徐来背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