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些史书记载,努尔哈赤被塔克世赶出家门后,自己在外历练,参加了明军,还成为了李成梁的亲兵乃至亲兵队长,甚至还有人说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干儿子,种种说法,而努尔哈赤自由出入总兵府,这也是实情。
努尔哈赤迫于生计,参军入伍,这说得过去;努尔哈赤身强体壮,弓马娴熟,在军中表现耀眼,这也正常;李成梁出于政治考虑,笼络塔克世,稳定建州左卫,让努尔哈赤做自己的亲兵,这也可以理解。
以上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如果说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关系“亲密化”乃至“畸形化”,为李成梁带来非议,那就是从塔克世觉昌安之死开始。
当时塔克世已死,按照规定,他的职位可以由儿子继承,也就是袭职,子承父业,所以努尔哈赤成了建州左卫指挥使。
但是,按照女真当时的惯例,身为长子的努尔哈赤不应该继承建州左卫指挥使,或者说继承的可能性不大。
比起汉族的“长子继承制”,女真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是“幼子守产制”。比较而言,长子继承制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家族的稳定、传承、秩序,而幼子守产制也很好理解,父母偏爱最小的孩子,最小的孩子能力差,单纯的只是父母疼小儿子,把财产交给小儿子,没有考虑太多其他方面。
塔克世当时最小的儿子是巴雅喇,是他的第二任老婆,也就是努尔哈赤继母所生,那么,按照惯例,应该是此子袭职。
但是,李成梁的操作下,朝廷知道的只是努尔哈赤,自然袭职的也只是努尔哈赤。
先说公。
当时的巴雅喇只是一个七岁的幼童,孤儿寡母,可以执掌建州左卫吗?答案很明显,到时候一定是争权夺利,鸡飞狗跳。
努尔哈赤袭职后面临的也是这样情况,既然如此,二者有何区别?
有。
日期:2016-08-05 12:40:34
巴雅喇的母亲,是叶赫首领的养女,她的身份注定他的儿子不能袭职。
叶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不同于建州女真的部族割据,多而弱,海西女真只分为四部,少而强,每个部都有上万铁骑。
海西四部之前的霸主,是哈达部的首领王台,他的势力最大,难得的是对明朝忠顺有佳,可是他已经去世了,哈达部迅速衰弱,而代替哈达部的正是叶赫部。
叶赫成了海西女真的霸主,但并没有王台对明朝的忠顺,他们有时自己劫掠,有时联合土蛮、泰宁等蒙古部族进犯辽东,比起王杲的危害,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阿台劫掠的过程中也有他们的影子。
对于明朝来讲,叶赫算是半个敌人,怎么可能让他的势力继续做大做强,继续给辽东带来更大的威胁?而建州左卫孤儿寡母,巴雅喇的母亲是叶赫首领的女儿,作为姥爷舅舅的怎么会袖手旁观,不帮着小外孙小侄子打理建州左卫呢?打理的打理,建州左卫也就姓了叶赫,这只猛虎也就名正言顺的插足了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部族众多,势力分散,也没有像王杲塔克世这样大家公认的首领,群龙无首,怎么能抵抗得住叶赫的兼并?到时候叶赫统一建州,势力坐大,在借势转回头攻打海西的另外三部,说不上手到擒来,但也是十拿九稳。
作为明朝,是绝对不希望看到这样庞大的一个女真部落的。
日期:2016-08-05 12:41:03
所以,李成梁和当时的辽东地方官员,出于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布局,为了女真内部的平衡,为了辽东的稳定,为了明朝,他们绝对不容许叶赫做大,他们实行了遏制叶赫的战略计划,让努尔哈赤袭职从而不让叶赫染指建州只是这个计划的一步棋。
努尔哈赤吞并萨尔浒城的当年冬季,李成梁和巡抚李松定下计划,允许叶赫部落贡市,前往开原交易。
其实不管女真还是蒙古,对于贡市都是很有需求的,除非一些野心家,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不开放贡市的情况下用战争代替,但比起战争的成本和风险,用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分析,李成梁以前辽东明军战斗力低,就是打败仗,想怎么抢怎么抢,可李成梁不一样,谁来了都能给你打趴下,回报没有,成本损失却很大,所以贡市无疑是最划算的,甚至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
日期:2016-08-05 12:41:22
叶赫的首领清佳砮(明称逞加奴)、扬佳努(明称仰加奴)二兄弟亲自带队,习惯了大排场的哥俩多了个心眼,身边带了两千骑兵。
如果他们在两千后面多加一个零,可能还有点用。
到了开原城,进入市场,被市场的管理人员拦住了,市场是交易的地方,两千人不能都进去,双方讨价还价,清佳努兄弟带了三百人。
一进市场,咚咚两声炮响,两兄弟还心想,这是放炮迎接我们呢?可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追魂炮,是杀人的。
两兄弟眼睁睁的看着早已埋伏在四面八方伏兵杀出来“迎接”他们,只好奋力拼杀,希望杀出个突破口,和城外剩下的大部队汇合,夺路而走。
“李成梁你给我等着!”
这两声炮响,不是为了耍威风,而是李松与李成梁约定好的信号,听到炮声,李成梁就率军负责歼灭外围的叶赫骑兵。
里面的清佳努兄弟身单力薄,被围个里三重外三重,力战而亡;外面的叶赫骑兵群龙无首,有的选择抵抗明军,有的选择往里面冲救首领,一片混乱,被明军斩杀一千五百人,剩下的两百来人杀白马,举刀对天盟誓以后再也不进犯辽东,这才捡回条命。
综合上述,选择努尔哈赤,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明朝的利益,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辽东的稳定、维持女真内部势力的平衡,直接目的是为了遏制削弱逐渐崛起且不安分的叶赫部落,是出于战略考量和政治布局的举措。
世上有很多公私对立的事情,但更多的是难分公私,分不开也不能分开,努尔哈赤的崛起就是如此,我们之前所谈都是公,接下来就要说说私,这个私和李成梁自己有关。
日期:2016-08-05 12:41:40
4.1.努尔哈赤背后的那个男人
如果说张居正是李成梁心中的神,又敬又畏,那李成梁对戚继光有的只是尊敬,在李成梁没有袭职没有崭露头角没有名满天下的时候,戚继光17岁袭职20岁崭露头角35岁名满天下,那时候的李成梁还只是一个整日不知前途为何物的穷逼武生,就是个满怀志向的屌丝。
即使后来李成梁青云直上,渐渐追赶上了戚继光,甚至并驾齐驱,李成梁对戚继光的尊敬也没有丝毫减少,不过那种尊敬已非之前的小人物对大人物,而是一种平等的尊敬,带有几分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味道。
张居正、戚继光,都是李成梁佩服的人,前者身居庙堂中枢,运筹帷幄,公私分明,以一己之力操控整个大明王朝;后者战功赫赫,灭倭寇,御北虏,天下闻名。
但前者死后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与其关系甚密的大臣武将无不遭受牵连,改革的功绩只字不提,改革的功劳却被尽收囊中,改革的弊端被无限放大,全盘否定张居正;而不同于李成梁的是,后者正好是前者“关系甚密的大臣武将”,所以戚继光被调回故乡,半年后因言官攻击旧事重提被罢官,1588年1月在贫困与重病缠身的情况下,一代名将就这样黯然离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